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之所以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便要开始经受苦难。这话说得挺有哲理。可是,人的一生不能在哭泣中度过,发泄过后你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出困境,焕发出绚丽的色彩,让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刹那笑着离开?这,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
在今天这种激烈的竞争面前,就算曾经在某一领域无往不利、叱咤风云的人物也难免惊慌失措,做出错误的判断。失败,只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不同的是,有些人在困境面前能够不受客观环境影响,不仅不会被击倒,反而会将人生推向更高的层次;有些人则很容易萎靡不振,把人生带入深渊。
前者不会被击倒。他们心中有一种光,那是任何外在不利因素都无法扑灭的、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将后者击倒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思想中没有了信念,自己熄灭了自己心中的光。
心中有光,就会有信念,就会有力量!
曾见过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什么文化,只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会一些初级的算术,但她教育孩子的方法着实令人称赞。
她家的瓶瓶罐罐总是装着不多的白糖、红糖、冰糖,那时候孩子还小,每每生病一脸痛苦,她都会笑眯眯地和些白糖在药里,或者用麻纸把药裹进糖里,在瓷缸里放上一刻,然后拿出来。那些让小孩子望而生畏的药片经这位母亲那么一和一裹,立马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看来这些药片充满**,就连没病的孩子都想吃上一口。
在孩子们的眼中,母亲俨然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师,能够把苦的东西变成甜的,把可怕的东西变成喜欢的。
药是苦的,当你咽不下去的时候,把它裹进糖里,就会好些。这是我们从一位朴实的家庭妇女身上感悟出的生活哲理,她没有文化,但却很懂生活。
这是一种“减法思维”,减去了药的苦涩,就不会难以下咽。如今,她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每当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母亲的做法:把药裹进糖里。
她只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物质上无法给予子女大量的支持,但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却足以令其受用一生。她灌输给子女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信仰,把生活的苦包进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之中,就能冲淡痛苦;心中有光,在沉重的日子里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为之付出努力,就能够改变境况。
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那里充满了苦中作乐的情趣。读过之后,再听到那些憧憬旅行、爱好漂泊的人说自己没有读过“三毛”,恐怕你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本书用妈妈温暖的信开篇,以白手成家的自述结尾。在撒哈拉,环境非常之恶劣,三毛活在一群思维生活都原始的沙哈拉威人之中,资源匮乏又昂贵,但她却颇懂得做快乐的想象。尽管生活中有诸多的不如意,但只要有闪光点,她就会将其想象成诙谐幽默的故事,然后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如果有时间,建议你买一本来看看,去了解一下那些苦中作乐的故事,那里有很多的不容易,但都被三毛轻松地带过了。
毫无疑问,三毛以及那位普通的母亲,都是对生活颇有感悟的人。其实生活就是一种对立的存在,没有苦就无所谓甜,如果我们都懂得在不如意的日子里给痛苦的心情加点糖,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人生想象成一个“吃药”的过程:在追求目标的岁月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感染伤病”,你可以把药直接吃下去,也可以把它裹进糖里,尽管方式有所不同,但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尽快治愈病伤,实现苦苦追求的目标。将药裹进糖里减轻了药苦的程度,在生命力不济之时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生活,十分精彩,却一定会有八九分不同程度的苦,作为成熟的人,应该懂得苦中作乐。痛苦是一种现实,快乐是一种态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常做快乐的想象,便是人生的成熟。世界不完美,人心有亲疏,岂能处处如你所愿?让自己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不相同;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一应俱全;喜怒哀乐悲惊恐,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成熟,就是阅尽千帆,苦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