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时事断想(1 / 1)

乐园 漠子 3035 字 4个月前

忧患与责任

进入千年的门坎,二十一世纪气息扑面而来,人们追求美好的心态和对未来千年寄予的美好希望。无数的人们渴求和平、向往发展、憧憬着二十一世纪该是一个美好的世纪,甚至是天国和美、桃花源牧歌互答,人们相安无事,耕读传家、科技兴世、坐享其成,美不胜收。

蓬勃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百舸争流的开拓时代,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从业危机的冲击,矛盾心态和盲目冲动必然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忧患铸造责任,敬业促进稳定,时代和机遇不会抛弃任何一个有志奋起的人。安逸不再、蒙混不再,而一个有所忧患、有所压力、有着责任、有着敬业和追求的时代扑面而来。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人实现历史性飞跃必经之路和必具的魄力。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必然亡身”,历史的智慧也昭示着一种颠扑不破的真理。面对新的千年,向往美好时,应当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承诺制

“承诺制”做为加强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精神文明建设从小处和最基本处抓起,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类是无论什么行业,什么部门,都一哄而上搞承诺,且把自己的职业职能也做为承诺内容,在克服陋习的同时,刻意让老百姓明白这是一种恩惠或赐予,答应不见得照办。我们试问:承诺成制度,职责是什么?

另一类是没有原则,什么都承诺,或不分是非曲直、正义与责任,一味讨好目的不纯的“上帝”,而对自己的职工却缺乏应有的关爱,一味苛责——职工肯定会想:我劳动我收获,我工作我报酬,我的收入不是你的恩赐,你看着我的腰包鼓起来,非要让它瘪下去吗?!——对自己的人也这个样子,能真心对待别人?承诺什么承诺?!“只要你高兴,做什么都行”,分明连点人味儿也没了。

走入这两种“承诺制”的误区,是对承诺服务价值的误判,在文化心理上是一种媚俗的心态,长此下去,不但会助长歪风,而且造成服务业价值观念混乱,最终势必成为滋长恶丑的土壤,与“承诺制”宗旨背道而驰。

“承诺制”的主旨是:窗品行业以承诺服务为起点,通过承诺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以此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但是“扶正”和“扬善”并不是单方面的行为,扶正还须祛邪,扬善还靠惩恶,承诺也须配合。靠单方面的严格自律,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共建文明和高效的“窗口”,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的承诺与服务,同时也需要被服务者积极配合与素质的提高:

窗口还须两面擦净,社会风气的好转更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人均

“人均”反应一个国家、集体、家庭内在的实力。

但是“人均”反映了国人平均主义的思想,在生活中它可扼杀一些正在成长、出现活跃势头而不能被人接受的新生事物。国人认为:高于众生,众生会认为这不正常,不正常就是不合理,不合理就要打碎、取缔,这种打碎就是“平均”。

“枪打出头鸟”的文化,实质上也是平均主义在作怪。“人均”主要应在经济领域,文化价值无法 “人均”。现实生活中没有“文化价值中线”——人之间的文化、素质差距,如果不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的教育,永远不会“人均”。

“人均”还反映了一种缺乏创新和开拓意识的思想观念。

基于这个原因,就应当克服盲目的“人均”。诸如宣传节约用水,主要是提倡一种艰苦朴素、勤俭建业、合理配置资源的精神,让人们把自身的利益时时同社会利益挂钩,形成一种全民一心的凝聚力,而不是说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或一杯水,那全年或全国就可节约多少水了,有这么多水就可养鱼了,支援到“上甘岭”或干旱地区,就可缓解多少旱情,增产多少粮食?这不是呆在办公室里扯淡吗?

“远水不解近渴”就说得好,不然东南地区那么多水白白流入大海,要把这些水充分利用于干旱区,那得益就大了。于是有了南水北调的蓝图,这是搞地区水资源平衡的好事,是一种良性和科学的“平均”。中国经济搞上去了,因人口众多,“人均”就少得可怜,于是要求把人口数量降下去,把人口素质提上来,这种大好事也是“平均”。

配合

党政职能分开以后,协调配合、规范引导、相互制约的需求越来越大。

现在的许多领导往往是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认为工人、群众什么都不懂,甚至把他们当作机器,需要群众配合自己,而自己却不积极和群众配合,自己把自己孤独了。

实际上,具体工作是群众干的,有了群众的支持,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群众中的专家多了。

而且,心理学有个嵌套:你要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人。做为领导,如果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利益着想,哪个人不愿“配合”你搞好工作呢?当然,做为领导,自己更须有主见,能冷静地分析和区别各种建议和现象看本质的东西,做好协调配合,才能体现管理的效益。

我的噩梦

多次我在难以静心观书、思绪漫天的时候进入梦境,梦境中我还是一个不及格的学生准备考试,两种道路摆在我的面前:考上大学,去高楼大厦里面工作,考不上大学,到乡下去种地;我在大汗淋漓中醒来,我的心还在剧跳——社会的学历流行热病已使我感染,我已从自满、自信中感到学历的危急。我想,为了适应社会,我也拿张大学文凭吧,权当作购书自学的投资,投到一张集约化生产产出的一张纸上吧!但我热爱实实在在的公安事业,那种我幻想中的让大家都没有后顾之忧的安全保障事业。

我是一个中专生,但我觉得我丝毫不比一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差,我在社会公共安全这个软科学领域中,也出过理论成果,为老百姓做过几件力所能及的实事,为领导出过几个好主意。

我是一个中专生,我从中学时代开始探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逐步明确了——在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创造(创新),在于找准自己的位置,坚韧地、自信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往前走,抗得住压力,经得住**,要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问题,要敢于时常自嘲,嘲讽自己不愿听、不愿想的易使自己自卑的因素,我明白,虽然我是个中专生,我定能成功。

面对社会的种种不良或不正之风,我笑而置之,我努力地走出中专生的羊肠小道,为了保证我的自信心不受伤害,我反复分析研究各种人,我努力自学拿上本科文凭,我勤奋工作完成了三个人的工作量,我起早贪黑写作发表推销自己,我热爱公安事业多数时候根本没有计较个人得失。

站在四十五岁的点上,我觉得对得起所有人,就是有点累,但是我不能失去前进的方向,否则必然会成为我所不齿的人。努力!永远地努力!生命不止,奋斗不止!

飞蛾投火

“飞蛾投火”是贬义的典故,世人都将其做为自寻灭亡的表现。其实,人的无数追求也如同飞蛾一样,因其执着才显出价值,飞蛾投火不是一般意义的死亡:

连生命都愿意奉献的追求,有一种超越生命的价值。

那是对光明、希望、高尚和温情世界的挚爱,是生命的一种辉煌。

飞蛾没有人类式的思想,但它有自己美好的习性和行动。

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朋友,还应从“飞蛾”投火中寻找启示:

火光中,飞蛾扑翅于生命的意义,似乎生命的希望就要被把握;如你清醒地看到,希望已在孤夜烛光中扬帆起航。然而,热情似火,勤学苦练只会使精神不至沦落,使成功有所可能,而不是必然。

若不能洞世明理,适应环境,审时度势,摆正自己的位置,紧迫之情往往会导致飞蛾投火,自取灭亡。

你是否有一颗高贵的心灵

违法犯罪不分贵贱,违法犯罪不论学历;高智商和高科技的违法犯罪——知识助长了犯罪的翅膀!

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你是否正确认识自己?

或者说是给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能够逐步达到有层次的目标方向。通俗地讲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为社会芸芸众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人,心中有一种不可告人的“小”: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权!

高贵的心灵促进人发奋图强、脚踏实地,成就一份合适自己的事业。

违法犯罪不论学历。

高科技的违法犯罪,与大学生那种“天之骄子”的心态有关系——把别人甚至社会当作一个或一群傻子。

低智商的违法犯罪,与年轻有关,综合素质有关,与学历关系不大。幼稚可笑的遇事冲动,暴力相向、打砸抢烧、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把火烧他个鸟的事”也不胜枚举。

忘恩负义或背弃祖国的违法犯罪,与高学历或高职位密切相关——我们这个社会培养了他,他还没有为社会贡献什么,要么漂洋过海一去不返,要么头脑发热挑起政治事端,认为什么都是西方好,简单地要拿来生搬硬套,全不管西方国家的文明历史,或者它的发迹史——那种巧取豪夺、强盗崛起的暴发行径。

许多高学历的人走入一个嵌套,就如老百姓说的:读书读书,读了至少十五年的书,读得白痴一群,连起码的道理都不懂了。

在单位自以为是,不会干不愿学——让书本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在家里以莫许有的借口什么也不干,不吃苦不努力;为什么这些孩子不想想自己能干什么?

等到明白了,又是十年八年过去了。

反观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责任的缺位,我们首先要培养他们有一颗高贵的心灵!

社会改造

一个人步入社会改造社会的同时,也被社会改造着。

社会改造人,有一个如同从蒸笼走入烤箱的深加工过程。

人改造社会,有一个如同挖挖填填、缝缝补补、孔隙中灌浆、外表抹平、保护自己的修补过程。

人如果自己没有点自知之明,扎扎实实学一点东西,凭着“那一张纸”的学风、“那一层关系”的依仗,充其量不过是个绣花枕头。

有自知之明的人明白,走到硕博这层,灌注着社会化的教育精华,你的成长与无数人和自己的努力形成的合力息息相关,你就应当学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回报社会。

先谈回报,后谈改造!

浮躁就是自毁

无数的大学生在发挥自己潜能的幌子下不安心工作,反复跳槽,以腾挪折腾图新鲜为业——等到正确认识了自己,大学时学到的那点可怜的知识已丢到爪哇国里去了。底子里的那层“我是大学生”的骄傲,转化为自以为是心态和自夸、自欺、自卑的大杂烩,致使许多大学生沉沦得只剩下一纸文凭而已。

于是或继续去行骗,或倾心于方城之中(以自己高等数学的脑袋赌一把、再赌一把),或纵酒当歌、生不逢时、醉生梦死、人生几何!求职的容易与社会给与的优惠,相比其自身价值、能力差距太大了,造就了浮躁的一代人。他们全然忘记了当初上大学的初衷,两眼全盯着待遇、地位、金钱、美女、纸醉金迷、飘洋过海、潇洒一圈、痛苦痛悲,大呼曰:“这个社会完了,到处怎么这么黑啊!”

浮躁就是自毁。根本就不去发现亮点并发扬光大,相反地,以适应社会为名,干起坏事来比常人更坏,贪心起来恨不得天下一切都归我所有,息数拿来。一个个在深度近视镜片后闪着攫取式的光芒,盯着总统桌后面的皮交椅,盯着美女俏男的一张皮……浮躁就是自毁!应该清醒一点了,孩子们!

学历“流行热”

学历“流行热”,已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种流行性传染热病,而且已演变成一种文化的悲哀了——在这个注重科学的时代,注重学历本不足为怪,但凡事都有个度,过分的偏重是扭曲,是畸形,是病态。

无可讳言,我们社会有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求知若渴,到社会求是务实,他们为社会创造了很多财富及价值,一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是更多的生活在基层的群众,学历并不高,靠着他们扎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把我们的中国一步步推向世界强林之列,他们是我们社会的脊梁。

文革后三十年不长,观念的转变不够稳妥太显反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分支“学历万能论”——那是从“知识无用论”走向“知识万能论”的错误分支——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悲哀了,我这个中专生思考着:

知识经济肯定不是学历经济。学历流行热应当降降温!

考研的辩论

——上了大学不考研等于只学了一半。

——学习的意义在用,学了不用,学也白学,研也闭门造车。知识用于实践,创造社会才是更大的作为。

——你不见多少成功者都有学位?

——君不知多少学位都在成功后授予。

——专志攻研易取得高新领域成就。

——有了工作将会有更大的作为。学、思、用、勤于总结提高的实践者直接把成果用于创造。

——多少成果就这样疏于总结而埋没于实践。多少成果需要以高学历为起点,实践为基础,创新为动力。多少成果因总结升华显示了科技的力量。

结论:思维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

科技与知识转化的成本

科学家说: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仍需要经过研制、测试、产业化三大过程,而这个过程经费投入的比例是1:10:100。

如果一个大学生如同一项科研成果,假设他上大学前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度为1,其大学和深造时代的集中技能化、科技化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度约等于10,而毕业后到社会后,其社会化发展、角色适应,以至真正使其自由自主地发挥作用的过程,约需要12年左右时间,这段时间约等于其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历程,而这12年就如同知识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其投入度达到100左右才能保障其正常发展,否则,这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差不多会中途夭折。

而许多的大学生在投入社会的第一个五年,已从将对社会有益的人转变为无益无害或有害的人了——现在我们社会最缺乏的不是大学生,而是能够向世界高精尖科技发起冲锋并占领技术制高点、成就富强中国梦的人,也缺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人——“中技生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社会急需人才”。

体验大学生活的梦想

“大学生活真是美丽,每个人都应该去体验一回”的论调,是60、70、80后历经沧海后的一种向往或怀旧心态。更准确地说应是一部分青春不再的长者,对不复存在的骑士般的、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浪漫情调的怀念。

许多经社会风浪吹打的中青年(35岁左右),双双考入大学学堂,归来的时候,他们都说“苦不堪言”——那种融铸了真切责任的求学、带有了爱情厮守的求学,知道了需要填充的实践黑洞的求学,自立后经济与知识相互战争的求学,再无美丽可言,但是责任的动力大于美丽。

我为他们的求学精神所深深感动,也为社会的学用结合、能力与学历结合的机制性空白而深深困惑。这种病态的学历资格潮不知使多少实干家无暇补济,又使多少能力较高的实干家中途夭折。

而我们的孩子,初中高中时很辛苦,一旦考入大学,有目标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少——他们在大学第一年的基础文化课巩固中,发现大学的水平还不如高中,他们对辛苦实现的梦想阵地产生怀疑和懈怠——于是他们把大学当作自由自在补充青春损失的阵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许多孩子迷失了自我,送入大学时还是个人才,大学毕业时变成了混蛋。他们眼里,上大学就是实现前辈们的梦想,不是为自己将来生活得更好,更不是为家乡为国家……真的期望我们的孩子在大学时能够成长成参天大树!

真的期望我们的大学课程设置不要与高中重叠,直接进入专业层次,与孩子们勇于挑战自我、敢于攻关的精神切合,使他们在挑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