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场面话缩短初次见面的距离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交谈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1.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种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现在在许多大学里面,都会组织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往往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儿,组织起来。同时,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
从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对与自己无关的事物会加以排斥。因此,在交谈中将这类关系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地位在你之上或之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防线”。
毛泽东同志就经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新中国成立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出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2.以感谢的方式来加强感情
有一位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高年级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这个新来的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一点,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是向对方表示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3.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相貌的评价,所以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做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闪着惊喜的眼神。当然,话匣子也就这样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的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适当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倾心交谈。
◆如何引导初次见面者交谈
我们大家都会产生找不到话题与人交谈的尴尬。例如,在聚会上我们想不到有什么风趣或是言之有物的话可说的时候;在求职面试中拼命想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时候。事实上,我们随时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这时心里难免会七上八下,不知该怎样打开话匣子。
然而,懂得怎样毫无拘束地与人交往,能使我们扩大朋友的圈子,让生活丰富起来。
多年来阿迪斯以记者身份往返于世界各地,他和陌生人的谈话有许多次是终生难忘的。他说:“这就好像你不停地打开一些礼物盒,事前却完全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老实说,陌生人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阿迪斯举例说,新奥尔良有个修女,她看起来温文尔雅,不问世事。但是阿迪斯不久便发现她的工作原来是帮助粗野的年轻释囚重新做人。他还在加拿大一列火车上遇到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妇,她说她正前往北极圈内的一个村庄,因为她听人说在那里她会见到北极熊在街上走!
阿迪斯说:“跟我谈过话的陌生人,几乎每一个都使我获益匪浅。”一个公园里的园丁告诉阿迪斯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比他从任何地方学到的都多。埃及帝王谷一个计程车司机,请阿迪斯到他没铺地板的家里吃茶,让他认识到一种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挪威奥斯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经参加秘密抵抗组织的战士,带阿迪斯到海边一个风吹草动的荒凉高原,他告诉阿迪斯说,就在那个地方,纳粹为了报复抵抗组织的袭击而把人质处决。
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因为我们可能对一个陌生人说出我们时常想说但又不敢向亲友开口的心里话,他们因此便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新镜子。
如果运气好,和陌生人的偶遇还会发展成为忠贞不渝的友谊。其实,我们的朋友哪一个原来不是陌生人?阿迪斯说:“世界上没有陌生人,只有还未认识的朋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陌生人变为自己的朋友呢?
1.先了解对方
“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社交能手。早年没当选总统时,在一次宴会上,他看见席间坐着许多不认识的人。如何使这些陌生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呢?罗斯福找到自己熟悉的记者,从他那里,把自己想认识的人的姓名、情况打听清楚,然后主动叫出他们的名字,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此举大获成功,这些人很快成了罗斯福竞选时的有力支持者。
2.选择适宜的话题
(1)坦率说明你的感受。你可能在晚餐会上嘀咕:“我太害羞,与这种聚会格格不入。”或是刚好相反,你认为:“许多人讨厌这种聚会,但是我很喜欢。”
不管你怎么想,你要把你的感受向第一个愿意洗耳恭听的人说出来。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知音。无论如何,坦白说出“我很害羞”或“我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总比让自己显得拘谨、冷漠好得多。
最健谈的人就是勇于坦白的人。这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你能坦诚相见,对方也会无拘无束地向你吐露心声。
一次,阿迪斯跟写过一本好书的一位心理学家谈话。阿迪斯通常对这类访问都能应付自如,而且会从中得到很大裨益,所以当他发觉自己结结巴巴,不知怎样开口时,简直大吃一惊。最后阿迪斯说:“不知为什么我对你有点害怕。”那位心理学家对阿迪斯的这个说法非常有兴趣,随即大家就自然地谈起来了。
(2)谈谈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十分好奇,你自然会找到谈话题目。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审视周围,然后打破沉默,开口跟我说:“在鸡尾酒会上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这就是一句很有趣的开场白。
阿迪斯有一次坐火车,身边坐了一位沉默寡言的女士,一连几个小时他千方百计地引她说话都未成功。等到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分手时,他们经过一个小海湾,大家都看到远处一座独立无依的房屋。她凝视着房子,一直到看不到它为止。然后她突然说道:“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杳无人烟的地方,住在一座灯塔里。”接着她讲述了那时生活的荒凉与美丽。
(3)以对方为话题。有一次,阿迪斯听见一位太太对一个陌生的女士说:“你长得真好看。”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说这种话的勇气,不过我们可以说:“我远远地就看见你进来,我想……”或“你看着的那本书也正是我喜欢的。”
(4)提出问题。许多难忘的谈话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阿迪斯常常问人:“你每天的工作情况怎样?”通常人们都会热心回答。
一定要避免令人扫兴的话题。没有人愿意听你高谈阔论诸如宠物、孩子、食物和菜谱、自己的健康、高尔夫球,以及家庭纠纷之类的事。所以,在谈话中最好不要谈及这些问题。
丘吉尔就认为孩子是不宜老挂在嘴边的话题。有一次,一位大使对他说:“温斯敦·丘吉尔爵士,你知道吗,我还一次都没跟您说起我的孙子呢。”丘吉尔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亲爱的伙伴,为此我实在是非常感谢!”
3.善于引导别人进入交谈
在交谈中,除了吸引对方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学会引导对方加入交谈。常听到一些青年人说,在约会的时候,总是不能保证交谈畅快地进行。其实,这本来是一个易于掌握的技巧,只要问一些需要回答的话,谈话就能持续下去。但是,如果你只问:“天气挺好的,是吧?”对方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了:“是啊,天气真不错!”这样,谈话就进行不下去了。
如果你想让对方畅所欲言,不妨用下列句式来引导:“为什么会……”、“你认为怎样不能……”、“按你的想法,应该是……”、“你如何解释……”、“你能不能举个例子?”。总之,“如何”、“什么”、“为什么”是提问的三件法宝。
4.要简洁而有条理
不懂节制是最恶劣的语言习惯之一。
无论是和一位朋友交谈,还是在数千人的场合演讲,最重要的就是“说话要扼要切题”。
担任企业行政主管的人几乎都认为:在商业场合里,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讲话没有条理。不知有多少人的时光浪费在那些信口开河、多余无聊的车轱辘话中去了。如果你说话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必扯得过远。
5.人们口头最常用的字之一就是“我”。
这些人应该学学苏格拉底不说“我想”而说“你看呢”。曾有这么一个笑话:在一个园艺俱乐部的聚会中,有位先生在短短3分钟的讲话里,用了36个“我”。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我的花园……”、“我的篱笆……”。结果,他的一位熟人忍不住走过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妻子?”他吃了一惊。“没有!她好好的啊!”“是吗?那么难道她和你谈到的花园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吗?”
6.插嘴,就像是一把“钩子”。
不要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用无意义的评论扰乱别人的谈话、不要抢着替别人说话、不要急于帮助别人讲完故事,不要为争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断别人的正题。总之,别轻易插嘴,除非那人讲话的时间拖得太长,令人昏昏欲睡,已经引起大家的厌恶。这时,你打断他的话倒是做了一件仁慈的好事。
7.谈话投机,有一半要靠倾听
不倾听就不能真正交谈,但是倾听也是一种艺术。跟新认识的人谈话的时候,你要看着他,有所回应,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这样,倾听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是不断向前探索。有意义的谈话有别于无聊的闲谈,其目的在于互相发现和了解。
那么,你怎么做才能使谈话投机呢?要记住:你对人家好奇,人家也对你好奇,你能增加他们的生活情趣,他们也能增加你的生活情趣。只由对方一个人说话,比由你一个人说话好不了多少。
毛病出在很少人能认识到谈话对方也要付出一点力。有时,他们认为自己害羞或平淡无味,他们会说:“我没有什么值得一谈的事情。”他们这样说几乎一定是错的。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有趣的。
多罗西·萨尔诺夫在其著作《语言可改变你的一生》中写道:“实际上,即使一个充满缺点、脑筋糊涂和变化无常的人,也有其令人惊奇之处。”
我们需要陌生人的刺激——一个跟我们不同、暂时是个谜的人。此外,和陌生人见面还会多少对你有所影响。在最好的情况下,彼此心灵相通,意气相投,一次邂逅很有可能成为你以后生命的一部分。
许多人都想说别人期待我们说的话,一旦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就会紧张、担心。殊不知,正因为有这种不同,人生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如果我们彼此坦诚相对,不为别的而只为互相了解,那么我们就能谈得投机,成为知己。
◆怎样表达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在汽车上,在电梯里,在行走中,当我们开口与擦肩而过的人们说话时,你是否意识到你们的友谊可能就在此时产生呢?这种体验也许你曾经有过吧。我们都知道,运用语言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通过语言可以表达我们的善意,可以激发对方的好感。当你说话时,如果能使对方谈他感兴趣的事情,就表示你已经很巧妙地吸引了对方。此时,我们再以问答的方式诱导对方谈论有关他个人的生活习惯、愿望、兴趣等问题。
一般来说,对于陌生人,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存有戒备和疏远心理。此时,我们要善于察言观色,推断出对方的兴趣所在或引以为自豪之处。因为这些话题会在对方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知音感,从而愿意向你倾吐自己的心声。话匣子一打开,陌生人就会逐渐变得熟悉了。
假如你在车站、码头上与人初识,一时没有话说,这时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从眼前你与对方同时看到、听到或感到的事物中找出几件来谈。
如果你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张女孩子的照片,你就可以和对方谈谈这女孩子的事;如果朋友买了一件新衣服,你就可以和她谈谈衣服的色彩、款式;如果窗台上摆着一个盆景,你就可以谈谈盆景的栽植和装点……凡是这一类眼前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最容易发展成为谈话的热门话题。
如果你参加一个多数都是陌生人的聚会,不妨也利用一下你的观察力。先坐在一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在场的人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再确定自己接近的对象,并选择合适的接近方式。
观察之后,就要主动出击了。此时,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话题。倘若你不想东谈一点儿西谈一点儿,而想抓住一个主题把它谈得详尽些,那么,你就以一个话题为中心展开。这种谈话,能把话题分解出许多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发展、丰富你们的谈话内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一个退伍军人与一个陌生人同乘一辆车,位置正好在驾驶员后面。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驾驶员车上车下忙了一通还没有修好,这位陌生人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查一遍,驾驶员将信将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故障。
这位退伍军人感到他的这个绝活儿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便试探地问道:“你在部队待过吧?”
“嗯,待了六七年。”
“噢,算来咱俩还应算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
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谈了起来,据说后来他们还成了朋友。而这就是在观察对方以后,才发现都当过兵这个共同点的。
当然,通过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感兴趣,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气氛。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是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只有在感觉比较投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沟通,而所谓投缘,经常是由于两人之间有一些共同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和陌生人的相似点,表达自己对于巧合的喜悦,给对方造成“志趣相投”的印象,鼓励其冲破互不相识的隔膜,乐意与自己谈话。
◆说场面话要避免冷场
不善言谈在交际场中很容易陷入尴尬的局面。要想成为社交高手,首先必须掌握善于没话找话说的诀窍。没话找话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载体,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话题呢?
1.众人都关心的话题
面对交谈的对象,要选择人家关心的事件为话题,让话题直奔他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是他想谈、爱谈、又能谈的,自然就说个不停了。
2.借用新闻或身边的材料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提问的方式
向河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有了初步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挥洒自如。如“老兄在哪儿发财”、“您孩子多大了”,等等。
4.找到共同爱好
问明对方的兴趣,循趣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足球,便可以此为话题,谈最近的精彩赛事、某球星在场上的表现以及中国队与外国队的差距等,这都可以作为话题而引发对方的谈兴。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搭上关系,由浅入深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要想跟陌生人“一见如故”,就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几个技巧:
(1)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方的,只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展示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2)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一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3)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对方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把自己的观点讲死,而应虚怀若谷,互相探讨。
◆掌握好说场面话的时机
有位陈小姐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馆做服务生的工作,没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被解雇了。原因是她不小心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那天,陈小姐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3位客人,她随即拿着酒水单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冰红茶,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点的也是冰咖啡,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很快,陈小姐将3位客人的饮料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一边大声向3位客人问:“你们谁点的冰咖啡是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就因为这句话,老板毫不客气地炒了她的鱿鱼,因为这样说话会被客人误解,认为有的杯子是不干净的,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警。”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这3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因为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要受到诸如说话对象、时间、周边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同样地,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时机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了。
战国时,楚王的宠臣安陵君能说会道,很受楚王器重。但他并不是遇事张口就说,而是很讲究说话的时机。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对他说:“您没有一寸土地,又没有至亲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跪拜,无不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不无忧虑地指出:“用钱财相交的人,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就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的处境太危险了。”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拜问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提起这话。江乙又去见安陵君,说:“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了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又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此时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一箭射死了一头狂怒奔来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此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臣进宫就与大王同共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对他更加宠信了。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此时,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于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因此,说话之前要仔细思考,什么时候应该说哪句话,什么时候绝对不能说哪句话。会说话的人与人交谈时就像烹饪高手做菜一样,是非常讲究火候的。只要恰到好处,一句话是完全可以顶一万句的。
◆场面话也需慎说
说话最忌讳的就是不加思考,脱口而出。
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真够硬朗,今年高寿?”
老工人回答说:“79岁啦。”
“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了吧?”
“哪里,某某活到了84岁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
“不过,某某去年归天了。”
“那这回可轮到您了。”
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那句“这回可轮到您了”。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了”,这无疑会让老人产生误会。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讲究说话的艺术对于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贪图一时痛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则只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乱开玩笑也会惹麻烦。开玩笑本来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常见的一种取乐方式,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使你的语言更具魅力。但是,开玩笑必须把握分寸,如果笑料过于庸俗,或开过了头,伤害了人家的自尊和感情,则适得其反。有位钢琴家在某地一家歌舞剧院演奏贝多芬的名曲时,因为天气寒冷,进场的听众不多,剧场内有一半的座位空着,一些来听钢琴演奏的人左顾右盼,心里似乎很不安。这有点出乎钢琴家的意料。为了改变尴尬的局面,这位钢琴家开了一个十分幽默的玩笑,他说:“朋友们,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这个城市里的人都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听众一听,顿时开心地大笑起来。
由于这位钢琴家的一个玩笑,人们立即活跃起来,使尴尬的局面在哄堂大笑中顿时化解。接着,大家便聚精会神地听他演奏了。
但是,如果开玩笑不掌握分寸,则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到国会参加一个会议。开会前,为了试一试麦克风是否已接通,便信口开了一个玩笑,他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全场立刻哗然。后来,苏联针对此事提出了强烈抗议,搞得里根很狼狈。由此可见,玩笑过度,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当然,以上的例子只是有些人难堪罢了,有的时候一句不应该的玩笑话能引出大麻烦。一次美国一家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说外星人正在袭击地球,所有听到广播的人纷纷出城避难,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一句玩笑加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而且可能导致人身伤亡。
◆恰到好处地说场面话
会说话的人都会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还可以更好地注意到他人的言谈神色,判断出他人的心理活动,说话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汉高祖刘邦成帝的第五年,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应该论功行赏。在这个时候群臣彼此争功,吵了一年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是群臣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了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受伤70余处,而且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当排在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的时候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决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5年,常常丢掉部队四处逃跑。而萧何却源源不断地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靠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草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100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刘邦听了,当然说:“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刘邦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也因此多了一些封地,被改封为“安平侯”。对他人的意思细心倾听之后,再投其所好、有所作为。这是一种说话的策略,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妨运用一下这种策略,以屈求伸。这与两面三刀是不同的,两面三刀是小人的卑劣行径,而投其所好是智者的智慧。再者,两面三刀是阴险诡秘,为人所不齿,而投其所好是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的策略。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道,宝玉挨打以后,丫环袭人向王夫人提出了一条建议:“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以后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袭人没有想到,这条建议竟然重重地拨动了王夫人的心弦。王夫人不仅对此建议大加赞赏,而且当场暗示,要“提升”袭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夫人一番感叹透露出个中底细:“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得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混忘了。你今日这话提醒了我,难为你这样细心。真是好孩子!”原来袭人的话正与王夫人的积虑暗合,引起王夫人内心强烈的共鸣。王夫人于是作出了非同寻常的反应,说:“你如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自然不辜负你。”
袭人的话“投其所好”,与王夫人的潜在意念相合,发挥出了极大的言语效益。但是“暗合”并非偶然,只有学会察言观色,通过对方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或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才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抱着头,表明他一筹莫展;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讲话;而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则有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当然,说话时不能仅仅被动地静观默察,应该主动出击,采用一定的策略,激发对方的情绪,这样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寻找到最适合的言词。
◆巧借外力说好场面话
在求人办事的时候,许多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办事的人说,本来这件事情是不行的,不过看在某某的面子上,就替你办了吧。不知道这些人这时候除了欣喜之外,有没有仔细思考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是这样一位长于折中之技的人。一次他主动为一位农夫的儿子做媒。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当时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的女儿。”
老农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又找到罗斯切尔德伯爵说:“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伯爵婉言拒绝道:“可我女儿太年轻。”
基辛格说:“可这位年轻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嗯,如果是这样的话……”
基辛格又找到世界银行行长,说:“我给你找了位副行长。”“可我们现在不需要再增加一位副行长。”
基辛格说:“可你知道吗?这位年轻人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婿。”于是世界银行行长欣然同意。
基辛格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各种外部条件,促成了这桩美满的姻缘,让农夫的穷儿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的女婿。这完全是基辛格善于“拉大旗做虎皮”的结果。
封建社会的官场中历来有走后门的风俗,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一封朝廷重臣写的推荐信抵得上别人数年寒窗苦读。清代军机大臣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有得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谁知道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总是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所以开始的时候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还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顿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一天,黄兰阶四处闲逛,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的字体,十分逼真,于是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把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参见总督的时候,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把扇子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不想这姓黄的他有这么大的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的笔迹。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论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几年时间黄兰阶就升到四品道台。一次总督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才嘛!”
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贵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是很值得研究的方法。刘备总是自称皇叔,说开了也只是拉大旗做虎皮,为自己撑门面而已。
借自己有权势的亲朋抬高自己的身价,到别人面前讨便宜,实在是棋高一着的点子。即使事情办不成,一般也不会得罪人。所以有些爱慕虚荣之人,无亲戚可借光,就凭空拽一位“名人”冒充亲戚,大演“空城计”,也蒙得了一些人的信任。但此举有招摇撞骗之嫌,场面上说这样的话必须慎之又慎。
◆场面话不可说得太夸张
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一般不乱讲话。只有那些胸无点墨又爱慕虚荣的人才喜欢信口开河,大发言论。有一句值得大家牢记的名言:“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是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人证实你的浅薄。”
为此,在研究说话艺术时,首先要学会“少说话”。你也许会反驳:“既然人人都要学少说话,那么,说话艺术就不必细加研究了。”其实不然,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只能“少说”而不能完全不说。既要说话,又要说得又少又好,这才是艺术。说得越多,显得越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话的概率就越大。
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他以战神科里奥拉努斯的美名而著称于世。公元前454年,马西尔斯打算角逐最高层的执政官以拓展自己的名望,进入政界。
竞逐这个职位的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初期发表演说,马西尔斯便以自己十多年来为罗马战争留下来的无数伤疤作为开场白。那些伤疤证明了他的勇敢和爱国情操,人们深为感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会当选。
投票日来临的前夕,马西尔斯在所有元老和贵族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厅。当马西尔斯发言时,内容绝大部分是说给那些陪他前来的富人听的。他不但傲慢地宣称自己注定会当选,而且大肆吹嘘自己的战功,甚至还无理地指责对手,还说了一些讨好贵族的无聊笑话。他的第二次演说迅速传遍了罗马,人们纷纷改变了投票意向。马西尔斯落选之后,心怀不甘地重返战场,他发誓要报复那些投票反对他的平民。
几个星期之后,元老院针对一批运抵罗马的物品是否免费发放给百姓这个议题投票,马西尔斯参加了讨论,他认为发放粮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议题因而未决。接着他又谴责民主,倡议取消平民代表,将统治权交还给贵族。
马西尔斯的言论激怒了平民,人们成群结队赶到元老院前,要求马西尔斯出来对质,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于是全城爆发了暴动,元老院迫于压力,终于投票赞成发放物品,但是,老百姓仍然强烈要求马西尔斯公开道歉,才允许他重返战场。
于是,马西尔斯出现在群众面前。一开始,他的发言缓慢而柔和,然而没过多久,他变得越来越粗鲁,甚至口出恶言,侮辱百姓!他说得越多,百姓就越愤怒,他们的大声抗议中断了他的发言。护民官们一致同意判处他死刑,命令治安长官立即拘捕他,送到塔匹亚岩的顶端丢下去。后来,在贵族的干预下,他被判决终生放逐。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走上街头欢呼庆祝。
如果马西尔斯不那么多言,也就不会冒犯老百姓,如果在落选后他仍能注意保护自我强大的光环,依然还有机会被推举为执政官。可惜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论,最终自食其果。
说话时,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给人谦虚的印象,坦白地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这绝不是耻辱。相反,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不虚伪,没有自我吹嘘,这样就能赢得好口碑。用夸张的言辞,装腔作势,说得越多,人们对他的失望也就越大。滥用夸张的言辞是不明智的,在很多时候,说得越多损失就越大。信口开河的人一般都是那些品位不高或知识欠缺的人。当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会觉得他们受到了愚弄,这会严重影响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
人人都有炫耀的心理,但是如何表现得当,不引起他人反感,则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当你想要提及自己的优点和辉煌事迹时,应该点到为止,不宜太过,才能使对方认同而不会心生厌恶。懂得说话的人必定会先称赞对方,借由赞美对方,顺便提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不至于让对方觉得你在自吹自擂。自我的渲染和夸张不可能赢得别人的真正赞许。
◆把场面话说到对方心窝里
能言善辩,在人际往来中如鱼得水的人,往往在与对方接触的一瞬间,就能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引发起交谈的兴致。在人际交往中,能用来接近对方的话题可说俯拾皆是,关键在于要善于根据特定的情境去发掘,并恰到好处地运用。
如果你找对了对方的兴趣点,那你的目的也就会很容易地达到,并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一名记者访问肯尼迪时,见面就说:“我看您还真像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下子便引起了肯尼迪莫大的兴趣,破例与这名记者谈了将近两个小时。美国一位从事童子军教育工作的爱德华·查利弗先生,为了赞助一名童子军参加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子军大会,急需筹措一笔经费,于是他前往当时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拜会其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解囊相助。在这之前,爱德华听说那位董事长曾开过一张面额100万美金的支票,后来那张支票因故作废,那位董事长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留作纪念。
爱德华一踏进他的办公室就要求参观一下这张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告诉他,自己从未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那些小童子军们听。董事长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爱德华的请求,并将当时开那张支票的情形,详细地解说给爱德华听。
董事长说完他那张支票的故事,未等爱德华提及,就主动问他:“你今天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爱德华这时才一五一十地说明来意。出乎爱德华的意料,董事长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5名童子军去参加大会,负责全部开销,另外还亲笔写了封推荐函,要求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务。当时爱德华若非事前知道董事长的兴趣所在,一见面就投其所好,引他打开话匣子,事情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
当然也有不会说话的人,不懂得“看人下菜碟”的道理,没有了解对方的心理就胡乱说话,最后给自己招来了灾祸。有这样一个施氏与孟氏的故事:
鲁国姓施的一家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另一个爱好兵法。爱好学问的那个儿子以仁义的道理去游说齐国的国王,结果,齐王接纳了他,并让他担当众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那个儿子用兵法来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遂任命他为军师。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他们的家变得富有,这两个儿子的官位使他们的亲人感到荣耀。
这两个人就是会说话,把话说到了齐王和楚王的心窝里。
施家的邻居姓孟,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专长跟施家一样,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孟家苦于贫穷,非常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就前来施家请教致富之道。施家的两个儿子就据实告诉他们。
后来,孟家爱好学问的儿子到秦国,以仁义的道理游说秦王。秦王说:“当前诸侯争战激烈,最感迫切需要的不外乎是练兵与筹饷。倘若用仁义来治理我国,则是自取灭亡。”于是,秦王就对他施了宫刑,然后释放了他。
孟家的另一个爱好兵法的儿子前往卫国,以兵法游说卫国的国君。卫王说:“我们是个很脆弱的国家,而且目前正夹在大国之间,对于大国我们要服从它们,对于小国我们要安抚它们,这是我们求取平安的方法。倘若依靠兵力,那么我们很快就会亡国。如果让你全身而退,你再到别国游说,那对我国可能造成的祸害可就不轻啊!”卫王遂命人砍掉他的双脚,再放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鲁国后,他们父子捶胸顿足地向施氏抱怨。施氏说: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儿子们跟我的儿子们学问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的话没有说在对方心坎上。况且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非永远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方圆,因为处事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巧妙的战术,照样会遭遇挫败。孟家父子听完这番道理,顿时怒气全消,如梦方醒:我们懂这个道理了,请不必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