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过分张狂显才能,一语不慎命归西(1 / 1)

不安分的历史 孙浩 1047 字 2个月前

杨修是汉末文学家,杨修生于官宦人家,几代都为汉朝大官,“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杨修思维敏捷且头脑灵活,颇具才华,“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是个世间少有的聪慧之人。据记载,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聪明又能干的人,最后却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被曹操一怒之下杀害。性格决定杨修的命运,杨修那自以为是、张扬跋扈的性格是导致他被杀的罪魁祸首。而这种性格来自于杨修那颗急于展现自身的才华、早日被曹操发现和赏识的躁乱的心。

杨修在他的仕途上也算得上一帆风顺,一般人并非都能在曹操那里胜任“丞相主薄”,所以才有“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现象。说明了杨修当时非常受曹操器重,以至于同时期的“建安七子”都在杨修之下。然而杨修的个性太过于张狂,他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去揣摩曹操的想法,还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使得曹操所想营造的一些对他人的神秘感**然无存,也损害了曹操为自己所树立的权威。曹操爱才,也曾对他一忍再忍,但终于还是到了厌恶至极的地步,这也为杨修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杨修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

让曹操心中对杨修生“忌”便是阔门一事。据说曹操派人造一座花园,完工后曹操去欣赏,一言不发在门上留了个“活”字便走了。“人皆不晓其意”,而杨修却说:“‘门’内添‘活’乃阔也。丞相是嫌园门阔耳。”杨修很得意地将他的想法说给别人,曹操口中称是,心中却怎能不提防这样的一个人呢?再就是有名的“一合酥”事件。有人送给曹操一盒精美的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上3个字“一合酥”,便放在一旁,杨修看到便取餐具给大家分食。曹操问其故,杨修从容地说:“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却深感被戏弄“而心恶之”。杨修还大胆地揭曹操的短,曹操生性多疑,唯恐遭人暗杀,便对左右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靠近。一日一近侍为他覆盖落地的被子却被装睡的曹操杀死,“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独杨修叹息:“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了便更加厌恶他了。当杨修自以为是地揣摩曹操心理去帮曹植通过考验时,被欺瞒的曹操不禁怒火冲天。置杨修于死地的便是“鸡肋”事件。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揣测出曹操退兵的意图,并且自以为是毫不顾忌地将之告诉了夏侯惇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这种代言领导的做法换做别人恐怕也难以接受。

从这所有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杨修具有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的特殊才华。用夏侯惇的话来说,便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唯他可以“独醒”,可以说杨修总是可以准确地掌握到曹操的心理动态,并且这也成了杨修卖弄的资本,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浮躁,多么期望自己的才华能够被展示出来,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大家对其的肯定。杨修虽然是聪明的,却是缺乏大智慧的。曹操本来便生性多疑,他又怎么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可是在杨修面前,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欺瞒得过,况且杨修他自己能够把握住曹操的思想意图也就罢了,而他却又不肯将之埋藏在心里,反而一再地炫耀于他人。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无疑**然无存,由此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而减弱,又怎么能够留下这样一个人呢?

杨修之死,死于泄露了军事机密。曹操能够容忍杨修,皆因杨修的才华;而曹操不惜痛杀杨修,则因杨修“自作聪明”。修府门、食酥,曹操可以因为惜才一笑而过,而当杨修帮曹植争夺嫡位,曹操虽然不高兴,但是也能忍受,何也?君子爱才是也。但是“鸡肋”一事,绝不能忍。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杨修在这里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如果说他泄露军事机密、扰乱军心,一点也不为过。况且如此一来,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也都一览无遗。这对于一个需要保持一些神秘感来更好控制部下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忌讳的。

身为后人的我们也应该从杨修的死之中看到为人臣子所应该注意的一些事情,不应该一味地去揣摩他人尤其是领导的意思,而替他人作出决定,这样的做法是极其自负的,且令人厌烦。更不应该时刻不忘地去展现自己的才华,自作聪明地去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为人应该谦逊,保持平静的心态与人交往。当与领导在一起时,揣摩领导意图并不是错误,但是还是应该恭敬地等待着领导的指示,按照指示办事,有规有矩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

——南朝·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南朝·范晔《后汉书·祢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