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异客(1 / 1)

回到华州后,杜甫一心惦念着唐军的战绩,同时又忧虑时下的灾荒,这些使他食不下咽,日益烦躁不安。眼看世局纷乱,人民流离失所,而自己仕途坎坷,有志难伸,48岁的杜甫身心俱疲。

乾元二年(759年),关中一带收成锐减,民不聊生,杜甫下决心弃官西去。他觉得自己蹉跎了半生光阴,依然毫无成就,也许仕途真的不适合他。

因为杜甫有一个从侄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他便带着妻儿作客于此。

杜甫在秦州住了三个月,他时常独自凝望天边陷入沉思。官位虽然放弃了,但忠君爱国之志并没有忘怀。眼见战乱依旧,百姓流离,联系到自己漂泊作客的流浪生涯,杜甫不禁潸然泪下。妻儿都在身边,但杜甫的心灵仍然是孤独的,他惦念着音信杳然的弟妹,也想念着好友李白,《梦李白》二首是表现他对李白惦念之情的传世佳作。

李白从浔阳狱中开释之后,乾元元年(758年)又被逐于夜郎(今湖南怀化一带),约在乾元二年春夏间才遇赦得还。这时的杜甫还不知李白获赦的事,所以仍旧十分担心他的安危和健康情形。

天水东柯谷子美阁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其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梦李白》其二

杜甫自从和李白在鲁郡作别之后,便常常怀念他,这次竟然接连几天梦见李白相访。他想起李白这位飘逸不凡的大诗人,竟会被牵累,老来还要受囹圄之苦,天道不公,不公至斯。杜甫于是慨然写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样深沉的无奈。

在秦州期间,杜甫感于时事变化,深悟世情的转移无情,及战乱下生命的无依,庆幸自己及时看破了仕途的不可靠。

每当戍边的鼓声凄凉地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响起时,雁群从天边传来哀凄的叫声,秋月皎洁地挂在天空,杜甫仰望明月,不禁深深地怀念起家乡及流离四散的手足。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国事、亲情、友情,沉浸在对这些的回忆中,时光很快便流逝了。杜甫一向经济拮据,此时生活更加困难,几乎难以维持温饱。吐蕃又趁唐朝内乱攻入秦州,使得秦州陷于一片混乱。杜甫一家只得再度迁徙。离开秦州后,杜甫选择了同谷(今甘肃成县)这个地方,原因是同谷物产丰饶且气候宜人。这一带盛产的山芋、蜂蜜、冬笋等,都是维持生活的食物;而良好的气候、幽静的山川,更可以调养杜甫的身心。这年十月,杜甫由秦州出发前往同谷。

在同谷停留不到一个月,杜甫又决定迁到富饶而平静的蜀地。

杜甫一家在一年之中,四度迁移,春由洛阳回华州,夏自华州徙秦州,冬由秦州赴同谷,又自同谷奔成都。老迈羸弱的杜甫何尝愿意东奔西走,他也是被迫要找寻一个可以永居的地方。

乾元二年(759年)冬末,杜甫一家安全抵达成都,暂住在城西郊外的浣花溪寺。这是一座古庙,宽敞幽静,杜甫很喜欢这里的环境。

这时高适正在彭州(今四川彭州)为官,他给予了杜甫一些生活上的照顾。杜甫的另一位朋友严武在巴州(今四川巴中),他似乎不那么寂寞了。第二年春天,杜甫便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处居所,经费据说还是朋友募集来的。给予他最多帮助的,是他在成都为官的表弟。当表弟获悉杜甫要定居下来时,便亲自为他安排一切,解决了他筹款迁居的困难。

春末,杜甫的居所落成,这就是后来的杜甫草堂。浣花溪的幽美,林木的苍翠、宁静,不啻是世外桃源。杜甫坐拥青山绿水,逍遥自在地过了一段静谧温馨的生活。平静之中,享受天伦乐趣,一家大小也都健康活泼起来。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提到杜甫时,可能会忽略了他的出生地和去世的地方,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