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是人生发展和成功的心理基础,又是能力和意志的催化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的智力加上高度的自信,就能取得成功。然而,很多父母在强化孩子自信心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好:他们或是溺爱孩子、大包大揽;或是贬低孩子,只为了让他们懂得“谦逊”;或是掌控孩子,以“领导者”自居;或者蔑视孩子的创造性,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标新立异的举动……这种种行为都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他们管不出一个足够好的孩子。
好父母应该善于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鼓励他们去争取成功。
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做过一个试验:
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做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学习优秀班级的学生当做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致转变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成绩。
可见,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何其之大。下面这件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会让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
同事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表现平平,成绩也很一般,更没有什么爱好与特长。据说她学过舞蹈,但没多久便半途而废。别说孩子对自己没信心,同事两口子对她也没抱太大的希望。初二的时候,同事让她每周六去补习语文,并不是指望她在语文方面有多大长进,只是觉得去上课总比在家浪费时间好。那孩子倒也愿意去,她后来告诉同事,反正在家也被管得死死的,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上课来回的路上还可以看看热闹。带着这样的目的,补习的时候自然不会太认真。不过那位语文老师很有一套,她总是不断鼓励学生。她曾对学生家长说:“我不是教他们如何解题,那是学校语文老师的事,我是培养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
一个学期以后,同事孩子的语文成绩虽然没有什么显著提高,但明显对语文产生了些兴趣。进入初三,学校每周都要进行语文测验,并按分数排名。大多情况下,同事的孩子都会排在十五名上下,有时也能进入前十。同事问她为什么不能保持在前十,她说:“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只要测验前好好复习就可以了,不过现在我也没必要那么累,起码也要让同学的家长高兴高兴。”同事两口子都不是强迫孩子学习的人,对此也无可奈何,但从孩子的这一番话中,他们明显感到她开始有些自信了。
打这以后,同事两口子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刻意去培养她的自信。结果中考的时候,孩子的语文成绩考了个全校第一。这件事给了同事很大的触动,他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那位语文老师的教育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从此,他们两口子不是特别在意孩子的具体成绩了,而是更加关注她学习的信心如何。
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考试,同事的孩子考了个全班倒数,这令孩子不禁有些沮丧,她对爸爸妈妈说:“班级里厉害的学生太多了,真心考不过他们。”言辞之间流露着些许自卑。同事这时已经明白:要孩子自信,首先要对她有信心。他一改之前的严厉,以轻松的口吻对孩子说:“一时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你是一支潜力股,有着很好的成长性,考入市重点高中已经证明了你的实力!”同事给孩子定的目标是,每次考试的名次往前挪一到两位。随着学习自信心的逐渐提高以及对高中学习生活的适应,不久之后,孩子的成绩便上升到了班级前列,乃至年级前列。与此同时,同事也更加注重平时对孩子的鼓励了。
同事说,他发现自信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小的时候孩子内向,话少,而自从有了自信以后,性情变得开朗了许多,也愿意与人交往和沟通,不再惧怕任何场面。高考的时候,她以超出一本线近100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所录取。
这就是信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能够在一旁不断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目前,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观念已逐渐兴起。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来的。要养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就要通过家庭营造宽松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父母的责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比较缺乏信心,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择其要者,我们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多方面的鼓励和表扬
事实证明,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父母要从发现孩子的优点入手,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地强化他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
2.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父母不仅不要经常谈论孩子的缺点,更不能对孩子说结论性的话,比如说“笨蛋”、“你真没治了”等话。可能在父母而言,只是一时“随口而出”,而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常常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父母即使发现了孩子的某些缺点,也要采用暗示的方法教育,以避免对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3.对孩子应当适当降低标准,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
对孩子的要求如果太高,孩子就很难实现目标,也就很难建立起信心。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地降低标准,孩子就很容易取得成功。一次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会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4.父母还可以适当夸大孩子的进步,让孩子进一步树立信心
孩子即使没有进步,父母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如果孩子确实有了进步,父母就应该及时夸奖他们“进步挺大”。这样一般都可以调动孩子心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5.对信心不足的孩子,父母应该进行适度的“超前教育”
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父母提前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与同伴一起学习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这很好学”,在别的孩子面前就会扬眉吐气,就可能比别的孩子还学得快,自然就会信心百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