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认知偏见,摆脱不良惯性思维(1 / 1)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根据丰富的临床资料和不懈探索,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也称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因此被称为认知疗法的鼻祖。

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自己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艾利斯曾遇到一位因老伴去世而痛不欲生的老人,艾利斯却对他说,他替他感到高兴。老人不解地问道:“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于是艾利斯给他指出,如果他先死,他的老伴必然万分悲痛。既然现在是老伴先死,他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这种痛苦,并为老伴不会受这种罪而感到庆幸。这位老人接受了艾利斯的观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心态也逐渐变得平和起来。

艾利斯的这个理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引起我们情绪困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内在不理智的信念、态度。

一方面,我们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决定着我们对行为结果的情绪反应。打个比方,让你回答“如果你因为相差几分钟而错过和朋友见面的机会,或者如果你因为相差一个小时而错过和朋友见面的机会,对于上述两种情况,你的情绪反应如何?哪一种情况下可能更感到遗憾?”多数人都认为前者更遗憾、情绪反应更强烈。这是因为人们把行为的失误归因于自己。

另一方面,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看问题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同样是失恋,有的人会肝肠寸断、自我封闭,甚至选择自杀,有的人郁闷几天也就释怀了。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意识、潜意识层面对爱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把爱情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有的人却将爱情视为一种人生体验。

由此可见,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要想调整自己的情绪,就需要从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时需要注意一点,意识层面的认知比较容易调整,潜意识层面则不然。还是以失恋这件事为例,很多人失恋后觉得可以接受,但仍然觉得非常痛苦,这就是因为在潜意识层面没有及时调整过来。

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提醒和调整自己。

1.寻找认知原因

当你遇到情绪的困扰时,一般可以找到认知上的原因。静下心来去思考、分析自己。找到之后,就要与自己讨论、分析,说服自己,把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变成合理的思维。

2.多提醒自己,是“我烦死我了”

由于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烦恼不是由外部刺激形成的,而是与自己的观念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与“他烦死我了”“这件事情烦死我了”相比,“我烦死我了”更加准确。概括为四句话就是:

我烦恼主要是由我的观念引起的;

我烦恼主要不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我以后一定要少说“这事烦死我了”;

我知道主要是“我自己烦死我了”。

想要随时随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妨把这四句话打印三份,床头贴一份,卫生间贴一份,办公桌贴一份,看到后就默念一次,空闲的时候默默体会,这样坚持半年,相信你的个人情绪会有很大的改观。

3.寻找积极的一面

总从消极的一面看问题是一种悲观心理,它会抑制你的进取心,让你被坏情绪侵蚀,因此我们一定要战胜这种不良心理。

一场大水冲垮了女人家的泥屋,家具和衣物也都被卷走了。洪水退去后,她坐在一堆木料上哭了起来:为什么她这么不幸?以后该住在哪里呢?镇里的表姐带了东西来看她,她又忍不住跟表姐哭诉了一番,没想到表姐非但没有安慰她,还斥责起她来:“有什么好伤心的?泥房子本来就不结实,你先租个房子住着,再盖砖瓦的不就好了!”

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有人积极,有人消极。消极思维者只看坏的一面,对事物总能找到消极的解释,最终他们也将得到消极的结果。而积极思维者却更愿意从好的方面考虑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个积极的结果。所有这一切正如叔本华所言: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选择自己精彩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你的态度。态度决定人生,这是唯一一个真正属于你的权利,别人不能够控制或夺去的东西就是你的态度。如果你能时时注意这个事实,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尽管一时间让我们摆脱过去那种“不良惯性思维”的影响并不现实,时不时出现不良认知的反复也实属正常,但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开始甄别、调整、改变,知道影响自己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当下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理解,认知改变了,自己的情绪和状态随之也就会比以前平稳很多、愉悦很多。

其实,美好的生活,就在你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