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温馨的“勿忘我”(1 / 1)

这里的“勿忘我”不是花草,而是一个发廊的名称。

在3路公交车东山路口站南侧,是栗华社区所在地。而“勿忘我”发廊就在临街的住宅区一楼。它的旁边,有饭店、维修部、移动收费网点等商铺,共同装点着附近居民的生活。

发廊的男主人姓杨,今年46岁,是这里的坐地户,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原来叫栗子沟的地方。那时,这里是大片大片的平房住宅区,横七竖八的铺展在华丰化工厂的南面,还有被称作“东山”和“西山”的两处高坡上。这里是华丰化工厂的职工住宅区。记得那时,宽大的华丰化工厂大门前有军人持枪站岗,附近设有警戒区,不准行人靠近。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部的下属单位,该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后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拓展,军事化被企业化代替,并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小杨就是在那时买断了工龄,离开华丰厂的工作岗位,和妻子在自己家附近干起了发廊。

小杨的妻子姓王,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由于单位不景气,只好下岗回家自谋职业,于是学会了理发、盘发等手艺。不仅如此,还教会了爱人,一起打点和经营着这个“谋生”的基础“产业”。几年下来,早已是“轻车熟路”,赢得了一批顾客。后来,这里经历“棚改”,大片的平房被楼房替换了,“社区”也取代了“居民组”的称谓。两口子一合计,买了现在这个临街的门市,从西山迁到了这里,住在了这里,让“勿忘我”的招牌挂得更醒目了。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原来这发廊主要是由“女主人”撑起门面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男女“主人”的位置却似乎发生了变化……

杨家有个漂亮的公主杨淼,是个“90后”。在北京和她二姨一起做美甲化妆品的生意,同时兼做美甲的讲师。其间她曾想在抚顺施展美甲手艺,为此她的父母在商业区给她买了一处房子,可因为这里和北京不同,市场需求量太小,不能满足发展的欲望,只好“班师回朝”。如今,她已经成为高级美甲师,她设计

的美甲作品,就像她那一头飘逸的长发,透着清灵的秀色,很受业界好评和女孩子们的欢迎。2012年7月27日的《三秦都市报》曾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她绘制奥运题材的美甲场面,和制作的美甲作品;她还作为封面人物被刊登在2014年5月号的《美甲视界》杂志上。看到女儿的成绩,杨家人自然多了些自豪和骄傲。但因为她工作在北京,做母亲的免不了惦记,因此,“女主人”经常把发廊交给小杨打理,这“勿忘我”也就时常成了小杨的“天下”。

我和“勿忘我”是邻居,由此看到和知道了一些事情。

爱干净的小杨,总是把发廊收拾得利利索索的。早晨8点多钟掀开卷帘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门窗通风,如果是春夏之际,还要把几盆花搬出门外;每次理发完毕,他总是拿起笤帚及时清扫;顾客用过的毛巾,也总是及时用温水洗干净,放到外面晾晒;屋子里的地砖,一天不知道拖过几次,总是干净整洁的样

子。每天收工前,他都要把用过的理发围布和美发围兜等洗涤一遍,把理发用具清理干净。他说:“谁也不喜欢用不干净的物品。用有味的用具,人家感觉别扭,我们自己看着也别扭。”

小杨虽有点倔脾气,但人很仗义,乐于助人。附近几家店铺有个大事小情的,只要他看见,都会主动去帮忙;楼上居住的邻居们有事,也会出手相助;若邻居有婚丧嫁娶之事,更是前往助力。店铺大门旁有个单元大门由于门锁损坏,经常有闲杂人员进入,这本是楼上邻居的事儿,可他热情主动地帮助,把废自行车的内胎安在门上做“皮筋”,让门自动关上,既防止了有人饭后进入此地随意大小便,又起到了防寒保暖的作用。邻居家下水不畅,他得知后,想办法帮助解决了难题……他母亲与后找的老伴过了10多年,老人家前年去世后,小杨和爱人及几个兄、姐仍然在逢年过节时去看望那位“继父”,和老人的儿女一起和谐相处,陪伴老人度过快乐时光。“我妈虽然不在了,可我们的情意还在……”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一丝做作,眼里满是对老人的孝敬和情感。

这家两口子,都是淳朴、实在的人。和这样的人做邻居,真是一种幸福。闲暇时,我会坐在发廊里和他们闲聊,感受一份真情。有时,他们看到我头发长了,便主动要给我修剪。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他们说啥也不要我的付款,成了我的“义务理发师”。对此,我曾感觉很不好意思---因为人家毕竟是“做生意”,靠这“养家糊口”呢,于是“偷着”在外面理发,被他们发现了免不了埋怨,倒好像我做错了事儿。是啊,真情是不能拒绝的。人活着,钱财永远是身外物,是生活的依附品,而不是生活的根本。

和真诚、善良的人在一起交往,得到是用钱买不来的快乐和幸福。

“勿忘我”是发廊,是为人们美发的地方。可是,她留给人的感觉,却是清新、自然的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