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一向主张善意收购,面对复杂的商场,并不是每一次交易都能赚钱,也不是每一次目标都能实现。当他无法在善意的氛围中收购一家公司,他宁可放弃股权,套取现金。对于他来说,这同样也是一种胜利。
1987年,怡和置地公司惨淡经营,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外界对于财大气粗的华商集团有意向收购置地公司的传言四起。在这些被传有意收购置地公司当中,像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包玉刚的环球集团、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李兆基的恒基兆业等,也的确都是实力不容小觑的角色。
置地公司这个曾称霸一时的集团,现在变为别家财团的刀下鱼肉。有很多富豪闻风而动,与凯瑟克家族频繁接触,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其中被人们传得最多最广的还是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据说,李嘉诚也为此拜访了西门·凯瑟克,他所提出的方案也是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收购25%的置地股权。虽然这已经比置地公司当时每股10港元左右的市价高出了很多,但是西门·凯瑟克还是不满意,并留下一句让大家感到模棱两可的话:“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虽然李嘉诚当时对置地公司股权的收购表示出了意愿,也有迹象表明他确确实实已经开始行动,但是他始终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股市投资运作中,可以说有了良好的时机就等于有了一切。那时香港股市形势一片大好,很快便攀到历史最高峰。李嘉诚知道这对于低价购买置地公司的股权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机,所以他一直按兵不动,静静地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1987年10月19日,扶摇直上的香港恒生指数因为受到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开始暴跌420多点,并在重新开市后继续狂泻1120多点。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概就是指的当时股市愁云密布、投资者痛苦不堪的惨状吧!这次股市的大幅下滑令香港商界人人惶恐不安,大家都在想办法尽最大努力恢复元气,当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其他的收购活动了。当时,置地公司的股票又下跌大约40%,凯瑟克家族的人也为此感到惶惶不安。
幸而这次股灾来得突然、去得也快,1988年3月底恒生指数就开始慢慢回升。同时,银行调整了贷款利率,房地产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股市也渐渐恢复了繁荣和兴旺。在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收购置地公司的传言又再次被扬起。据一些媒体报道,李嘉诚在1988年二三月间,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级参谋包伟世。当时股灾已经结束了近半年,置地公司的股价从最低点回升后,仍然在每股8港元左右的水准徘徊,而且比股灾前的水准低很多。这个时候不管谁对置地公司进行低价收购,都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
本来对于李嘉诚来说,这已经是放手一搏的大好时机,但是事情却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怡和公司的一干人,面对华商的挑战,不愿意束手就擒,凯瑟克和包伟世急忙进行磋商,开始着手计划反收购行动。
4月28日,怡和策略与其所控股的文华东方发布了一则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以每股4.15港币的价格,发行10%的新股给怡和策略,使怡和策略持有文华东方的股权比重由35%增加到41%。
这对于做好充分准备以期收购置地公司的各路英雄好汉来说,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李嘉诚从变化的局势中立刻看出:这虽然和置地公司没有什么关系,但这绝对是怡和公司对置地公司反收购的信号。怡和公司随后还可能采取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收购置地公司的最佳时机,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
为了有效地防止置地公司走上文华东方的路子,5月初,李嘉诚和郑裕彤、李兆基以及荣智健等一起决定,趁怡和公司另一波反收购行动前向怡和公司摊牌。面对西门·凯瑟克和包伟世,李嘉诚开门见山地说明了长江实业收购置地公司的诚意,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以每股12港币的价格,收购怡和公司所持有的置地公司25%的股权。
早已有所准备的凯瑟克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否定的观点:“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出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公司只是市价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有半点损失,如何能从每股17港元降到12港元呢?”
对于凯瑟克的精明老到,李嘉诚显得很平静,他反问凯瑟克说:“每股17港元的价格,并不是当初双方商谈的最终价格,大家都对此表示了愿意继续谈判重新议价。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是商场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目前置地公司的市价才每股8港元多一点,以每股12港元这样高出近4元的价格收购,怎么能算是收购价下跌?”可惜,随后郑裕彤咄咄逼人,对包伟世挑战说:“既然谈不拢,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财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对此,包伟世强硬地表示愿意奉陪到底。
至此,局势对于李嘉诚来说已经明朗至极,收购置地公司的大好时机已经不复存在,而适时放手才是当务之要。分析此中原因,主要是怡和面对华资财团的收购并没有坐以待毙,如果他们真的像处理文华东方一样对待置地公司,华商反而会处于一种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此时,若要成功收购置地,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李嘉诚并不是一个逞一时之能的人,在适当的时候放弃,是他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而选择放弃的时机也同样重要,过早也许会失去挽回局面的机会,过晚则会在僵持不下的时间里消耗大量元气。
在收购置地公司这件事情上,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和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随后怡和策略宣布以每股8.95港元的价格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以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份由25%左右增加到33%;同时,协定中还有一项附加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内除了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就这样,一场数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置地公司收购战终于宣告结束。很多看好华商集团的媒体对这个结果都非常失望,称此为“一场不成功的收购”、“华商滑铁卢”。但实际上,虽然李嘉诚等人没有获得最后收购的成功,但是在出卖股权后,他们仍然能获得大约1亿港币的税后利润,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避免了恶意收购将会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更惨重的损失。
李嘉诚并非是神,收购失利的结局对他来说再正常不过。但这其中,李嘉诚能够在适当时候放弃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商场如战场,谁胜谁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认为自己势在必得,而是应该权衡利弊,一旦代价太过巨大,不妨放弃以免损失惨重,这同样是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