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创作于1943年1月,收录于《灾难的岁月》。对于诗人来说,1943年不是一个幸福的年份;对于整个中国而言,1943年更是一个黑暗的年份。虽然,黎明就在不远处,但是,对于战争的厌倦,对于和平的期望也让很多人都在迷茫。此时的诗人,更希望能用诗歌唤起大家的抵抗意识,期盼和平的到来。
开头就用一个设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接着,诗人用最平常的愿望来反衬实现愿望的不易,强化了情绪的铺垫。
到树林子去散一会儿步,
然后回来安逸地睡一觉?
几时可以再看见朋友们,
跟他们游山,玩水,谈心,
“打倒”“入殓”“杀尽”这三个词汇步步升级,表达了诗人越来越强烈的情绪。
诗人在结尾一节告诉读者,只有起来反抗,才是争取自由和幸福的唯一途径。诗人通过描绘愿望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的残酷,从而引起读者更深的共鸣。
这首诗用平实的口语表达了诗人最朴素的心愿,他希望能吃饱肚子,和朋友们一起游山玩水,一家团聚和和美美。但是即便是这些看起来最平常的愿望,此时也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怎样才能实现这些心愿呢?诗人用完全不一样的口气说出了“只有”把敌人打倒、杀尽,副词的使用强化了诗人的情绪。这样罗列的格式,让诗人的情绪在积累中得到了爆发。这样口语化的表述,让诗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