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求于人之时,首先就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一定要表现得谦卑有礼,这会令对方很不好意思去拂你的面子。
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礼貌举止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大了回旋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规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女人是举步维艰的。
有这样一件事:
一个年轻女子在下雨天赶到一家公司面试,进门前,她尽力将雨伞上的水弄干,又在门口的脚垫上仔细地擦了擦脚底的泥水,进门后她把雨伞轻轻倚在门口的墙上,然后向面试官鞠躬问好。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问答后,年轻女子起身告辞,并为自己在雨天来访所带来的麻烦表示道歉。这次招聘一共对七十多人进行了面试,她们的条件都很不错,有的有大企业工作经验、有的有学校的推荐信,但最后录取的却是那位条件并不出众,在雨天面试的年轻女子。助手不解地问主管:“那个人既缺少经验,又没有学校的推荐信,为什么偏偏录取她呢?”主管笑了,“谁说她没有推荐信,她的礼貌就是最好的推荐信!”
这位年轻女子有礼的举止,使她在七十多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受到了考官的青睐,可见,礼貌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人际交往中,促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圆满的最好方法就是“礼”。它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个人修养。
“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交际效果。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我们的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
1.考虑对方的年龄特征
见到长者,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呼尊称,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20多岁的女人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女士”合适。
2.考虑对方的职业特征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难免使人反感。可见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既不能都叫“师傅”,也不能统称“同志”。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倒会使人们感到自然亲切。
3.考虑对方的身份
有位女大学生到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不巧老师不在家,他的爱人开门迎接,当时这位学生不知称呼她什么为好,脱口说了声“师母”。老师爱人感到很难为情,这位学生也意识到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她也就比这位女学生大十多岁。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称呼呢?按身份,老师的爱人,当然应称呼“师母”,但是,人家因年龄关系可能不愿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老师”,不管她是什么职业(或者不知道她从事什么职业)。称呼别人老师含有尊敬对方和谦逊的意思。
4.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事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小姐”之类的称呼,反倒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
5.考虑说话的场合
称呼上级和领导要区别不同的场合。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最好不称官衔,以“张老”“李老”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
几个年轻女孩结伴去旅游,这天她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姑娘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姑娘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姑娘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胡娘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姑娘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礼仪看起来好像简单,但处理不好会耽误大事。三国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向曹操献了一计,致使袁绍失败,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进翼城城门时说了一句:“阿瞒,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门?”从而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他再次以“汝等无我安得入此门”发问时,被许褚怒而杀了,并且将其人头献给了曹操。虽然曹操深责许褚,但从许褚献头时所说“许攸无礼,某杀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说许攸是死于曹操之手,因为其只对许褚“无礼”是不可能被随便杀之的,最起码曹操有默许之嫌。可见有礼与无礼有生死之别。
据说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无疑处于一个“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话而求人成功,聪明之处正在于以一个“礼”字把对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应该休息,而且他是个好人,因为如果他不“睡”了,他会主动让给你的。显然,一个再无礼的人面对这样的礼貌也不会无动于衷。
谁都愿听顺耳话,何况是在被人求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大家在求人办事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