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齐州相别时,曾约定次年秋季相会于兖州。故辞别李邕后的杜甫,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四年(745年)的晚秋时节,来到兖州。
此时的兖州已改称为鲁郡,李白也从任城来到这里赴约。二人再次相见,彼此心情都很兴奋,杜甫写下这样四句诗送给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
诗的前两句揶揄自己是水面的浮萍,随风漂游,不知根在何方,诗文荒废,访道未成;后两句则描述了与李白分开后的生活,每天都是在痛饮狂歌中度过,看起来精神奕奕,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李、杜之间交情深厚,因此,杜甫才会坦率而耿直地写下这样一首诗。李白的诗作与杜诗风格迥异,因为他向来不受传统的束缚,天才横溢、奔放自如,仿佛是清水中的芙蓉,毫不雕琢夸饰,而是自然洁美。对于杜甫写诗时绞尽脑汁的推敲、苦吟,李白是不提倡的。此次重逢,他看到杜甫好像是瘦了许多,便调侃是不是作诗太苦的缘故。
彼此见面互相嘲弄一番之后,两人相顾大笑,结伴同游。他们一起去东蒙山访谒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二人白日放歌,携手同行,醉时同榻而眠,彼此间的感情日见增进。
在某个无风秋日,迎着南归的雁鸣,两人骑马往鲁郡的城北郊去探望一位隐士范十。所谓范十,应该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一种亲昵的称呼,就如同称呼杜甫为杜二,称呼李白为李十二一样,只是简略地喊出对方在族中同辈排行里的位置。出了城门,郊外秋草丰茂,遮住了小路,走不多远,纵马急驰在前面的李白就迷路了。他一头扎进了苍耳丛中,粘了一身苍耳,狼狈不堪,以至于范十根本没有认出他来。宾主尽欢,觥筹交错之间,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苍耳诗,诗里满是得意和自嘲,从中可以看出此次访友的轻松和惬意。
当时杜甫也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三人真挚默契而深厚的友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虽然和李白一起游历的日子自在豪放,但杜甫仍然记挂着仕途前程,他对政治仍旧抱有幻想。李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自己对于仕途荆棘难行的理解,多番劝解杜甫放弃参与政事的念头,以免落得伤心失望的下场。但杜甫的救世热情和博爱襟怀使他念念不忘君国民生,不能像李白一样满足于放浪形骸的生活,他执意要到长安去。杜甫的心意如此坚定,李白实在不好再多说什么了。既然杜甫要去长安,李白也不想独自一人留在鲁郡,他决定到江东一带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