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巴尔干(1 / 1)

腓力被暗杀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整个希腊,当时的希腊人民急不可待地要将马其顿的驻军赶出去,刚成立的哥林多同盟,似乎马上就要土崩瓦解。首先撕毁协议的便是雅典。亚历山大立即派遣精锐部队南下,镇压了反抗最为激烈的底比斯。亚历山大的行动使雅典措手不及,只得承认他哥林多同盟盟主的地位。

希腊以为腓力死后东征的安排将会搁浅,谁也没有想到,亚历山大还是按照预定的计划作着出征的准备。正逢此时,马其顿北部山地的特里巴利人想要借机独立。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率领1.5万大军,浩浩****地挥师北上。

这次远征越过了海拔2500米高的巴尔干山脉,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峻的大山。深入敌境后,特里巴利人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将大石块投向亚历山大的军队。亚历山大命令部下分左右散开,用盾牌抵住敌人的攻击,然后匍匐前进,尽量保持兵力通过隘道。他们冲过了第一道防线之后发现,想要直逼敌军的大本营,还要经历一场丛林游击战,这种战争对暴露在明处的远征军队很不利。亚历山大面对进退不得的僵局没有坐以待毙,一心研究突破这种局面的办法,最终他决定先攻击多瑙河对岸的游牧民族——克塔伊族,因为失去了克塔伊族的援助和补给,特里巴利人便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亚历山大令士兵将皮革缝成袋子,在里面塞满干草,做成浮筏,同时又将巨大的树干挖空做成独木舟。这种用浮筏渡河的作战经验,本是东方人的传统,亚历山大则加以引用。

亚历山大渡过了多瑙河,深入克塔伊的内陆。顽强抵抗的克塔伊族最终还是被亚历山大歼灭了。此时,那些原先桀骜不驯的特里巴利人也都不战而降。这次征讨北方可以说为东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亚历山大的军队在这次远征中学到了许多作战经验,此后多次用在了东征的战场上。

在亚历山大大军凯旋的途中又接到消息,伊利亚人正准备袭击抵抗,以致马其顿帝国的西境又陷入了危险之中。亚历山大率领大军从巴尔干山脉西行,沿途经过多个敌人的要塞,遭受到非常猛烈的袭击。在崇山峻岭之中,熟悉地势的敌人在战斗中占了很大的优势。

狄摩西尼绝不放弃这个好机会,他马上组织军队筹划各项工作,并且接受了波斯提供的巨额经费,对底比斯提供武器和金钱支援。当狄摩西尼把亚历山大在山谷中全军覆没的消息宣布给希腊民众时,底比斯等地又燃起了反抗马其顿的斗志,狄摩西尼抓住机会组织军队。亚历山大获知这个变局之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反对分子一举歼灭。最终他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军事才能取得了胜利。接着,他率领装备笨重的马其顿军队迅速地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行军,以惊人的速度穿过了巴尔干半岛的主脉,不到两个星期,亚历山大的军队已经迫近底比斯了。面对险阻的山道,居然可以每天以30公里以上的速度行进,根据常识,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当底比斯的民众看到亚历山大突破险峻的山道出现的时候,都惊愕不已。即使底比斯人众志成城,英勇奋战,可还是无法抵抗亚历山大的进攻,亚历山大最终攻入了底比斯城。

马其顿的兵士对底比斯城的破坏可以说是非常彻底,连一草一木都不能幸免。这一次大屠杀虽然只持续了一天,可是这一天足以令天地风云变色。

亚历山大这种恩威并施、杀一儆百的政策使其他的希腊诸国都闻风丧胆,不敢再支援底比斯。亚历山大将这一次战役中罪魁祸首的命运交给同盟会议去决定,让希腊人自己去判决这些人。这可以说是非常讽刺的做法,亚历山大就是要给希腊人很大的难堪。

在《荷马史诗》中曾经讴歌了底比斯的古都,其中有最负盛名的七个门,从此以后,这些历史古迹永远地消失了!大部分的女人和孩子都沦为奴隶,大约6000名男子在这场战争中战死。底比斯人在这次战役之后几乎灭绝了。

底比斯城的结局让希腊的许多国家恐慌,他们纷纷派遣特使向亚历山大表示效忠。许多国家拼命地为自己辩白,他们纷纷派遣特使向亚历山大祝贺。很明显,他们都想拍亚历山大的马屁。可是亚历山大对这些使者连正眼也没有看一眼,相反,他还要求雅典将十个罪魁祸首交出来。雅典接到这张名单,一时议论纷纷,当然黑名单之中也包括狄摩西尼的名字。

温和派的政治家主张这十个人应该顾全大局牺牲自己,强烈地指责:事到如今这些人不应该再躲藏起来。可是雅典的市民们觉得,这种意见完全是奉承马其顿的做法,一时群情激昂,竟将提出这种意见的人轰下了台。而亚历山大此时也有些懊悔,他觉得对底比斯的屠杀太残忍了,已经冷静下来的亚历山大因此接受了雅典使节的请愿,将他的要求撤回。

内乱扫清之后,进攻波斯的东征计划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在同盟会议中,东征行动预定在第二年(公元前334年)的春天进行。但这个由腓力构想出来的计划和亚历山大将要进行的是否一致呢?东征对于亚历山大,又将意味着什么呢?是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是实现自己构筑的理想帝国的梦想呢?

对腓力来说,进攻波斯是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和缜密的计划后才决定的。为了奠定东征的基础,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力量更加扎实了。当马其顿本身的力量已经稳固之后,腓力认为已有足够的力量作东征的准备了。以马其顿王国为中心,以现实政策为基础,东征的范围当然有一定的限制,而不可能作无止境的征服。不但如此,还要考虑到征服过的土地的安抚工作。腓力最大的野心就是征服整个的小亚细亚,他的野心仅此而已。

可是亚历山大却正好相反。他在东征之前并没有特定的目标,而是以他的“可能性”来作决定。也就是说,他的目标是有弹性的,随着他的行动把理想化为现实。通过这一连串的过程完成自己“世界帝国”的梦想,到了最后,就是对自己的确信。

腓力常常想着:“我应为马其顿王国做些什么呢?”可是亚历山大却想着:“为了我自己,我该做什么?”马其顿王国对他而言只是实现“世界帝国”梦想的一个跳板而已。这就是亚历山大之所以成为英雄的本质,站在这个观点来看,亚历山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从公元前335年的秋天到第二年的春天,亚历山大一直停留在马其顿帝国,忙着作东征的准备,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经费。在增加国家税收方面,腓力曾经作过很多种努力,他得到了一座金矿,开发国内的产业,并从殖民地获得了许多的税收。可是在军备方面,却开支巨大,腓力逐渐入不敷出,财政状况每况愈下。

当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接收腓力的财政同时也接收了一笔巨额的负债。可他为远征又继续债台高筑。亚历山大究竟从哪里借到那么多的钱呢?当然不会是雅典的富商们了,那些雅典的资本家对这项空前的赌注是绝对不会问津的。亚历山大是将王室家产都一一变卖才获得的这笔钱。

军费的问题解决了,但负责留守的大将安提帕特以及亚历山大的副将帕曼纽都对亚历山大这种“背水一战”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最令他们担心的是亚历山大连继承人的事情都没有考虑就率军东征,如果东征过程中出现意外怎么办?只要有一支箭穿过亚历山大心脏,这个王国就会陷入空前的大混乱。老臣们都认为,亚历山大应该先结婚,有了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之后才能够东征,这样马其顿王国的基础才能够稳定下来。这些看惯了为了王位继承问题而造成许多悲惨可怕的政治事变的臣子们,以过来人的角度大力劝谏。

亚历山大听了这些谏言只是一笑置之。在他看来,他所肩负的是英雄的使命,才不是像其他的人那样结婚生子,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他是不断地向命运发起挑战的人,怎么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呢!对亚历山大而言,他并没有认真地考虑到马其顿帝国的持续问题。他的心中只有属于他自己的帝国版图,这幅版图里,甚至没有马其顿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