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和谐观:构建和谐社会对共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1 / 1)

18.和谐观

构建和谐社会对共产党员提出的新要求

和谐观,是指对和谐的看法和观点,包括和谐思想、和谐理念、和谐心态、和谐目标等。和谐,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社会主义实践三大和谐源流的科学归纳和理论升华。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和谐观,一方面,要在汲取古今中外和谐观精华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一)古今中外的和谐观

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全、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历史。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对和谐都有许多重要的、深刻的论述,也有很多好的构想和追求。这里,让我们作一些简单的回顾和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这个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国家、家庭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用来描述内部的良好关系、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从字义上讲,“和”,是表明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之间理想的统一、目标的一致、力量的聚合。“谐”,则表明各种力量和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有序。孔子曾提出过“和为贵”。苟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某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大。荀子还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上下齐心协力,就会无往而不胜。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和”的本质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和”建立在“不同”基础之上,“和”的本质在于把各种不同因素、不同力量的差异结合统一起来;“和”并不是没有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还有各种和谐社会的构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思想。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就提出过小康社会的概念。这个小康社会建立在财产私有的基础上,追求的是生活富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后来又提出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设大同社会。比起小康社会,这个大同社会是建立在更高层次上,强调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一种社会。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等等,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然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从西方来看,“和谐”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要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的范畴,他有一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还有古希腊另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经提出“对立的和谐观”,认为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产生和谐。世界上的万物都应该是和谐的,和谐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的,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产生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事万物既是和谐的,又是不和谐的。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更美好。当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社会学家提出很多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比如结构功能论认为,作为一个系统来讲,维护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连接关系最低限度的平衡,就能达到社会运行的良性状态。如果失去这个平衡,社会秩序就会出现冲突,就会出现失调的状态。社会要保持和谐,首先是各个不同群体之间要保持基本的平衡。反之,就会出现失调的状态,这个社会就不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和谐的观点也有很多重要的论述。主要观点有四个方面:一是认为实现和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美好的社会,和谐是必然的;二是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没有经济基础,谈不上和谐;三是认为未来的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调整解决;四是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各种能力、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我们将来追求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从中国共产党来讲,老一辈革命家对和谐也有重要的论述。比如,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在1956年写的《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讲平衡、讲和谐;1957年他写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是讲人的和谐。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大量的经验,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很多方面的思想,其中对和谐也有过很多的论述。江泽民对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面临的各种困难、各种问题,努力保持社会的稳定,有过很多的论述。胡锦涛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2011年8月16日在出席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他指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二)和谐理念与共产党员

的和谐社会观

新世纪之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人类文明和社会主义实践三大和谐源流的科学归纳和理论升华,也是共产党员和谐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基于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任何和谐社会都是一个拥有巨大凝聚力的社会,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

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看,可持续发展是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基本结论。西方文明价值观所提供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一系列原则本身并没有缺陷,但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这些价值原则被虚伪化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既摈弃了以神为本,也摈弃了资本主义在以人为本口号下所掩盖的以钱为本,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合理吸纳和批判超越。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即斗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只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产生的阶段性表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和理论归宿。在新世纪里,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已重新认识到共产主义在追求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现实价值。如果说世界新社会主义运动是试图在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话,那么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现在所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借鉴和超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通过推行民主法治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管理同家,保证制度和法律不因国家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健全民主法治,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则更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和司法公平等多层含义,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实现。公平正义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因为任何社会的动乱都来自于社会的不公和失衡,而推行公平正义既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又是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规则,才能使各个阶层平等地按照自己的贡献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各方面的社会关系融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只有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友爱则是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诚信友爱就是全体人民平等友爱,没有性别、民族和身份歧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和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进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培养公民诚信友爱品德,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推进。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说,社会的活力来自于物质与精神方面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过程。我们只有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影响人民创造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安定是指社会处于平安和稳定状态。有序是指社会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能够和谐相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才能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只有确保社会安

定有序,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才能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第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的最高境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得以实现。事实表明,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如果对自然界采取无休止的索取,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共产党员树立正确和谐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做到始终走在人民群众的前列,走在时代的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要居安思危,埋头苦干,在加快科学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抢抓当前的各种有利机遇,扎实工作,切实加快发展步伐。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高低,所从事的工作都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联。为此,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立足本职岗位,埋头苦干,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其次,要谦虚好学,与时俱进,在发展先进文化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国力竞争,既表现为先进生产力的竞争,也表现为先进文化的竞争。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力作支撑,生产力就不可能获得质的提升和大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从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自觉地加强学习,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培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科学观念,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要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宗旨信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识别能力,升华人格品质。要广泛学习法律、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努力解决眼界不宽、本领不强等问题。要着力克服因循守旧、患得患失、求稳怕乱的思想障碍,积极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善于运用市场的观念、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要襟怀坦荡,一身正气,在维护社会公平和谐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无不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激烈程度加剧、处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目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广大共产党员应该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多做工作,为党分忧,为民解愁,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要多做宣传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利益关系调整,解疑释惑,理顺情绪,逐步把认识统一到党的主张上来。要多做关心群众的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扶危济困,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四,要牢记宗旨,清正廉洁,在反腐倡廉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此前,他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主要从身边的党员来看党的形象。因此,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产党员必须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洁,为推进党风、政风和民风的根本好转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筑牢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要谨记用权为民,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时刻警惕权力异化和权力寻租现象,决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要永葆清廉本色,牢记“两个务必”,严格执行党纪、国法的各项规定,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起名、利、权、钱、色的**,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收,不法之事不干。这也就是说,有损于社会和谐的一切事情,都要坚决反对。

总之,树立并增强和谐观,努力实践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是时代对全体共产党员发出的号召,是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应尽的现实责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