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糊涂是真聪明(1 / 1)

以愚钝之状去投机钻营,自然是不可取,但能适当装愚以求明哲保身、躲避锋芒也未尝不可。做人不要太精明,愚钝一点儿有时反而更益于己。这是那些大智者的生存哲学。这种愚,愚得高明,愚得低调,愚得有境界。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时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在与人交往、交谈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往往懂得适时地假装糊涂,从而达到自己说话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但又不能拒而不答的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糊涂,巧妙地回避问题。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做法,它的要求是:对别人的所问应当回答,但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个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将球拍入”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智慧,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用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也具有了君子风度。

另外,与人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然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时也需用假装糊涂来给予回答。不过这种假装糊涂与前面所提到的假装糊涂有所不同,前面所提到的假装糊涂是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为对方掩盖错误以便取得对方信任或增加友谊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这种假装糊涂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从而使对方既不尴尬,自己又能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两者虽归于一类,却有质的不同。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答:“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12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生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12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12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因此他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这就叫做所问非所答。

洪武年间的郭德成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恭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于是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见到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明太祖报告,明太祖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对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怎么知道皇上不是以此来试一试我的呢?”

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明太祖的为人看,这类试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大智若愚的体现,他不只是装傻,更是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很难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但这并无妨,只要为人、做事、说话懂得适时地假装糊涂、避重就轻,就能够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