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无声处亦显超凡魅力(1 /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于无声处让人深深体会到离别的愁苦,这便是肢体语言的魅力。

肢体语言是信息发送者把要发送的信息,通过仪表、姿势、表情、动作等传送到信息接收者的视觉器官,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视觉神经作用于大脑,从而引起积极反应,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的一种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人际空间距离、服饰语言等多种方式。

肢体语言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比安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肢体语言。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肢体语言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谈吐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肢体语言能够辅助有声语言表情达意。

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它诉诸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形式传递信息。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是存在着局限的。有声语言常常把所要表达意思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大概是因为经过理性加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露一个人的深层心理和真实意向。对听者来说,有声语言的这种无形性、隐藏性和间接性,往往叫他们难以完全地领会发言者的意思。因此,“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

肢体语言能够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能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深谙此道。他常常用钱币作为道具在桌上演示、说明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给工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专家们指出,医生在问诊时尤其要注意兼顾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这样才能给病人更有效的提示,从而获得更为确切的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

不仅如此,肢体语言还能加强表达语气,显示出人内在的情感和态度,使情绪、观点、意见在无形之中得到有力的强调。比如,教师运用一定的体态动作来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改善学生的信息接收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距离学生很远并且毫无表情和动作,学生就只能接受教师发出信息的25%;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图表、字幕等直观的教具,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提高到40~50%;如果教师用教鞭指着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和动作,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即可高达75%以上。由此可见,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是相辅相成的。

肢体语言有助于形成第一印象,体现气质风度,塑造美的形象。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晕轮效应”。这一理论认为,一个人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成为别人对其做出判断的心理依据。心理学家雪莱·蔡根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她在莫萨立顿大学挑选了68个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在口才、外貌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上,这些大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在风度仪表方面,有些大学生风度翩翩、气质不俗,有些则仪态平平、气质一般。根据事先的安排,这68个大学生分别向4位素不相识的路人征求意见,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结果,风度翩翩的大学生获得的支持率要远远高于仪态平平的大学生。

肢体语言不但能与有声语言互为补充,还能使说话者以动态、直观的形象出现在听者的面前,给他们以直接的印象。肢体语言直接构成主体的体态形象,这种形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意义上的,它还鲜明地体现着主体的内在气质、风度和人格。在日常生活的谈话中,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传递着大量的信息,显露出主体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和文化修养。因此,人们往往通过别人的体态动作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姿势来表现个人的风度。

体态语的设计和运用能大大增强这种美学效果,使谈话者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还能展现出谈话者风度翩翩、仪态万方的气质。有经验的口才家总是善于运用恰当、独特的体态动作来改变自己的形象。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具有“超凡的魅力”。在公众场合,不管他说什么,只要做几个动作,就能把听众吸引住。其实他的身材并不算高大,但他那精心设计过的肢体语言却总是能给人一种形象高大的印象。肯尼迪的魅力可以说是来自于他体态的魅力、风度的魅力、气质的魅力。拥有了优美的体态风度,就能在与人交流之初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自己的形象符合对方的期待,从一开始就从感觉上、心理上沟通了与对方交流的渠道。

总之,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还应当尽可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支持与配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得体地应用自己的目光、表情、手势、姿势等肢体语言和别人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必然能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并且显示出自己卓越的沟通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