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考试或考核,无论程序多么公正,制度多么规范,落选者总是会说:“这里面一定有黑幕!”而且,这种猜疑总是能赢得舆论共鸣。公司的晋升选拔,无论做得多么透明,总是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议论:“这个人就是靠溜须拍马上去的。”或者“肯定给领导好处了!”在有关穷人富人的舆论争议中,这种心态表现得更明显,没有多少是非原则的认知,充斥着受害者的情绪发泄。这样的情绪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受害者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逃避心理。拥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倾向于通过不断肯定自己的无辜,把责任推卸给他人,而不去真正解决问题。就像歌曲《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中唱的那样:“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是做错了什么……”
有两个年轻人在同一家卖场工作,其中一个已经在这里待了四年。在与他的朋友在柜台边交谈,他说,这家卖场不器重他,他正准备跳槽。在谈话中,有个顾客走到他面前,要求看看帽子,但这个年轻人却置之不理,继续与朋友交谈。直到说完了,才对那位显然已不高兴的顾客说:“这儿不是帽子专柜。”顾客问帽子专柜在哪儿,年轻人懒洋洋地回答:“你去问那边的管理员好了,他会告诉你。”四年来,这个年轻人一直有很好的机会,但他却不知道珍惜。他本可以使每一个顾客成为回头客,从而展现出他的才能,但他却敷衍塞责,把好机会一个又一个地丢失掉了。
另一个年轻人则是新来的。这天下午,外面下着雨,一位老妇人走进卖场,漫无目的地闲逛,显然不打算买东西。大多数销售员都没有搭理她,而那位新来的年轻人则主动过去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需要服务。老妇人说,她只是进来避避雨,并不打算买东西。这位年轻人继续说,没关系,即使如此,她也是受欢迎的。他还主动和她聊天,以显示他确实欢迎她。当她离开时,年轻人还送她出门,替她把伞撑开。离开时,老太太向这位年轻人要了一张名片。
这个年轻人完全忘了这件事。但有一天,他突然被卖场总经理召到办公室,总经理向他出示了一封信,是那位避雨的老太太写来的。老太太要求这家卖场派一名销售员前往英国,代表该公司接下一宗大生意。老太太特别指定这位年轻人接受这项工作。原来这位老太太是英国一位商界大鳄的母亲。这位年轻人凭借他的热情、积极和平和的心态获得了一个极佳的晋升机会。
而那位在卖场工作了四年的年轻人在得知有位新人获得这样一个大好机会以后愤怒了,他逢人便说那人肯定是总经理的亲戚,还有可能是总经理情人的弟弟,而他并不知道在那个年轻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当然,这个年轻人之所以能获得这个晋升机会,有一点偶然性。但有一句话一直都在提醒着每个人——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办事三心二意,干活投机耍滑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把机遇牢牢地握在掌心。就如第一个店员,他每天都牢骚满腹,甚至对顾客恶脸相向,即使他碰上的是英国首相式的人物,也不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弄不好还会丢了工作。
其实,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因素就在这里,与其说人人都和你作对,不如说是你在和你自己作对。然而那些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永远不会这么想,他们有一整套歪曲的逻辑——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好;不是我的问题,是我小时候没这个条件;不是我的问题,是这个社会不公平。他们把自己困在思想的牢笼里,认为自己永远没有错,错误都是别人和社会的。其实,觉得世界不公平,本质上说明你还是不够强大,你还没有做得足够好。
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点什么。谁没有痛苦,谁没有纠结呢?除非你让自己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之中。只要你愿意用一种掌控者的心态,去重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很快就有了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