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作为一名志存高远的藩王,宁王朱宸濠很有几分“知行合一”的精神,多年来总是千方百计谋求更大的权势,觊觎更高的地位。造反当然不是唯一的办法,宁王甚至想过“和平演变”的招数:武宗皇帝没有子嗣,何不将自己的儿子过继了去?

武宗毕竟年轻,过继的事情便搁置下来,而宁王的其他计划仍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一是收买朝廷权贵来哄得武宗准许,恢复英宗天顺年间被削去的王府护卫;二是拉拢南昌一带的地方官和镇守太监,使南昌真正成为自己的地盘,以期将来有根据地和大本营;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招募鄱阳湖惯匪,平时让他们充当刺客,一旦局势有变,这就是一支召之即来的野战部队。

之所以宁王后来发起的叛乱未能成为第二个靖难之役,实在与这份过于昭彰的野心有关。当初燕王朱棣起兵,可以说是对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政策的一种“自卫”行为,并非平日里就有多少图谋,所以很容易赢得同情,而宁王处心积虑太多年,反相简直就写在脸上,以致有责任担当的大臣会连番上疏检举,在野而不愿蹚浑水的文士避之唯恐不及。虽然武宗放在历朝历代的帝王里都算是最不成体统的一个,但人们就算盼望着一场革命,也不希望是宁王扮演汤、武的角色,这就好比三藩之乱的时候,虽然许多人都有反清复明的心,却不会认同吴三桂的义旗。

再者,宁王的智囊团在最关键的问题上竟然走错了棋:藩王起兵,总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讨伐对象至少名义上是皇帝身边的奸臣,而非皇帝本人,如此才能师出有名,宁王却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武宗,大约是他太想扮演汤、武,或者是他的智囊们太想扮演伊、吕的缘故吧。有这样的失着,即便世无王守仁,宁王的反叛也注定成不了气候。

宁王的智囊主要是两个人:已致仕的都御史李士实和举人刘养正。

李士实,名字出于柳宗元《眎民诗》“士实****”,刘养正,名字出于《易经·蒙卦》“蒙以养正”,显然都是书香门第出身,散发着坦坦****的浩然正气,当然,倘若人如其名的话。

刘养正曾经以说客身份往赣州拜会王守仁,这一场会面后来为王守仁招来了天大的麻烦。多年之后,湛若水为王守仁撰写墓志,提及这一段过往,说刘养正约王守仁一同起事,后者答道:“现在不是桀、纣在位,世上也没有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圣人,倘若有叛乱发生,我们做臣子的只有仗义死节而已。”但王守仁还是派了门生冀元亨到南昌,意图劝说宁王改邪归正,以便消弭一场干戈于无形。(《阳明先生墓志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