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秋天来临了,这本抒情散文集也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
写了几十年,散文是我比较喜欢的写作形式。从上中学时的作文,到自己的作品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再被各种选本的书籍选用,其中的探索和追求是不可少的。我庆幸自己在散文创作上能走出凸显自己写作风格的道路,较好地实现了阳刚与柔美并蓄、叙事和抒情结合的表达形式,让自己的思想透过独特的语言得以倾述出来,并满足人们阅读的审美需求。我知道,没有思想的文字是苍白的,但有了思想却没有好的语言来表述,同样苍白。这样就要求在写作时,尽可能地运用好语言,客观、形象地表达出文章的意蕴和风采,使读者明了作家的主观意图,深化理解作品的涵义,回味品茗,并从中获益。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本来还有一些比较长的文章,采取的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但考虑其叙事成分过重,且太长,加之与大多数作品风格似乎不太相近,故此舍去。收入此集的作品,以精短为主,大多千字以内,借以彰显浓郁的抒情风格,分别以“故园情深、山水风韵、月夜无殇、梦幻幽思、春脉律动、苦雨映心、华章微凸”等7个章节来展示。其中,“故园情深”表达对故乡(祖国)、土地、环境等的关爱;“山水风韵”展现对自然、人文、历史的思索;“月夜无殇”突出对生命、人性、爱情的感怀;“梦幻幽思”侧重于空灵、旷远、丰盈的想象;“春脉律动”呈示炽热、豪迈、优美的情愫;“苦雨映心”尽显忧思、悲苦、伤感的情肠;“华章微凸”折射平凡、柔弱、质朴的光彩……这些文字,虽不能概括这个世界的“大”,但足以表现我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表现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
回首30多年的写作之路,其中有苦也有甜,有艰辛也有快乐。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兼程,个人的命运之歌也必然跌宕起伏,经历曲曲折折的磨砺……我忘不了,1980年春,我撰写的《生命之春》一文获得了“辽宁省青年、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我忘不了,1983年元宵节,我即兴创作的诗歌《哦,枝头上的嫩芽》获得“抚顺市首届元宵诗会”现场“揭题赋诗”活动的一等奖---这两个奖励,对于我这个当年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犹如注进了“催化剂”,无疑赋予了极大的信心,并为以后的写作起到了鼓励和鞭策作用。也正由此,我开始走上了业余创作道路。那时,我刚刚从“知青”转变为“工人”不久,繁重的工作,让人没有星期天,但文学支撑起我的精神和梦想,使我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寻求与跋涉。在几经沉浮之后,我依靠文学的力量和知识的积累,有幸成为企业的宣传干部,一边为建设者写作文学作品,一边为企业撰写各种公文。我感谢那段经历,让我把目光聚焦在普通人身上,并体会到他们的平凡与伟大,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乐趣。尽管后来成为新闻记者、编辑,成为报社的管理者,整天忙着各种事务工作,但我始终没有舍弃“文学”这面旗帜,因为她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寄托,与我的信仰同在。我爱文学,但她不是我的事业,只是我的“爱人”---生活的良师益友,情感的倾述对象。为此,我随意地想,随意地写,不顾发表,只求心安。我愿意与文学相伴相随,与她倾谈我的思想、忧烦、苦乐,与她倾谈对民族、社会、人生的思索,因为不论是讴歌还是呐喊,不论是悲戚还是愉悦,都浓缩着时代的影像,浓缩着心灵的震颤……
由此,我断断续续地写了许多,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都有涉猎,但自己最最喜欢的,还属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因为抒情散文不仅能文情并茂,直抒胸臆,还能表达锐利的思想,创造优美的意境。所以,这次结集作品的时候,我首选了这类散文。
此次收录的140多篇抒情散文,其中很多都曾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有些还被收入多种选本中。特别是《故园情深(三章)》一文,曾被作为《最抒情的中外散文》一书的“开篇之文”刊发,与中外散文大师共享了一片“蓝天”;还有《生活的蓝幽草》一文,曾被网友们列为描写春、描写季节、描写花草、描写美景的“名家名篇”,被广泛推荐和转载……。如今,把这些抒情短文汇编在一起,算是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展示。我知道,其中有些作品如果细作分类,可以归纳为“散文诗”的范畴,但我更赞成“大散文”的主张,感觉把它们归结在“抒情散文”或“诗化散文”的门下似乎更贴切一些。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管之见,无意与专家、权威争辩其归属问题。换言之,只要它们不是诗,也不是小说、戏剧和影视,划入散文队伍也是“顺理成章”。时代在发展,文学需繁荣,探索和求新是摆在作家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而又有鲜明特色、充满内涵的作品。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剑冰先生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老作家汤士安先生多次关心、督促、鼓励;好友杜申、秦喻治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甘当“义务编辑”,付出了辛苦劳动;摄影师赵耀、郭安义、吴丽平、张元等好友先后为我拍摄了大量照片,供出书选用……他们都为这部散文集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才使得拙作顺利面世。
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六千载华彩留世间。倘若我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感觉、一点启示、一点收益,那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也就欣慰了。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就在我们的阅读中展现---而散文的美感,也正是在这种阅读中蔓延开来,抵达我们的内心世界……
(此文写于2014年10月,因遇出版变故,延至今日重新编排,估计面世时已到秋天,故保留原貌,仅在日期上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