十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陕南革命根据地(1 / 1)

山丹丹花开 张慈农 2633 字 8天前

十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陕南革命根据地

陕南革命根据地是川陕根据地的一部分,川陕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管辖的第二个大区域,在红色革命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成立,由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组成。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总兵力3万余人。

1932年6月,蒋介石纠集了60万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动撤离鄂豫皖,但留下了红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后沿秦岭北麓转战到陕北),军部与主力向陕西转移。

1932年11月5日先头部队于商南县赵川区三官庙乡河坪村入陕。在白鲁础地方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然敌重兵追至,后经山阳县、商县于20日抵达柞水县红岩寺休整。此时,中共陕西省委于11月发出了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的宣言,号召工农兵学商全体动员起来支援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于11月24日北出秦岭,经蓝田县汤峪、长安县库峪、太乙宫镇、子午镇、王曲,户县、周至马昭镇等地。12月3日全军从周至辛口子入秦岭,向陕南、汉中地出发。经七天苦行军,翻九座大山,于9日抵达城固县小河口镇。陕南党组织和群众送衣送食、护理伤员,对红军关爱备至。

然而,其时汉中连年遭灾,大军实难筹集粮饷,遂决定全军入川。

12月11日,城固县桃花店党组织数百名党员和群众带领红军徒涉汉江,19日全军入川。

12月29日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于四川通江县城宣告成立,邝继勋任主席。

1933年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代会在通江县城举行,产生了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中旬成立了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熊国柄为主席。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浴血奋斗两年多,到1935年2月离开前,共建立了30个县级政府,管辖区东起川北城口县城近郊,西至嘉陵江畔。南起川北营山、渠县,北至陕南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勉县。总面积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其中在陕南建立了5个县政权。陕南苏区共22个区镇,95个乡,320个村。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了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4个师升格为军。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后为洪学智)、红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张成台,后李天焕)、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孙玉清,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后张成台),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副主任曾传六、傅钟。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了大量川军部队,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物资,使得红四方面军在人员、武器、物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充实。

红四方面军还在管辖区建立了各级政权,进行了土地革命、清剿土匪恶霸、促进生产,给人民创造了新的生活环境。

陕南苏区的党组织 陈浅论又名陈潜,1927年2月入西安中山学院农运班学习,西乡县人,1928年9月由陕西省委介绍到上海劳动大学学习。这年冬加入了共产党。1929-1930年在上海参加了工人运动,1931年6月回陕,任共青团西安市委书记,11月任陕南特委书记。1933年初组建红二十九军,2月13日被红四方面军任命为二十九军军长,政委是陕西省委派来的李艮。全军2000余人。以西乡马儿岩为中心,在西乡、城固边开辟出四百多平方公里的游击区。不幸,4月1日在主力外出作战时军机关被叛乱分子包围,6日陈浅论和李艮一起英勇牺牲。红二十九军因此失败。

此后,中共川陕省委于1935年2月,在陕南战役中设立了汉中道委,任命张德生为道委宣传部长。全区共成立县委3个,区委6个,乡支部10个,县、区、乡、村均有苏维埃政府,据建国初期统计,苏区党政干部共1719人。

这段时期,陕南苏区

的主要工作如下。

1 建立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建立游击队164支,干部329名,游击队员6700多人。剿匪、除霸、消灭地主武装,保卫红色政权。

2 进行土地革命,共给贫苦农民分配土地五万一千多亩,深得无地少地农民的拥护。

3 支援红军,参加红军陕南的几次大战役都有地方政府组织的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参加。送粮、送肉、送鞋、送毛巾、救护伤员。还有4374个子弟参加了红军。

4 在国民党军队中发动武装起义1933年5月成立了安康军特支,于1934年2月22日发动安康驻军几个连的部分人员在安康城内起义。成立了红三十军第一纵队。随即向川陕根据地进发,不幸全军覆没,四十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5 推动红四方面军和国民党十七路军建立“互不侵犯共同反蒋”的秘密协议。爱国民主人士、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杜斌丞于1933年5月4日,带着杨虎城给在三十八军任参谋的地下党员武志平的信到汉中,杨着其“佐理”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努力工作,5月13日武带着孙给给红四方面军总部的亲笔“绫书”联系后,红四方面军派川陕省委军委参谋主任徐以新去汉中与孙蔚如恳商,6月24日达成秘密协议。10月初杜斌丞带地下党员常黎夫赴汉中,促孙蔚如勿为流言所惑,不被蒋介石威逼而改变初衷,继续与红军合作。同时常黎夫将武志平介绍给陕南特委负责人张德生。从此,武志平即与地方党组织建立了关系。

6 建立了三条通往川北根据地的红色交通线一条是经南郑的牟家坝、西河口、碑坝进入川北苏区。一条经南郑牟家坝、城固的二里、天明寺,再经南郑的法慈院进入川北苏区。第三条是经城固、西乡、镇巴边进入川北苏区。红色交通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地将重要情报和大批军用物资运到川北苏区。而且还输送了大批青年参加了红军,护送了许多干部到苏区,如廖承志、潘自力、张德生、杨珊、白耀亭等。

1935年二三月,红四方面军陆续撤出川陕根据地,举行了嘉陵江战役,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渡过嘉陵江,开始了长征。

川陕、陕南根据地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配合了党中央和红军的长征,严重地打击了敌人,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他也为共产党开创大西北做了重大贡献。他在红色革命历史上的贡献是伟大的、永存的。

陕南革命根据地主要人物

陈浅伦

陈浅伦(1906-1933)原名典伦,又名陈潜,字徽五。陕西西乡人。1911年入私塾启蒙,1921年入城固县天明寺高级小学,1925年春考入汉中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开始接触革命书刊,参与反对陕西军阀吴新田的斗争。1927年4月,考入西安中山学院农运班。8月中旬,附蒋反共的冯玉祥,解散了中山学院。陈回到西乡,在城关、杨河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地主豪绅诬告他聚众闹事并企图加害,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辗转到上海,先后在持志大学和江湾劳动大学就学。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初,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发动武装起义,陈参与宣传工作,不幸被捕入狱。在国民党的酷刑面前,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关押一年后将他释放。出狱后,中共组织派他回西安,担任《西北文化日报》编辑,主编“浪涛”副刊,并在西安乐育中学任教,以掩护革命活动。1931年5月,任共青团陕西省委改建的团西安市委书记。“九一八”事变后,参与并领导了西安地区青年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1月,陈被中共陕西省委和共青团西安市委派回陕南指导工作,公开身份是联立中学训导主任和省立第二女师教员。他按照团西安市委的指示,将共青团陕南特别支部改建为团陕南特别区委员会,指导党、团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红五月”运动:4月底在南郑召开了4000多人参加的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5月间洋县数百学生捆绑斗争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王勉生;6月初南郑1700多名学生冲进警察局,赶走了局长淡栖山。6月8日,陈被当局捕押,在学生的不断斗争和各方营救下,于8月15日被保释出狱。同月,他以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身份改组中共陕南特委,并任改组后的特委书记。根据省委在陕南创建红军的指示,他回西乡改造农民武装,建立川陕边区游击队,1933年1月更名为红二十九军游击支队,陈任支队政委。同月,赴川北向红四方面军总部汇报工作并请援武器,被任命为红二十九军军长。2月1

3日,陈与中共陕西省委任命的红二十九军政委李艮在西乡县红庙河召开大会,宣布红二十九军正式成立。在陈、李等指挥下,红二十九军一个半月与敌作战二十余次,打出了一块纵横350多公里的游击区,红军与游击队也发展到2000多人,有力地支援了红四方面军在川北的发展。

担任红二十九军游击支队司令的原神团首领张正万,在国民党军的重金收买下叛变,4月1日乘红二十九军主要干部集中于军部马儿岩开会、主力部队外出作战之机,率旧部向马儿岩袭击。陈和杜润滋、李艮虽机警突围,不幸又被叛徒出卖,在磨子坪落入敌手,4月6日惨遭杀害。

李艮

李艮 1908年生,陕西长安人。1926年春在西安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长安县五楼区委书记,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武装。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长安县委组织部部长,领导了三桥农民暴动。1928年10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0年冬越狱,翌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兼渭南县委书记、西安市委书记。1932年任红军陕甘游击队政治委员,不久调回省委工作。同年冬在陇东邓宝珊部策动了蒿店兵变。1933年初被派到陕南巡视工作,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任政治委员。

红二十九军成立后,陈浅伦、李艮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他们处处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以身作则,与战士们生死与共,从而使部队的军政素质有显著提高。在他们的带领下,红二十九军以劣等装备和少数兵力,同敌人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使马儿岩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迅速扩大到400平方公里,牵制了国民党军一个师的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在川北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1933年4月1日,在马儿岩遭敌包围,陈浅伦、李艮指挥部队奋勇突围,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他们大义凛然。6日在磨子坪英勇就义。牺牲时,陈浅伦年仅27岁,李艮年仅25岁。

张德生

张德生 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县(今属榆林市榆阳区)县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庭。父亲张凤山,继承家传手艺,从小学制革、做靴子;亲母张氏,除帮丈夫干活外,还为人拆洗缝补弥补家用。张家生活拮据,但仍节衣缩食送张德生上学。张德生7岁入私塾,后进入榆林县第一初小;14岁,入县高级小学;17岁,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张德生曾在绥德师范加入了国民党组织,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自“四一二政变”后,张德生退出国民党;于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共产党党员。

自1928年,张德生以小学教员的身份,掩护中共地下组织;参加了1930年由赵伯平、孔祥祯、谢子长、刘志丹等人组织的陕北总暴动;后遭国民党逮捕。1931年被释放后,赴银川、兰州等地活动;1933年11月,被任命为中共陕南特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参与川陕苏区的建立,并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受中央委托,和贾拓夫一起负责中央与陕北党组织以及陕北红军的联络工作,为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事变结束后,改名张德生,参与重建中共陕西省委;先后出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书记,还曾兼任西安市委书记,中共关中分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关中地委书记等职;1945年夏,张德生配合张宗逊、习仲勋参加爷台山反击战,驱走了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在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张德生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局秘书长、统战部部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共榆林地委书记、榆林分区行署专员,一野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德生出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军区政委、党委副书记、兼兰州市军管会副主任;1954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部长;当年10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1960年11月起,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在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十年间,张德生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还提出了骨干工业和生活服务行业是“骨头”和“肉”的关系,不能光有“骨头”没有“肉”。这一观点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赏识。至今仍是陕西人民怀念的好书记。

1965年3月4日,张德生在西安病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