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自己也觉得不好找出理想的答案。
西汉时期,司马迁对利益的认识,源于自己的遭遇。受李陵事件的牵连,司马迁被判死刑。此时,司马迁正全身心地撰写《史记》。按照当时的刑法法律,要么拿出五十万钱赎买自己,要么受到“腐刑”即“宫刑”。司马迁拿不出更多的钱财以赎买自己,只好忍辱负重受了“宫刑”。他在《史记》第129 章的《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是,普天下的芸芸众生,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劳累奔波,又乐此不彼。尘世的繁杂,人生的艰辛,彻底改变了这位史学家、思想家的利益观。如果重新来过,司马迁定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身体、钱财发生冲突的时候,是不是筹钱保体,舍财保命。
回到现实中,到现在,我的脑海里依然有一些影像。一个大家公认的“豆腐西施”在丈夫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为了生计,起早贪黑,夜以继日,一天能卖掉十几个三四百斤豆腐。老天有时继续给予已经遭遇不测的家庭以不幸,丈夫病情加重,之后又住进了医院,生意只好罢手。看似生计所需,其中又有多少的利益、地盘、用户之争,只有“豆腐西施”明白。前日,出去打早饭时,却又见到一景,“油饼男”和“蒸包女”在为卖饭的地盘争斗,言语相污,口出秽言,不但生意没做成,散失了顾客,只气的“油饼男”浑身哆嗦,“蒸包女”嘴角歪斜。谁在为利益而争,似乎有了答案。而利益的暂时性和身体的长久性,他们没有更多体会。
这几天反复研究老子的话,并与博友交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很是欣赏水的品格,不争高低,顺其自然,及时保障自己的实力,也是为了世间万物的均衡生存,还是潇洒地面对一切的崇高境界的表露。在与博友的讨论中,我写到:有时候,这世界上的东西,越是争越是争不到,如果不争可能就来到眼前了。而水的品格就是始终待在它以为合适的地方,就是老子说的“居善地”;看某件事情能否成功,也注重水到渠成,人生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在这里,关键是去争啥?怎么争,既无资本又无资历,还没关系,也没有支持你的人,还是自由自在,心随境转的好。那如果都这种状态,这世界?孰为利益而争?这不足为奇,情人们为利益而争,在无时无刻盘算着名分几何,利益几何;具备一定职务的人们在为利益而争,时时刻刻算计着地位几何,排序几何,既得利益几何;商人们不放过任何的机会,尔虞我诈,你抢我夺,争市场,争利益,争官员……孰为利益而争,事例已经很鲜活。
自然规律的特点是滋长,万物生长,而不是恣害众生,智者的行为准则是只施德行而不争功力,这是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本意。古人尚能提倡且践诺,那历经几千年后,我们怎么就把握不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