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不会去看他的手机。”周女士如是说。
那天,周女士的老公喝多了酒,回家以后倒头就睡。皮包里的手机因没电间歇性地响起提示音。周女士很自然地将手机拿出来充电,刚接好电源,一条短信传了过来。周女士很好奇,“深更半夜的,什么人会发信息给他?”于是,周女士打开了这条信息,手机屏幕上赫然出现了几个字:我想你了!
周女士与老公的战争由此开始,直到最后身心俱疲而分手。谈及这段失败的婚姻,周女士不无感慨“我想每个人都有隐私,包括我老公吧,这个短信像炸弹一样击碎了我们的生活。虽然错不在我,但我宁愿什么都不知道。”
手机是现代人最主要的通讯工具,其次还有QQ和电子邮箱,检查这些东西,就约等于将他人当成自己,有些“边界不清”的感觉。什么是“边界不清”呢?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不管多么亲密的关系,包括夫妻、父子、母女等,再亲密都需要保持心理和行为的独立性,这个界限是不能逾越的。在周女士的这件事中,虽然导致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不在她,但她的这个行为并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折射出了一种不信任。
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有些人趁对方不注意时翻看短信,又或者是登录对方的社交软件,甚至是打印对方的通话清单,全方位“监视”另一半的人际交往,在发现任何“可疑迹象”以后,立即针对一干“可疑人物”进行盘问。说小点,这是一种不信任;说大点,这也是一种病。
“他老是偷看我手机,怀疑我有外遇,这日子过不下去了!”民政局里,霜霜不满地说道。
霜霜与小明是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原因是,小明经常偷看霜霜的手机,这令霜霜感到非常生气。而小明的火气也不小,“如果没什么问题,你为什么这么介意我看你的手机”。
霜霜告诉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小明偷看她手机的行为已经持续很久了。一开始,她也没有太介意,可是小明的行为越来越夸张。原来,小明怀疑霜霜和一个异性朋友关系暧昧,所以几乎每天都要看她的手机,短信、通话记录、微信、QQ无一遗漏。原本霜霜的手机是不设密码的,但是小明的行为引起了霜霜极大的反感,她设置了密码,可小明仍不罢休,也不知道试了多少次,竟然试到霜霜的手机都死机了。
小明为自己辩解:“我是因为在乎她才这样做的。”小明坦言,当初自己追求霜霜着实费了一番力气,他十分在乎霜霜。然而,霜霜与一个男人之间的频繁互动引发了他的警惕。“她跟那个男的经常通电话、发消息,什么都聊,每次都能聊很久,男人和女人这么聊正常吗?”小明还说,有一次,他看到霜霜手机里有一条那个男人发来的信息“我想你了”,他顿时火冒三丈,当场就跟霜霜吵了一架。后来,小明偷看霜霜的手机“上了瘾”,两个人为此不知道吵了多少架。
可以看出,小明内心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他需要把与他亲密的人纳入他的自我范畴,才觉得可以把握控制。虽然小明的不安全感并非由霜霜产生,但却是由霜霜变得强烈。所以客观地说,霜霜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些什么行为让丈夫不放心?
那么,偷看手机这个行为到底正常不正常?我们可以从“偷窥”这个角度上分析一下。
前文说过,每个人都有“偷窥欲”,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爱一个人,想要更多的去了解他,关注他的方方面面,这是很正常的情感反应。但谈及夫妻之间是否适合互看手机这个问题,就要看彼此的接纳度了,没有一定的准则可循。如果说,偷窥手机这个行为不但给自己造成非常多的内心冲突,同时又令对方产生强烈的不满,使彼此关系因此不断地朝着恶化方向发展,那么这个行为就有调整一下的必要了。
客观地说,无论男人女人,偷看对方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初衷,都是因为太爱对方、太爱这个家,生怕对方有外心,他们的心理其实是很矛盾的——既希望自己能够发现点什么,又担心真的发现了什么,这样不但是对对方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手中的沙子抓得越紧,会流得越快。爱情和婚姻也是一样,越是想把爱情抓紧,越是得不偿失。用偷看手机里的隐私来测试夫妻感情的忠诚度,并非明智之举。
当你对另一半不放心时,手机就成了手雷。试想一下在超市里,你只是随意逛着,但是超市保安却一直紧盯着你,你一回头,他又马上看向别处,这种分明没做坏事却被人怀疑的感觉,想必是非常不好受的。要知道,不是每一个顾客在看不见的时候就会捡个小便宜,不是每一个老公(老婆)在看不见的时候就会**。婚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对另一半产生疑惑的时候,与其偷偷摸摸地做些小动作,不如开诚布公地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