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必须灵活,特别需要化整为零的方法,以成商势。所谓“化整为零”,指的是一种从大处开始入手,从小处开始运作的经营之道。李嘉诚在此方面可谓神通商海,游刃有余。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控有的一家上市公司,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
九龙仓有限公司拥有众多产业,历史悠久,资产雄厚。
李嘉诚一直以置地为对手,对九龙仓没有多加注意。
后来,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将地皮腾出来用于发展商业大厦。
九龙仓的这番大动作引起了李嘉诚的关注。李嘉诚开始研究九龙仓。他十分羡慕九龙仓的这块风水宝地。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李嘉诚研究发现,九龙仓在经营方式上存在缺陷。九龙仓固守用自有资金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九龙仓为缓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李嘉诚曾多次设想,若由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绝不致陷于如此困境。
自从长江上市,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若手头资金较宽裕,或楼市不景气楼价偏低,就留作出租物业;若急需资金回流,便加快建房速度,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则以售楼为宜。
李嘉诚分析九龙仓股票贬值股价偏低的原因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因此,他十分看好九龙仓股票。
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了一笔细账。
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龙仓股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因此,九龙仓的股票市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可谓是一块大肥肉。李嘉诚核定,即使以高于时价5倍的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李嘉诚决定打一场大仗,全面收购九龙仓。
方略已定,李嘉诚就思考战术问题。
李嘉诚当然知道怡和系这个巨人的实力,而且怡和系是决不会放弃九龙仓的。
因此,要成功收购九龙仓,关键就在于不能惊动怡和系,不能让其有所察觉,否则,以怡和系的实力,谁都难以从其手上夺走九龙仓。收购九龙仓股票绝对不能声张。
于是,李嘉诚不显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中买下了2000万股。
当时,李嘉诚通过智囊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和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龙仓,置地拥有九龙仓近20%的股权。
现在李嘉诚暗暗吸纳的九龙仓股,约占九龙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因此,20%的控股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线。现在,李嘉诚已经为进一步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购得九龙仓,无疑将使长实的老对手置地断臂折翼。在收购九龙仓的前哨战中,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嘉诚的精明。首先,李嘉诚通过九龙仓迁址捕捉到了千载难逢的信息和机遇,显示了李嘉诚异常敏感的商业嗅觉。继而,李嘉诚通过形势分析和仔细推算,认定九龙仓是被市场严重低估的公司,大有用武之地,大有潜力可挖,大有赚头。接着,李嘉诚知己知彼地衡量双方的实力,知道自己远不如怡和系,因此聪明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暗渡陈仓,而不是大张旗鼓地收购,使对方始终蒙在鼓里,没有觉察,使计划得以顺利推进。假如怡和系发现有人企图收购九龙仓,那么,以怡和系的实力,奋起自卫,甚至反收购,李嘉诚就将功亏一篑。
李嘉诚是以偷袭而具备了决战的实力。
应变的技巧是不拘一格的。在李嘉诚面前永远适用一句话:办法总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