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多书上或电视上都可以看到,美国的妈妈们对犯了错的孩子的惩罚是“回自己屋子去”。据说,这种“隔离法”还挺管用,调皮的孩子出来后至少会“老实”一些,最后慢慢形成好的习惯。
“隔离法”的主要对象是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暂时终止孩子的活动。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终止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而且简单易学,可以随时方便地运用。有一点非常重要,这种方法能够让父母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孩子理性行动的榜样。这种方法既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也不会伤害孩子的感情。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例子,一个小孩只有3岁,一天,他用积木砸他的小客人。
妈妈看到后说:“孩子,你不能这样做!你要再这样,我马上对你实行隔离。”
孩子嬉笑着继续扔积木。妈妈走过去,语气坚定地说:“因为你用积木砸了小朋友,所以现在我要开始对你实行隔离!”
母亲不再多说什么,抱起他走向屋中间的一张高靠背椅,把他放在上面,并把他手中拿着的积木取下,然后取一个定时器,定好三分钟时间,放在孩子看得见但是手够不着的地方。
孩子自然是满脸不高兴,从椅子上跳下来。妈妈坚定但不粗暴地把他重新抱上椅子,站在他身后监视着他,并把孩子的手交叉摆在其胸前,说:“只有你不再跳下椅子,我才会松开你的手。”
孩子挣扎了几下,发现无法挣脱,就安静下来,开始掉眼泪。妈妈装作什么都没看见,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做自己的事。
等到定时器一响,妈妈走过去问:“你知道为什么妈妈要对你隔离吗?”
孩子不吭声,妈妈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会把别人打痛的。如果你以后还这样做,妈妈还会对你隔离。不过妈妈希望你下次不要这样了。”
孩子跳下椅子走了。这位母亲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临时隔离”。
这种方法的要点如下:
1.必须有前提
孩子用积木砸小朋友的行为,是妈妈对孩子施用“临时隔离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妈妈就不可能对孩子采用这种方法。
按照一般情况,这个行为在孩子的身上是经常出现的。父母在采用这种方法前,应该对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进行统计。如果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了。
这个孩子经常发生这种行为,所以妈妈把其确定为目标行为。据介绍,妈妈在日历上记录孩子的攻击行为时,孩子好奇地问妈妈在干什么。妈妈告诉他在记录他的这种不良行为。孩子知道妈妈在注意他的行为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这种行为,他的攻击性行为开始减少了。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在实施隔离法时,父母要始终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孩子反抗而大打出手。
父母实施这种方法时,不要发火,也不要吼叫,只需要简短地说明隔离的理由就可以了。有人建议用不超过十个字的话来说明隔离理由,冷静地终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且这位孩子的妈妈是在孩子的行为发生后10秒钟内实行隔离的,这符合隔离法的及时性原则。
3.选择合适的隔离地点
实施临时隔离,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隔离区。
父母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充分考虑安全因素,把隔离地点选在父母完全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如这位母亲把地点选择在靠背椅上,就是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
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卫生间、储藏室、走廊等作为隔离地点。选择地点时总的原则是让孩子感到无聊、单调、枯燥,但又应该是安全的地点,不能让孩子感到恐惧。并且要保证隔离期终止之前孩子不能接触一切游戏和活动。如果家里正在开着电视或录音机,也必须关掉,不能让孩子在被隔离的时候偷着看电视和听音乐。
4.恰当的时间
隔离时间的长短一般是“1岁1分钟”。
这个孩子只有3岁,所以时间设定为3分钟。要让孩子知道,是定时器而不是妈妈决定孩子什么时候停止隔离。所以有铃声而可移动的定时器是隔离法必备的工具。妈妈把定时器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是为了防止孩子把定时器作为玩具。
5.父母要若即若离
在隔离期间,父母应该做自己的事而不是一直在旁边看着孩子。
如果父母一直盯着孩子,孩子就觉得自己虽然受到了惩罚,但是同时也引起了父母的注意。虽然这种注意是负面的注意,但是孩子也会非常在意。事实证明,有的孩子会为了得到这种注意而有意干坏事。父母的过分关注常常会降低惩罚效果。
6.说明原因
隔离结束时,父母要简短地向孩子说明被隔离的原因。
孩子的年龄很小,所以要加深孩子的印象。隔离结束,父母向孩子说明原因可以加深孩子对隔离原因的印象。因为有些孩子年龄太小,常常会忘记被隔离的原因。
孩子受到隔离,一般不会有太好的情绪,所以,父母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情绪。
“临时隔离法”适用于2~12岁的孩子。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常常很有效。因为在孩子看来,离开伙伴、停止活动是最不能容忍的惩罚。被隔离过的孩子都不愿意再次被隔离。在他们看来,那种滋味是不好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