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削平叛乱,建立诸侯,完成周朝的王业。他制定君臣、父子、夫妇、上下、亲疏、尊卑、贵贱等等的礼(法规),照春秋战国时代儒家说,大礼有三百,小礼有三千。他真是周朝的圣人,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
这些法规,在西周初期,已否全部完成和施行,自然是疑问。但从后来的历史事实看来,确是按照这些法规来做统治工具的,而且是一代一代发展着。封建社会的构成,较奴隶社会复杂,这些法规,是从封建经济变化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政治体系。
西周土地有公田和私田,农民耕种一定数量的公田,作为租税,缴纳公家,私田收入,归农民自有。收获时留些禾麦在地上,让寡妇们拾取。《诗经》许多篇说成王带着妻子去看耕田,他看的是公田(在南郊,称为南亩),有田畯(田大夫)督耕,公家给农夫们吃陈米饭,农夫们很满意,工作勤敏不偷懒。这是封建主待农民最大的恩典,诗人认为是值得歌颂的太平时代。
姬诵的儿子姬钊(康王),贪色,早晨起不来,周政治从此衰退。如果说姬诵时代封建社会比较稳定,那么,姬钊时代开始显著地变动了。
姬钊孙子姬满(穆王),是个大游历家,据说他到过昆仑山西王母国,晚年想出剥削新法,叫作赎刑。——统治阶级对付庶民一向用残酷的刑法。刑法有五种:墨刑(用刀刻面涂墨)一千条,劓刑(割鼻)一千条,剕刑(割脚)五百条,宫刑(男子割**,女子禁闭宫中当奴隶)三百条,大辟刑(斩头)二百条。总共三千条。那时狱官贪赃枉法,贿赂公行,姬满要化私为公,定出赎罪条例。墨刑黄铜六百两,劓刑一千二百两,剕刑三千两,宫刑三千六百两,斩刑六千两。这完全用严刑欺诈财物,因为真有罪的不许赎,许赎的只限疑狱。任何人都可被疑,也就是任何人都可受罚。
从这里看出当时庶人私有财产是相当发达了。庶人阶级分化穷、富两个阶层。富人受罚,穷人受刑。农民是不容易致富的,致富的主要是商人。
周天子是天下宗主,各国朝聘、贡献,有玉帛、兽皮、珍玩及地方特产。这些货物汇集在周京,需要工匠制造、商人流通来处置它们。周朝铜器流传最多,玉器又是大小贵族行礼必需品,织布非常精细(制冠布一分宽含十七缕),布帛染色种类繁多,可以推想当时工业的进步。不过百工吃公家饭,制品不能自由出卖,未必能致富。庶人致富,只有商人,大概姬满以前,商业已经发展,所以被看作赎刑的对象。
姬胡(厉王)是个大暴君,他酷爱财货,重用荣夷公想法专利。国人(市民)诽谤姬胡,姬胡派巫师监视,随意杀戮,禁阻说话。姬胡自以为胜利,压迫更加严厉。后来国人不能再忍,突然起义,姬胡渡黄河逃走,太子静藏匿召公家里。起义者围召公家,召公把自己儿子假冒王子送出去,被起义者杀死。
周公、召公共同执行国政,号称共和。周十四年没有国王。姬胡在流放地死后,姬静(宣王)继位。他对市民让步,不得不对农民加重剥削。他晚年废除耤田制度,就是说,不要农民耕公田,而要普遍征收田租。他调查农民户口财产,改革旧贡赋法。这个新法称为料民,贤臣仲山甫极力谏阻,说有害政治,将会造成祸乱,姬静不听,果然西周趋于衰亡。
姬静子姬宫涅(幽王),是与姬胡并称的暴君,他在位时,政治更商业化。他夺取贵族的土地和农奴,许多贵族破产流落。庶人有钱,可以做官受爵,把等级制度毁坏了。当时君子(贵族)也想做买卖,谋三倍的利息。王叔郑桓公知道周快灭亡,同商人订互助盟约,请商人帮助他建立新郑国。西周末年,商人地位提高,分享政权,《诗经》里留下不少贵族的怨恨诗。
姬满、姬胡压迫商人,厉王被市民驱走;姬静加重剥削农民,到姬宫涅兵败国亡,因为失去了农民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