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儒、佛、道混合物——宋学(1 / 1)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1235 字 3个月前

宋儒理学,周敦颐、二程(颢、颐)、朱熹是正统派。当南宋正统派极盛时代,陆九渊创反对派与朱熹立异,理学存在一天,两派争执永不会停止。从两派本原看来,正统派由儒家的纲常、道教的清静(无极图)术数(先天图、推算命运)、佛教法相宗的哲学构成。修养功夫主由浅入深,好比佛教的“渐”教;反对派的儒及佛教的禅宗(明心见性,此心即佛)构成,修养功夫主豁然贯通,好比佛教的“顿”教。佛教顿、渐二门相持不下,反映到宋学两大派也势如水火。

(一)宋学的思想基础

(甲)无极图

东汉道士魏伯阳著《参同契》,讲炼丹秘诀。唐末道士陈抟总括秘诀制成无极图,刻华山石壁。图如下:

(1)最下圈名“玄牝之门”,指人身命门(**)两肾(睾丸)中间空隙处,气从这里发生,称为“祖气”,凡人身五官百骸的运用知觉,根本就在这里。

(2)把“祖气”提升上去成第二圈,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目的在炼有形的精(睾丸中精液)化为微妙的气,又炼鼻子呼吸的气,为出有入无(变化不测)的神。

(3)神气贯彻五脏六腑成中层一圈名“五气朝元”,修炼得法,自然水火**成孕。

(4)第四圈名“取坎(水)填离(火)”。阴(水)阳(火)**的结果,结成“圣胎”(成仙)。

(5)最上一圈名“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修炼功夫到这里,圣胎归到“无始”,也就无终(长生不死)了。

无极图宗旨,先要得窍(玄牝),次要炼精气,次要和合,次要得药(仙丹),最后要脱胎,求仙长生的秘诀就是这样。真是乌烟瘴气的一派妖言!

(乙)先天图

陈抟又传《河图》、《洛书》两图。据古来传说,伏羲氏时候,黄河里出一个“龙马”,背上有图(《河图》),洛水里出一个神龟,背上也有图(《洛书》),伏羲氏根据这两个图,画成八卦。这本是怪诞的神话。陈抟自称得到了龙马神龟背上的原图,天地奥妙全在图里面,比文王、周公、孔子讲《易经》高明得多。他这图号称先天图。形如下:

朱熹解释《易经》道:有天地自然的易学(即先天图),有伏羲的易学,有文王周公的易学,有孔子的易学。伏羲以上只有图画,没有文字,最应该细玩,可以看出易理的本原精微处。文王以下才用文字写出,失去原来的精微处了。

(丙)无极图、先天图的传授

无极图—河上公—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陈抟

先天图—麻衣道者—陈抟

以上据说都是神仙秘密传授。

(丁)佛经的采取

宋学无论正统派、反对派都精究佛学,试看正统派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等大儒的传记,无一人不擅长佛学。

周敦颐——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的偈语,因此悟道。又从名僧东林总求学,总教敦颐静坐,月余忽有心得,呈诗一首道:“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自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总认为得道,结青松社共讲禅学。

程颢——“颢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程颐——伊川(颐)见人静坐(佛教的禅定),便叹其善学。伊川尝言今僧家读一卷经,便要一卷经中道理受用,儒者读书,却只闲读了,都无用处。

张载——载与二程论道学的要旨,欣然道:“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佛老)。

谢良佐(程颐大弟子)——朱熹说:“上蔡(良佐学号)说仁说觉,分明是禅。”黄东发说:“上蔡以禅证儒,是非判然(形迹甚显)。上蔡以后,学者羞于言禅,阴稽(考)禅学之说,托名于儒,其术愈精,其弊尤甚。”

杨时(程颐大弟子,三传得朱熹)——龟山(杨时学号)语录说:“佛经说十识,第八庵摩罗识,唐(华)言白净无垢,第九阿赖耶识,唐言善恶种子。白净无垢,即孟子之言性善。”又说:“庞居土谓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此即尧舜之道,在行止疾徐间。”又说:“圆觉经言作、止、住、灭是四病。作即所谓助长,止即所谓不耘苗,住灭即是无事。”又说:“维摩经云真心是道场,儒佛至此,实无二理。”

朱熹——熹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而外,凡诸子、佛老、天文、地理等学,无不涉猎讲究。

正统派大儒没有人不读佛经,反对派的陆九渊,用禅宗学理讲儒学,更是无人否认的定论。

(二)宋学确是儒学,不是佛老

(甲)宋学与佛老的同异

宋儒自称“吾儒”,异口同声斥责佛老,是不是“儿子骂父母”呢?当然不是。宋儒的嫡生父母是孔孟,佛老只有保母哺乳的关系。因为宋儒的最高宗旨在证明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化成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永恒真理,而五常又是服务于三纲的(五常本是优良的道德,服务于三纲,成为贱者、卑者、幼者片面的义务。所以阶级社会里不能有公平、正常的道德)。佛教讲出家弃俗,破坏了三纲,道教讲清静无为,也对三纲不利,所以佛教必须痛斥,道教也该连带受骂。取道教无极图作主静论的依据,先天图作命运论的依据,佛教戒学(律)作修身齐家的依据,定学(静坐)作正心诚意的依据,慧学作格物致知的依据,佛性(凡人都有佛心)作性善的依据(五常出自天性,由五常化出的三纲,所以也出自天性,不可变动),中道(非有非空)作中庸的依据,“渐”教作“道问学”(下学而上达)的依据,“顿”教作“尊德性”(先立乎其大)的依据。无论宋儒采取佛老学说,成份有多有少,总没有超出“作依据”、“作参证”的范围,不但不触动三纲五常的基本思想,而且三纲五常的理论得佛老援助更形巩固有力。学术取佛老,宗旨反佛老,形式近佛老,精神反佛老,所以宋儒是儒不是佛老。

(乙)学佛老、讳佛老

宋儒深通佛老,却讳莫如深,彼此避免揭发。朱熹推崇太极图,陆九渊说这是道士学说,不该采取,彼此写信辩论至万余言。最后陆九渊诘问朱熹:“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朱熹反诘九渊道:“我讲的是太极,非如他人(指陆)阴实祖用其(禅)说,而改头换面,阳(表面)讳其所自来也。”经这样一次揭发,彼此停止辩论,不再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