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达到自己心中设定的目标,往往采用物质刺激的方法。无可否认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动力。但每个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物质刺激没有节制的话,总有一天,孩子的欲望会膨胀到一个令家长难以为继的高度,当家长再也没有能力来满足这种要求时,又将置家长于何其尴尬的地位呢?
事例1:一位妈妈对5岁的儿子说:“如果你能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我就给你买奥特曼。”儿子听后很兴奋,但随即又变了表情,因为那篇课文实在太长,不好背。结果,一连几天,儿子都对着课文发愁,越想背越记不住,越记不住就越想要奥特曼。[HT]
事例2:4岁的小雨在班上因为背诗歌最快,得了一朵大红花。妈妈很高兴,于是给她买了她最喜欢的“喜洋洋”玩具。后来小雨又因为跳舞比赛拿了第一,妈妈又给他买了玩具小汽车。渐渐的,小雨记住了一点,只要自己做得好,妈妈就给买新玩具。
可是有一次,小雨数学测试得了高分,但妈妈却没有给买玩具,她立刻不开心了。再去上学的时候,她也不好好听老师的话了,还跟别的小朋友打架。妈妈批评他,她竟然说:“谁让你不给我买新玩具!”妈妈听后愕然。教育孩子更多的应该注重人性的塑造和品格的培养,而不是给他们树立太多的金钱观念。物质和金钱,虽然能刺激人的感官,但这种刺激是浅层次的,并不稳定,在人的大脑里只能存留极短暂的时间,之后就会被分解。况且孩子的思想尚未发育健全,这种刺激保鲜期会更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完成了家长所设定的目标,得到了家长所允诺的奖励之后,往往会表现出精神上的愉悦,然而仅过了几天,这种愉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旦家长用这些东西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就会让孩子忘记了学习的目的。在他们简单的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学习就是为了能拥有玩具和零食,如果家长不给玩具和零食,就绝对不学习。
当学习一旦变成了与物质和金钱对等的交换品,孩子也就不会再重视学习了,而是把学习当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于是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甚至会失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他还有可能为了获得奖励,采用欺瞒、舞弊等手段来获得好成绩。若是未得到他们期望的奖励,就会变得情绪低落,甚至失去信心。
如事例中家长用物质与金钱作为激发孩子学习的条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物质刺激是教育的雷区,是做家长的应该避免的,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
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如果以取得物质报酬为目的的学习则是将学习功利化、庸俗化,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所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长可以通过讲名人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比如讲匡衡为了成为一个学问家,凿壁偷光的故事;再比如祖逖和刘琨为了报效国家,闻鸡起舞的故事等。
(2)淡化考试成绩
家长的奖励多是与孩子的成绩挂钩。今天要求孩子语文必须考90分,明天要求数学必须考100分。其实,家长把成绩看成是衡量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准是教育长期以来的一个误区。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超过50%的在老师眼里是优秀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而相反,很多在老师眼里成绩差的学生却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表明,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所以,家长没必要把成绩看得很重,并随时用物质刺激来促使孩子学习,而是应该发现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寻找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路。
(3)精神激励为主
不只是物资刺激能产生激励效用,精神刺激同样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且教育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家长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家长的期望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可以适时给孩子提出一些期望:期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期望孩子在运动会上取得好名次等。这些期望须结合实际,建立在孩子自身发展水平基础上,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会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
在孩子取得成绩后,要不吝赞美之词,并勉励孩子继续努力;而在孩子遭遇失败时,则应该安慰和鼓励为主,帮他重塑信心。
排雷日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诺特总结的孩子教育十大禁忌时,曾屡次提及物质刺激,在他看来:家长对于孩子的物质刺激,其本质无异于家长对孩子的贿赂与欺骗。这话不无道理。
物质刺激会让孩子对学习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报酬,于是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失去了脚踏实地的态度。这是教育的雷区,是每个家长应提高警惕的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