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一三四年(?)—前七七一年
第一节 周初生产方式
传说周是帝喾后裔弃的子孙。弃母是有邰氏(陕西武功县)女姜原。传说弃在禅让时代做农官,号称后稷。周祖先世代重农,公刘迁居豳(陕西栒邑县)改善农业,颇有蓄积,部落兴旺起来。公刘传十世到古公亶父,避戎狄侵略,带着家属和奴隶迁居岐山下周原(陕西岐山县),豳地和其他部落的平民(自由民),扶老携幼来归附他。古公改革旧风俗(旧俗男女混乱),建筑城邑室屋,设立官司,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国家。周朝王业从此开始。古公后来被追尊为太王。
古公生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季历。季历生子姬昌,古公爱昌,太伯、虞仲逃走,让位季历。季历时周渐强盛,殷王文丁把他杀死。姬昌做国君五十年,一手造成灭殷的事业,后来追尊称为文王。
重农是周立国的特点,周农业也确比夏殷发达。夏历建寅(寅月即阴历正月。以正月为岁首),是原始的纯自然的历法。殷历建丑(丑月即十二月),周历建子(子月即十一月),这显然是冬至点(中历节气从冬至点起算)的推步术,到周代才完成,正好说明周农业比夏殷进步。至于《诗经》、《书经》里周初作品讲到农业的重要,几乎每篇都是。
要发展农业,必须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包含工具和人力两个因素。
《诗经》豳风七月篇叙述古公居豳时候的农事,诗中农夫工作繁重,衣服、菜蔬(苦菜,荼)、柴火(恶木,樗)都由公家供给,显然是奴隶生活。古公迁岐山后,吸收许多归附平民,例如《召诰》(3)说纣暴虐,殷民带着妻儿,想逃出国境,被纣禁阻。足见当时有逃往别国的人民。从古公到文王,尤其是文王,号称行仁政(剥削比较宽些),可能招来很大数量的归附平民。他们领取土地,从事耕种。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两种,公田的收获,完全缴纳给地主,私田的收获,为耕者自有。小农的生产方式,周初就有了,《诗》豳风东山篇(成王初年作品)描写东征兵士回家,宛然一幅荒凉农村画,只有小土地耕种者才会对这个荒村留恋不舍,如果是奴隶,绝不能自由散居在荒村。周朝制度,起源姬昌时代,足见灭殷以前,周已开始踏上封建社会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周已完全废弃奴隶生产,只是说,封建成分超过了奴隶成分。南宋洪迈《容斋四笔》说,瑶人男丁从酋长领得耕地,不纳租税,只服劳役。有罪受酋长裁判。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苗人酋长称为主户,主户计口授田给苗民,称为田子或田丁,领得的田,不许典卖。此外俘虏或买得人口,男女相配,给田耕种,称为家奴。农奴与奴隶并存,农奴数量比奴隶多,周初社会,大概也是这样。
周是新兴小国,几十年工夫,居然灭殷,造成一个大朝代,这固由于殷代统治阶级极端腐化,势必崩溃,同时也由于周已经形成新社会,而新社会必然要战胜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