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怎样管?说到这一话题,每个家长都会有些心得体会,总结起来,大致不外乎两种观点。
第一种家长持“严管”的态度,信奉中国传统的教子箴言,譬如“养不教,父之过”,“黄荆棍下出孝子”,等等。在这一部分家长看来,“如果没有了父母的权威,还何谈管教?”当然,对孩子的严格教育是必需的,可是怎样“严格”,却是很值得研究的。
在“北京大兴灭门案”中,那位亲手杀了自己六位亲人的李某交代,作案起因就是父母从小对他管教过于严厉,非打即骂,他从小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年少离家出走时就有杀人的想法。李某的话,让人心痛和深思:我们还能、还敢管教自己的孩子吗?
当然要管,那么就一定要像另一部分家长所说的那样,“顺其自然”吗?
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曾经指出:“湖北省针对少年犯的一项调查表明,44%的少年犯来自溺爱型家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溺爱与犯罪的关联性最高。”
还有另一种情况,严苛的管教和放纵有时会在一个家庭和未成年人身上交替出现,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往往会由于对子女表现的失望,从放纵进入过严的管束,或由于再也无力管教而放手不管,那就会出现双重悲剧。
中国目前大部分都是“六一”儿童——在6个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其如何教育在历史中鲜有经验可循。我们有时不是不愿管教孩子,而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这实在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如何管孩子——这是中国家长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意义非同寻常。
基于此,我们以全新的理念撰写了本书,我们的主张是:对孩子应该严格,但是要让孩子觉得亲近,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气氛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应该让孩子遵守规则,学会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打破常规,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管”是一种观念,“管”是一种态度,可以“管”出智慧,可以“管”出才能,可以“管”出品质,可以“管”出一个天才的孩子……只要你真的用了心,一切都会“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