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1 / 1)

15 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三型”执政党的要求中,其中一型就是“创新型”。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时代要求。为此,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对于“创新”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也经常使用。但经常说、时常用,并不一定代表着他对创新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不一定代表着他已经具备了创新意识。因此,树立并强化创新意识,必须首先弄清楚“创新”及“创新意识”的涵义。

什么是创新呢?通俗地讲,创新就是打破“旧的”,建立“新的”。“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首次提出的。熊彼得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新技术、新产品。我们现在使用“创新”这个词,是表示改革中的新思维、新举措、新创造、新发明等。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那么,促进创新的因素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视为至关重要。

我们现在强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创新。

理论创新居于基础地位,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不断向前发展;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制度创新是指为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而进行的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和改造。制度创新对其他创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所以,没有制度创新,其他一切创新都难以顺利进行。进行制度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我国跨跃发展的强大力量。

“创新意识”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一个词。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这种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所谓创新意识,从根本上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意识,就是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意识,就是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精神开创未来。就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发展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善于去腐生肌,永葆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增强创新意识,是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全体人民提出的现实要求。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并增强创新意识,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站在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以创新的热情和实效,影响人民群众、带动人民群众,使创新意识真正深入党心、深入民心。

在“创新”这个问题上,习近平同志近年来也作过多次论述和强调:

2009年9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同首都各界群众和青少年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010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他指出,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2011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全国要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为什么再三地强调创新问题呢?这是因为,创新问题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与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所承担的使命直接相关。大家都明白,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那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怎么能不创新而因循守旧呢?

不断进行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事实一再表明,任何一个政党,不管实力多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如果不能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墨守陈规,故步自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不思进取,这样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也会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策制定落后于发展的实践,落后于时代的潮流,最终就会导致创造力衰竭,队伍涣散,事业衰败,生命力终止。因此,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认识到

创新问题对党的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切实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必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前进征程上,必须大力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又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更好地把握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果没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没有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没有一点创造性,就很难有大作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才能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他人又有所创新,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独立思考,才能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区、本单位、本人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回答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广大党员必须认识到,树立并强化创新意识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看得十分清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刻总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中国以强劲的姿态迈入21世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历史昭示我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因此,广大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到,继续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继续高扬“创新”的旗帜。

增强创新意识,就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任何创新都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与时俱进、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不行的。可以说,实现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就是要保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如果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患得患失、习惯于按老办法思考问题、作出决策和处理事情,这样的精神状态不但不能创新,而且会贻误事业。如果一个共产党员长期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他就难以开展创新思维,也就不会产生像样的创新成果。因此,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才能振奋精神,增强信心,积极进取,不断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思维,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看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增强创新意识的现实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基础之上的战略决策,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战略决策,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这样的重大战略任务,没有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怎么能实现?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没有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怎么能真正达到?因此,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各项创新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来进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创新,就是要有先人一步的思维,超前分析、思考和研究,要有高人一筹的眼光,科学预测、准确判断和正确决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增强创新意识,还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创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的曲折过程。没有坚强的意志,往往难以实现创新。创新事业,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一战告捷也许是容易做到的,但百战百胜是比较难做到的。因此,要干出一点成绩,要创造新的业绩,就要敢于面对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坚强意志的不断推动中,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反复探索的过程,才有可能取得辉煌的成果。

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当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处野生水稻稻穗饱满十分显眼,他凭直觉断定这是不多见的自然杂交水稻,便将野生水稻种子拿回去重新栽培。但是,重新栽培的水稻长成以后,优势不见了。对此别人都很气馁,而袁隆平心里却很有数,因为杂交优势是逐代衰减的,这正说明水稻杂交的优势可能是存在的。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实验,他将一种水稻花的雄蕊掐掉,再用另一种水稻花来授粉,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这种杂交水稻的稻秧长得很旺盛,稻穗却很一般。袁隆平并没有灰心,反而从中得到了启发,这恰恰证明了水

稻杂交优势一定是存在的。他认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就是想办法要让水稻杂交优势发挥在稻穗上而不是稻秧上。就这样,不知经过多少次艰难的实验之后,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了优势体现在稻穗上的杂交水稻。又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培育出了一种“雄性不育系”,解决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的技术难题。

增强创新意识,就要做到求真务实。各项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因此,只有做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地研究现实问题,认真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才能实现创新。如果缺乏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满足于掌握书本中的一些理论知识,“闭门造车”;或者仅凭对实际情况的一知半解而得出一些主观臆测的结论,是不可能实现创新的。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因此,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在推进各项创新中有所作为。

增强创新意识,就要讲究创新方法。创新意味着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不但要有坚强的信念、良好的心态,更要讲究创新的方法。

实现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因为,创新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敢于正视问题,查找问题不仅标准高,而且要求严,态度实,敢较真,特别是要把那些关乎全局的倾向性问题,关乎根本性、长远性建设的问题和关乎当前建设的潜在性问题作为突破口实现创新。

其次,要以开放的思维搞好结合。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实现创新必须要深知上情、熟知下情和了解“行情”上下功夫。

再次,要以科学的方法加强调查研究。以科学的方法搞好调查研究,就是要把创新问题自身及其环境条件摸透,形成科学正确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掌握实现创新的主动权。

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创新意识强不强,体现在精神上。那就是,实现创新必须有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勇于突破已有认识和做法的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等。有了创新精神,才能有创新行为,进而才能获得创新能力。

伟人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其言简意赅,言约旨远。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失去脊梁骨,不能自强自立;一个家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家业衰败,一代不如一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没有使命般的**,不思进取,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有了这种精神,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奋斗的**。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人,永远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命运永远只青睐那些充满自信、永往直前的人。自强者强,知耻者勇。古今中外,大凡成大器者,都是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把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最难得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风险的英雄气慨。创业是一个充满困难、充满挫折、充满风险的曲折历程。事业能否成功,要看有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有没有不怕挫折的意志力,有没有敢冒风险的决断力。如果害怕艰苦、害怕困难,创业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不可能取得成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最可贵的是要有团结和谐、宽容友爱的精神境界。创家业,需要全族一心,共同努力;创企业,需要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共同打拚。要成事,就要举众人之力,不要孤家寡人。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的人执著于民族昌盛,国家繁荣;有的人立足本职,追求事业成功;有的人一生敬业,耀祖光宗;有的人看重于仕途升迁,名利双赢;有的人钻营于私利的欲壑,视钱财如命;有的人吸毒、嗜赌成瘾,害了自已又害他人;有的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精神恍惚,萎靡不振……总结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家族史,不难发现,“自信人生,秉性执着;恪守本分,弃邪敬业;忠厚传家,辛勤劳作;勤俭谦让,助人为乐”,这是碱沟焦氏家族各代精英的血性和品节。焦氏先人,昔日伟大的拓荒者,拼闯于茫茫塞外,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使家族走向了繁荣;今日,一批焦氏子孙十年寒窗,奋发向上,恪守本分,敬业八方,成为时代的皎皎者。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超常的毅力、使命般的**,我焦氏家族能有如此殊荣。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成功并不难,只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平凡的人可以创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思想懒惰,安于现状,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没有创新的想法;有的人思想保守,循规蹈矩,过分谦卑,总是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不敢创新;有的人刚刚萌生创新的念头,便怕这怕那,畏首畏尾,结果只能在原地踏步……这些思想观念,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倡导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必须要予以抛弃。这样我们才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

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树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先进理念,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业务技能,提高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我们的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未有穷期。应当说,创造性工作是今天党的事业对每一个党员的时代性要求,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今天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理应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在各自岗位上作出创造性业绩的党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