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顾客去一家电器专卖店购买吸油烟机,在销售员的介绍下,顾客明显对一款吸油烟机产生了兴趣。就在双方谈论产品价格时,顾客突然说道:“你介绍的这款吸油烟机非常有吸引力,我非常看重,但一切还得等我回去问问妻子才行,你知道的,这一类事情总是她们做主。”
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去商场购买玩具车,孩子很快看中了一款价值500元的车子,老人觉得价钱有点儿贵,按照他的理解,这种玩具车也就400元左右的价钱。在讨价还价中,商场的销售员同意以400元的价格出售,可就在老人对价格已经满意时,他却拉着孙子的手说:“这个车子看起来还不错,但我做不了主,一切要问过你爸爸才行,如果他觉得可以买,我就给你买,如果他不允许,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某机器设备制造商的工作人员接待了一位客户,对方表示要购买一套新设备,工作人员很快带着对方参观了设备厂房,然后让对方近距离观察和体验机器的操控能力。客户在体验后对产品比较满意,于是双方开始了初步的商谈,工作人员一直强调产品的优势和价值,而客户则专注于压低价格。等到双方终于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上达成一致时,客户告诉工作人员:“你们的产品很不错,但是否购买还需要领导决定,所以我需要拿着你们给的产品信息和产品报价向董事会汇报。”
有名销售员与客户商谈土地出售的事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这名销售员最终同意了客户提出来的收购报价,并且表示自己的老总也一定会接受这份报价。可两天之后,他给客户打了一通电话,言语中满是歉意:“我对你们提供的报价非常满意,而且我一直坚信公司的老总对这份报价也会非常满意。可是,当我拿着报价给老总看时,他的评价超出了我的预期,他认为这样的报价还是偏低。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份很有诚意的报价,但你也知道我只是一个打工的,一个执行者,我没有权力做出决定,也搞不懂那些上层究竟是怎样考虑事情的。”
以上几个例子中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销售员感觉谈判过程很顺利,销售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顾客都表态自己不具备购买产品的决策权,自己不是最终的决策者。无论顾客是否有意这样做,这都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高权威策略”,“高权威策略”指的就是人们在谈判中会将决策权交到具有更高权威的人身上,这些人可能是家长、配偶或领导,也可能是其他人。
这样的策略对销售工作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如果销售员正在沟通和说服的人就是这一次消费的决策者,那么他们只需要将精力放在对方身上即可,只要集中力量说服对方就可以确保销售工作的成功。可是,当最终决定权落在其他人身上时,销售员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白费功夫,自己辛辛苦苦维持的谈判局面轻而易举就被推翻了,他们需要面对另外一个人,这时他们的谈判筹码逐渐减少,谈判的空间也被压缩。一个销售员在和顾客谈好价格之后,如果需要重新面对另外一个真正的决策者,那么刚刚谈好的价格就无法在接下来的讨价还价中继续坚挺了,顾客背后的那个最终决策者绝对不会轻易接受当前的报价,而是会想办法再次压价。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顾客们随口说的最终决策者是一个不知道姓名、角色、地位的人,顾客可能会随意给出一个相对模糊的决策者,“我的领导”“董事会”“管理层”“我的家人”“我的合伙人”等都是常用的挡箭牌。在面对一个模糊的决策者时,销售员只会处于被动位置,并且丧失进一步谈判的主动权。
所以,在进行销售的时候,销售员需要弄清楚自己服务的顾客究竟是不是最终的决策者,销售员有必要在谈判之前就对对方的谈判权限进行审核与认证,确保自己不会在谈判中陷入被动。如果对方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倾听其他人的指令,那么销售员一定要保持谈判的弹性,避免自己被过度压缩谈判空间,在很多问题上要保持自己坚定的立场,给对方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就可以为自己与真正的决策者过招预留出更大的谈判空间。
此外,无论对方的背后是否真的有一个决策者,对方是否在借助一个虚构的“最终决策者”来制造压力,销售员都务必要让对方尽快说出那个具体的决策者,是对方的经理、妻子,或者其他具体的人物,这样就可以有效做出应对,避免被对方牵制。
总而言之,销售员有必要在第一时间问清楚谁对这一次的交易负责,谁才是最终拍板的人。如果不是参与谈判的人,那么就请对方直接说出决策者是谁,这样就可以为接下来真正的谈判做好准备。
一些精明的销售员也会反客为主,利用策略给顾客制造压力,当双方的谈判进入一个稳定期时,可以告诉对方“我对这一次的合作非常期待,你提出来的条件我也很认同,但我还需要向上级领导汇报后才能给出回复。”这样就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