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向来是人生渴求的目标之一。自己快乐起来,需要心理调节,需要有快乐起来的情调,需要善于扑捉能高兴起来的事情。生存于世,做到了这些还远远不够。想尽千方百计,近乎于费尽心机,有时还要绞尽脑汁,能煽动起他人的快乐,才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经常与一些员工交流思想,沟通看法,其中确有不算少数的人,心里很明白,但是在说话时,就是一味的挑衅带刺,同样的好话从他嘴里出来就变了味,本该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却成了“恶语一句六月寒”,使他人情绪低下,更甭说快乐了。听老乡说过他的一位同事,参加工作几十年的时间,就因为牢骚,使本该出色的工作变为徒劳,没人理解,和他在一起,本该快乐的人也快乐不起来,其原因就是那张布满褶皱表情的脸,委屈的心,还有找不到快乐的沮丧心情。自己不快乐也就罢了,波及他人快乐不起来就不应该了。阿里巴巴CEO马云曾在企业倡导,要笑着工作,他还说,不快乐工作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可以说,马云就是煽动他人快乐的高手。总体上看,让他人快乐起来很简单,获得尊重,静心培养,享受关爱,自然会快乐起来,同时,由快乐带来的**,创造的效益,营造的和谐人际关系,确实无法估价的。
煽动他人快乐起来,很是赞赏文艺工作者的劳动。幽默的周立波,诙谐的赵本山,特色鲜明的马三立,笑容可掬的赵丽蓉……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在自己快乐的同时,把快乐传递给了他人。在煽动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享受了快乐。忘我快乐,心脑同步,确是一种高尚的东西。当然,有的人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把自己的奉献作为他人团圆的基础,把自己即将“失去”的东西率直地放弃、成全他人“得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为幸福、最为快乐的人了。
我们经常说,带着情绪烤出的面包,也是糊味的。一个人笑着烤出来的面包一定是香喷喷的。快乐应是开怀的,诱发于内心的,从心灵深处自觉流淌出来的,不是设计。不难想象,一个人脸皮堆笑显示快乐,而内心却快乐不起来,整个人形是个什么样子。不管是自己的事情,还是看看他人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值得去快乐,想得到快乐,能体味快乐,其中的笑料还是很多的。这就是一个人愿意舒心快乐并能实现快乐的资本。一句歌词这样写道,你的心扉紧锁不开,眼里写着无奈。试想,这样的状态,始终是不会找到快乐的,真心快乐自然没有了根基。对官--薪--寿--兴的境界,我有自己的看法,官、薪、寿、兴四者之间的金字塔形摆布,充分说明,由官至薪到寿再达兴,其中的奥妙便是一级比一级的精神层面越丰富,物质层面的要求越少。做官不如加薪,加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应该是一级高过一级的的境界,每个人都是这样,无一例外,这决不是煽动,更不是煽情,看着他人快乐起来了,自己依旧闷闷不乐。说到底,煽动快乐更是共赢双赢的欢乐。当然,煽动快乐是出于善意,出于人的本能,不是史上李莲英的附庸取悦,和珅的献媚取宠,不是现实中一个人违反原则贿赂下级让他人快乐、最终为了自己牟利……虽然快乐的方式不同,煽动快乐,煽动他人的快乐,更像是纪晓岚的睿智,李肇星的风趣,王蒙的顿悟……打心里迸发的是让人快乐的因子、段子,这样的经历便是快乐之后的受益。
有一种快乐,不能拥有便不知道其中的纯粹。一位青年志愿者对快乐做这样的诠释。也有的人变着戏法似的,演绎一段话: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快乐起来,先快乐者带动后快乐者,最终实现共同快乐。既然快乐不是件坏事情,那么煽动他人快乐,就要有个度。北极有一种企鹅,遇到快乐的事情,总是兴奋地跳起集体舞,但是经过专家的细致观察,它再高兴,最多也只转十二圈,那是它身体的负荷,也是它快乐的极限。“快乐至极,就生痛苦。”煽动起来了,还要学会戛然而止,知道有序休整,知晓什么时候应该调整政策、研究对策、从容应对,使其得到暂时冷却,这样子煽动起来的快乐才有个好的归宿。
“无心人”为别人的快乐活着
古老西藏,有个经典故事。一个叫**地巴的人,每当与人生气、闹别扭、争执之后,总是飞快跑回家,围着自己现有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气喘吁吁之时,早已将刚才的气头消失殆尽。这时爱地巴想,地这么少,房这么小,哪有资格、更没时间和人家制气。年轮飞转,凭着这姿态,爱地巴开始富有起来,但是遇到再和人生气的时候,还是老习惯,围着现实的土地和房子转上三圈,这时爱地巴想,地这么多,房这么大,何必跟人家计较。可以说,爱地巴是个“无心人”,他在排除生气源的同时,没有忘记,这不仅仅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和别人都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得不偿失。“无心人”,为自己的快乐找理由,为别人的快乐而活着。
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与人接触,进行语言交流;预办、想办某件事情,与人沟通;求得生存质量的提升,努力改变不尽人意的东西……少数时候,条件成熟、要件具备,手到擒来,而多数时候,要么费尽周折,花费心思,难随人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其中也免不了拌嘴、吵架甚至动皮拳,这对于事情的发展有害无益。一句不顺心的话要记在心里一辈子,并且时不时过过电影,自找不快;一段情早已了结无望,非要反反复复地回忆,自寻烦恼;一件终无希望的工作调动、仕途腾达,还要经常地翻翻旧账,自我悔恨,自我寻根……过多的在意,精神的纠缠,理念的沉沦,无序的纠结,无异于是对自己的折磨,精神世界垮塌,原先的砥柱中流动摇,处处皆留防备之心,时时做“有心人”,自然快乐就与你无缘了。
曾看过一集央视访谈栏目,在主持人访问“容嬷嬷”扮演者、着名演员李明启人生经历时,她说,很难被人惹着生气。究其秘诀,李明启似有所悟地说,心大事小,心小事大。这无疑是对那些“有心人”的一记闷棍。有心者,上心;上心者,劳心;劳心者,便觉得什么事情都大。而李明启老人的处世观,做个“无心人”,不让别人惹着生气,并且通过创作很多荧屏银幕形象,通过和谐的邻里关系,视别人的快乐为己快乐,对人却很有教益。我的一位朋友,一直以来很重视自己,走进办公室后同事的话语戛然而止,会让他琢磨一上午;邻居的一句玩笑话,会让他揣摩几个小时,担心是不是在说自己;别人捎来的物件比他捎来的物件便宜几块钱,会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往心里多装事情很容易,但是从心里拿出来却很难;往心里搁东西很方便,但是从心里取出来煞费心机。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心眼比针鼻还小,心胸比河沟还窄,心肠比羊肠还细,心智比鸟兽还低,容不得窃窃话语,容不下无意掺和,容不下别人的笑意满怀。相对于李明启来讲,真是思想和状态的天壤之别。看似李明启老人是“无心人”,实则不然。无心者,有心;有心,事变小。说到底,“李明启”们是在为别人的快乐而活着。
人生中,无心者,即是少缺了杂念,失却了顾忌,丢掉了不应有的幻想,摒弃了不切实际的梦想,他们把人生看得很简单,认为世界就是简单的组合,也认为世界很复杂,那是简单的复杂,以及复杂过程中的简单。最为关键的,是他们懂得滋润自己,不让名声、金钱、权势等那些今生也喂不饱的东西缠身,而是拿出一部分精力去游山玩水、观云赏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宽心作伴,与坦率为伍。俗语说,没心没肺,长命百岁;有心有肺,食不甘味。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在遇不顺心事时,绕“自留地”转转,围“自家宅”看看;在事业处于逆境时,脸净衣整,调整精神,没有一幅“倒霉相”;处于长期压抑、被人“暗算”时,趁着月明星稀,到练歌房高歌一曲,放松疲惫的心情,“一唱泯恩仇”……由一个“有心人”摇身一变成为“无心人”,那么,自己快乐的同时,带来的也是别人的快乐。因为,我们不仅为自己的快乐而生,更为重要的,还有,我们的存在,为他人快乐地活着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