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迁册,扎根香港(1 / 1)

发展业务,不免会遇上风浪。20世纪80年代,风云不定,香港与内地关系扑朔迷离,在港发展前途不明。不少人猜测长实系公司会迁离香港,李嘉诚说:“如果要迁册,你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没法子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册了。”铿锵有力的话语,显示了李嘉诚扎根香港的决心。

1982年,世界性经济衰退,香港出口量减少,经济显示出其敏感而脆弱的一面。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股市是香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消息传来,股市发生动**,持续滑落,到年底,恒指跌幅670多点。

香港信心危机爆发,移民潮汹涌而起。不少国家伸出橄榄枝,欲将香港的阔佬和人才一网打尽。代办移民护照的机构与律师充斥港岛中区,赴美的黑市护照竟炒到50万美元一张。香港原就约有10多万持外国护照的居民,他们非富即贵,几乎没一个升斗小民。他们有如吃了定心丸,只差一张机票,随时可离开香港。倒是急煞了那些没有“先知之明”的富翁,他们急不可待斥资购买“太平门”的门票。

人走必财空,随之相伴的是走资潮。还有一些人,人不走财先走——早有护照在身,先将一笔资产转移到海外。

据香港当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约2~3万人;90年代初起,每年以6万人的速度外流。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士。

对香港工商界震撼较大的,还属迁册风。迁册的始作俑者是怡和。本来,坐拥中区地王的怡和系,不愁没钱赚,可是,“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了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李嘉诚把他赴内地参观的观感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讲给不断劝说他的合作者李察信听。但他无法说服这位正当年的约翰·凯瑟克侄子的李察信,两人分歧颇大,以致无法协调工作。

1984年8月,李察信辞职。接替李察信的仍是一个英国人马世民。马世民在未正式加盟前,李嘉诚就与他在“看好香港前途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成了马世民在长实系青云直上、权势赫赫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发表,香港投资环境变得明朗,迁册风有所遏制。其后,中英谈判出现多次波折。随着谈判期的延长,迁册风卷土重来,在这种大气候下,李嘉诚不仅自己不存迁册念头,还说服了集团的“主迁派”,实在难能可贵。

据1990年12月18日的香港《明报》、《东方日报》报道,到该年11月底为止,“香港已有77家上市公司迁册海外”,“占本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3”,“现时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吴光正(包玉刚女婿)接掌的隆丰系集团,则于1990年5月迁册于百慕大。”

1989年的“六四”风波,使香港再次人心浮动。1989年恒指于开市首日,狂泻580多点。迁册流言四起,由于李嘉诚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占港上市公司与总市值的10%,华商都在观望李嘉诚的举动,长实系在加拿大等国都有大量投资,他会不会借此作为迁册的前哨站呢?

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的香港报章,发表了他的长篇言论,核心内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中,迁册风再次振**。舆论盛传,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将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合并及完成迁册花费了两年时间。汇丰在香港地位举足轻重,工商界深为不安。汇丰大班浦伟士发表讲话,称汇丰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点,业务仍以香港为最大基地。

汇丰完成迁册不久,李嘉诚突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据传,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采纳,最后导致这一结果。怡和的迁册,一切都给人“迁册离港”的感觉。1991年3月21日,怡和又将第一上市地点迁往伦敦(香港改为第二上市地点)。大概在近100家迁册公司中,怡和可算其中最老谋深算的一家了。到1994年12月30日,怡和系以香港为第二上市的地点也取消了,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迁册风到1997年香港回归,已有13个年头。上市公司迁册,有精确的统计。未上市公司迁册几何?未见香港当局公布数据。有人言称:起码有100家以上。对于这股此起彼伏的黑色浪潮,李嘉诚虽无法遏制,但他在“迁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一大批华商的阵脚。

迁册风对香港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数以千计的公司迁册的巨大潮流面前,李嘉诚,这位华商翘楚,不为外界所动,坚持自己的判断,决心扎根香港,举手投足,全港瞩目。他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将家庭迁往海外,不会将资产转移海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也看好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李嘉诚的声明,对稳定港人民心,对香港的继续腾飞,对香港的顺利回归都起了较好的作用。不少华商,也趁当时的地产低潮,低价收购地皮物业,为市道转旺后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