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三层次:如何跟点头之交的朋友熟起来?(1 / 1)

魔鬼沟通学 阮琦 1428 字 5天前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是鸡汤式的回答,一般都会告诉你“朋友圈多多互动”“有事互相帮忙”,或者“投其所好”“礼尚往来”。但是今天咱们要从社交心理学的高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要把问题本身明确:

什么是“点头之交”?“熟起来”又意味着什么?

在魔鬼聊天术的“交流三层次”理论中,可以很具体地找到“点头之交”的对应标准——礼貌程度的态度交流。“交流三层次”理论把人与人的交流分为“态度—情绪—想法”三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层级。

态度交流是人际之间最表层的交流,其意义就如同概念本身:只是表明态度,即“我跟你进行交流的意愿的程度”,从好到坏分为热情—友好—礼貌—敷衍—冷漠—恶毒。每一种程度对应不同的语言特征,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你问对方:“五一节怎么过的?”

我们来看不同态度的回答。

热情(非常愿意交流):把你带入回答的内容里,比如“跟家人去郊区自驾游了一圈,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地方,风景又好人又少,改天咱们可以约几个朋友一起再去,特别适合烧烤”。友好(比较愿意交流):回答内容有细致的状态甚至还带有感受(但没有你的出现)。比如“带家人去郊区自驾游了一圈,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地方,风景又好人又少(状态),我都不想回来了(感受)”。礼貌(可以交流):回答内容简洁,不多说。比如“跟家人自驾游了”。敷衍(能不交流就尽量不交流):回答极其吝啬且没有实质内容。比如“还好”“一般”。

冷漠(不交流):不回复不搭理你。恶毒(警告你不要交流):用谩骂和诅咒回应。比如“滚”“别来烦我”。

而所谓“点头之交”的朋友,就是你们之间总是礼貌程度的态度交流,这也是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际关系。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猜也许是符合“能耗最低原则”。

态度交流的下一个层级就是情绪交流。情绪是一个人当下的真实状态,人有五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厌恶、恐惧、愤怒。所谓情绪交流就是把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状态暴露给对方。大多数情绪交流都在面对面时发生,能进行情绪交流通常就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了。所以有时好朋友之间反而不爱发微信,因为用文字表达情绪很累人,而退回到态度交流又会觉得别扭。

还是以你问“五一怎么过的”来举例,分析你对面这位好朋友的回应。

快乐情绪:“一个意外惊喜,没想到北京郊区还有这么好的地方,你没去太可惜了!”眉飞色舞。愤怒情绪:“别惹我,我现在想骂人,刚遇到一王八蛋……”怒目圆睁。悲伤情绪:“在家……”话音未落,已经泪流满面了……

厌恶和恐惧通常针对更具体的场景,这里就不举例子了。

再往上一个层级——想法交流。想法交流就是深入细致地探讨观点、看法、行动、计划,可以进行想法交流且交流结果能够达成一致的往往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则意味着更深度的信任或协作。

而日常用语中的“熟起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通常有两种标准:可以是酒肉朋友——吃吃喝喝有说有笑(情绪交流),也可以是真正的朋友——**心声进行合作(想法交流)。

到这里,我们花了一半篇幅把问题里的概念先讲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就会很清晰了。

从“点头之交”变成“熟起来”,我们该做的就是:自己先要主动从礼貌态度表达提高到友好态度或者热情态度表达,如果对方的回应也相应提升,就完成了友好或热情交流。之后我们再主动进行情绪表达,如果对方也有情绪回应,你们的关系就达到了情绪交流。再进一步我们应该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对你的表达积极回应,并且也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而且你们的想法还常常能达成一致,这时候你们才算真正熟悉起来。

这里各位要谨记,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你和对方共同行为的结果,一个巴掌永远拍不响,对方不配合的话永远没办法。从我们自己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的意愿、意识和能力对双方关系的推进有着极大影响。我们有了想要熟起来的人,这就是意愿;“交流三层次”理论提供给大家的就是意识,也就是行动的方向;而行动的效果就是能力,能力不是知识,就像你读过了驾驶手册不等于就会开车,能力的获得需要训练。但是,即使你这方面具备了意愿、意识和能力,还需要对方至少也具备相应的意愿和能力。对方可以不需要意识,因为作为推动关系的主动方,咱们自己有意识就够了。

知道了流程,再讲讲各个环节的执行难度。从礼貌表达升级到友好和热情表达相对而言是最容易的,因为只要知道了什么是友好和热情表达特征,在说话时提醒自己照着去做就行。情绪表达不太容易,因为有很多因素阻碍自我暴露,比如面对上级时很多人会放不开,所谓放不开就是不敢释放自己的真实情绪。

不敢释放情绪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明明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却不敢暴露;第二种是因为紧张,情绪被压抑下去,自己都感知不到。

不暴露自己的情绪的原因大多数是不敢,还有少数是不愿。情绪表达虽然不太容易,但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酒精)或者场景(做游戏)实现。

最难的就是想法交流了,因为这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观点、逻辑、计划、行为的表达,并且最后还有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使你都说清楚了,还要看能不能跟对方达成一致。

所以并不是只要方法正确和能力足够,你就可以跟任何人都成为好朋友,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值得珍惜的。

最后,再用“交流三层次”理论来分析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可以拉近关系的社交行为。

朋友圈互动:点赞属于礼貌态度表达,主要是让关系保持现状。评论有可能推动关系,前提是能达到情绪交流(比如开有趣的玩笑),或者想法交流(说出能跟对方达成一致的看法)。做游戏(剧本杀之类):既有情绪交流,同时也有想法交流。吃饭喝酒:酒精的作用可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让人快速进入情绪交流的状态,是全人类最常用的拉近关系的办法。一起做点“出格”的事(男性常见):比如让那些平时内向羞涩的宅男往往能够快速熟起来,因为推动社交让男士们既可以有激动的情绪交流,还能有丰富的想法交流。一起“吐槽”(女性常见):女性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找朋友去倾诉一番苦水,其实也是通过负面情绪交流在拉近关系。男人太爱面子了,所以只能分享积极快乐的情绪。但有一种特殊的男性专属负面情绪——愤怒,有时也可以快速拉近关系,这就是常言所道——不打不成交。

最后总结两种常见的拉近关系的低效做法。第一种,在热情态度层级的过度执着。永远只是特别热情的人会让人感觉太客气或者见外,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实情绪的暴露。第二种,在情绪交流层级的过度执着。所谓酒肉朋友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在一起玩的时候嬉笑怒骂都不少,但是从来没有深入的想法交流,所以办正事的时候朋友不会想到他。同样的道理,单位里那些在酒桌上最活跃的同事并不会真正得到领导的信任。

所以,一切最终又回到真实自我这个原则上了。积极主动表达友好热情的态度,及时跟上自然的情绪暴露,然后再表达真实想法,最后如果恰好还遇到了跟你想法一致的人,那么很快就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比所谓的“投其所好”其实要有效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