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疑才能长相知(1 / 1)

小许和小关是大学同学,二人相恋三年,最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开始很幸福,小关就像影子一样,一直追随在小许的身旁。她曾幸福地说:“我要做他的影子,只要他需要我,随时就能找到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数年以后,他们竟离婚了!小许告诉朋友:“其实我们彼此还深爱着对方,但是这份爱让我太过疲惫,我只能选择放手。”

当朋友问及缘由时,小许回答:“男人需要应酬,或多或少都要喝点酒,可是她反对,于是我就戒酒。在她面前,只要是不突破底线的事情,我从不坚持。我知道她这是为我好,我应该给予她相应的尊重,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她一直左右着我的生活。或许在她看来,唯有如此才能说明她在我心中的重要。”

“于是你厌烦了,想要摆脱?”朋友问道。

“不,若是如此我们根本不可能将婚姻维持到今天。而且,这种情况下我该感到解脱才对,可为什么心中还会隐隐作痛呢?”

原来,婚后不久小许去了一家外资企业,而小关去了政府部门,工作度相差甚远,小许为了赶任务经常需要加班,而小关一直很清闲。最初,小关只是抱怨,抱怨小许没有时间陪她。时间久了,这种抱怨逐渐升级为猜忌。他加班回家晚,她就等着他,他不回来她绝不睡觉。他回来以后,她就趁着他洗澡的间隙去翻他的口袋、嗅他的衬衣、翻看他的手机……看看能否从中找到一些证据。他上班时,她每天都要打几个电话“关心”一下,却从不顾及他的感受。再后来,她甚至会因为朋友间的一个玩笑信息,追着他盘问半天。

时间一久,他累了,她也累了,生活、事业重重压力之下他实在疲于花费精力去解释,既然两个人在一起猜忌多过于开心,不如暂时分开让彼此冷静一下。一段时间以后,他找到她,希望两个人能够重新开始,重新找回以往的甜蜜、温馨与信任。但是,她拒绝了,她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无法面对,她无法面对他,更无法面对自己,她不知自己怎么回事,竟去无端猜忌一个如此深爱自己的男人。是她害得他离开,是她害得自己疲惫不堪,她不知该如何去面对这一切,所以只能选择从他的世界中消失……

你是否也曾做得有些过火,将爱禁锢在自己编织的笼中,让对方感到无法呼吸?生活中有很多人认为,爱就是紧紧相拥,不留一点空隙,因为一旦有了距离,爱也就疏远了。其实爱情与人一样,需要起码的空间、氧气作为生存条件。将爱紧紧攥在手心里,爱情的一方必然会感到压力十足、难以喘息,这只会逼迫他去逃离。

小关的行为,一方面暴露出她在丈夫面前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将自己封闭在这种偏执心态之中。所以,只要她内心安全感欠缺就会产生控制意念,再由意念转变为行为。她会认为丈夫是我的,必须要控制他、约束他。

俗语说:“物极必反。”管得太死,就会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对方不仅不认为这是爱的表现,反而觉得你太多疑,对自己不信任。你整日疑神疑鬼,他(她)整日提防你,这样的爱会累死人,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爱情之火就会窒息。

其实对爱人的猜疑,不少人都有过,只不过轻重不一,有些人的猜疑心过重,甚至喜欢捕风捉影,听风就是雨,常常给自己树立一个假想敌,对方一有单独外出的机会,或者电话什么的,就怀疑是与情人约会、与情人通话,搞得双方心里都很紧张。我们希望爱人对自己坚贞,希望爱人对自己纯真的心理是正确的,然而过分地看重这一原则,就会对爱人的言行很敏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见一封信,疑心是情书;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了;只要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为什么上公园呢?总该是赴密约。”而现在呢?上网就是与情人聊天,打电话就是与情人联络感情;外出就是与网友约会,仿佛爱人的一切行动只为了一个目标——寻找外遇。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所有的事情自然有它的游戏规则,哪怕通信、科技再发达,家庭的存续恐怕也不会消失,爱人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信任是对爱人最好的尊重,要相信自己的爱人是一个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事务的人,是一个有着正常判断力的人,是一个懂得感情、懂得尊重、懂得自尊的人,要将爱人当一个真正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当我们看到爱人的某一行为,如老公记下某一女同事的电话号码并有一些电话联系时,并非这些行动都是那么的庸俗和狭隘,要知道他肯定有自己的正当理由,或者为了公事,或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协商等。

爱人之间的信任,需要双方共同培植,要从一些细节做起,应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了解,打消对方的顾虑。在这方面,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结婚后,订了一个公约:互不盘问。后来又加上了一条:互不隐瞒。这两条其实不矛盾。互不盘问,就是信任对方,不盘问对方的行踪;而互不隐瞒就是不需对方盘问,自己主动向爱人报告自己的行踪、想法,达到交流感情的目的。有了互不隐瞒,就不必盘问,不盘问对方,双方之间就有了信任感和被尊重感,这些都有助于感情的融洽和家庭的和睦。夫妻之间少些猜疑,多些真诚的交流,要经常交心。有道是:“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当夫妻之间多些坦诚,不无端猜疑时,就能够做到知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