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许多家长对孩子讲话时总是用训斥的口气,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则用命令的方式,但在孩子想说话时,家长不是粗暴地打断,就是不理不睬。这是很糟糕的情况。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专制作风,孩子需要的是可以平等进行语言交往的伙伴。
在许多家庭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很娇惯,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却从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也不考虑对孩子的做法是否恰当、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因为他们是家长,就似乎一切做法都是应该的、合理的。
这样在孩子身上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
有一个孩子叫果果,他已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升中学了。可是,他却不善于语言表达,在众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忸怩呢?
原来果果的父母有一套教育、管理孩子的办法。
有客人来果果家做客,果果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礼貌,要懂事,大人们说话时,小孩子不许乱插嘴,最好是到别的地方去玩,让大人们清静地说话。
即使是只有一家三口的时候,果果的话也时常被打断。比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时,父母却要不时地打断孩子,纠正他的发音、用词,或者批评他的某个想法,等等,令孩子兴味全无。
即使是成人,当自己的发言屡遭别人打断或反驳时,也会兴致大伤,缄口不言。因此,这种做法必然会影响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很多孩子逐渐变得不愿独立思考、自主行事。这很自然,既然动脑子出主意受到批评指责,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家长不时地打断孩子的讲话,甚至阻止孩子讲话,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也就不会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尽到了他们管教子女的责任。
于是到后来,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抱怨说:
“这孩子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小孩那么灵?”
“这孩子怎么反应这么迟钝啊!”
“这孩子真倔,什么都自己做主,从不听大人的意见。”
“他一点儿主见也没有,到底该怎么办,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这能怪谁呢?这是自食其果。
父母打断孩子的话,或阻止孩子讲话,使孩子的思想表达不出来,使孩子的意见不能发表出来,这样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一些孩子变得不善口头表达,变得没有主见、怯懦、退缩;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变得独断、盲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受到批评、指责时,他们的解释和辩解常常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你还敢嘴硬!”“你又开始撒谎。”
这些话几乎在很多家庭和学校都可以听到,人们习以为常,不再奇怪。但是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在受到批评和责骂时,他为什么不能辩解呢?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本能地产生委屈的感觉,进而伤心、怨恨。他会把这种委屈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或者去想各种好玩的事情来摆脱这种情绪。这往往就是导致孩子淘气的原因。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要对某件事进行辩解,而时机又不合适,明智的父母应该这样说:“对不起,现在我很忙,但我一定会听你的解释,等我有时间咱们再慢慢谈,好吗?”想想吧,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大旱甘霖,他不但不委屈、怨恨,反而信心大增,并会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的确做得不妥。
从现实的方面讲,难道有哪位父母真的希望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不辩解吗?不,那时他的母亲一定会气愤地说:“你为什么不辩解?你是哑巴吗?”
孩子的这种权利受到尊重,一般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他反而会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从而自制能力增强。
因此,家长应当把孩子当成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给孩子对等的地位,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教育学家认为,只有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才能产生具有独立意识、乐观积极的孩子,而专制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庸才。
有一个孩子内向、胆怯,他的父母很头疼。后来心理医生建议这对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运用对等的手段,就是说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地位相等的人一样来尊重,鼓励孩子说话。这对父母半信半疑地试了一段时间后,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老师也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里也比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家长应该真正地给予孩子平等的地位,不打断孩子的讲话,给孩子发言的机会,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用心体会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才是真正尽到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开明的父母应该给孩子对等的地位,鼓励孩子发言,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亲子之间顺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