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礼于老聃(1 / 1)

其实这次的洛阳相访,并不是孔子和老子的第一次见面。据《水经注·渭水注》记载,孔子曾在17岁那年见过老子,也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事情。那应该是二人的第一次交集。

我们知道,儒家主张入世,思想较为积极;而道家主张出世,思想消极厌世。这从两派始祖初次见面的一段谈话里,就可以看出来。

孔子年轻自信,首先向这位前辈阐述了自己的抱负,他说:“现在社会风气一天天败坏,人人只图利己,不肯行正道。要拯救这种颓风,除了恢复古圣先贤的礼教外,恐怕没有其他方法了。前辈觉得呢?”

孔子的这一席话,充满了积极和热情的态度,却不免有些急陈和自负。这和孔子的年龄有很大关系,他当时满怀救世之心,但终究过于年轻,在求知和修养方面,还远远不够,需要一种更为宽大的胸襟和精神内涵方面更为深刻的审察。

老子的思想虽然较为消极,但他对于人民的疾苦确实深为同情,对文明的崩坏也极为关切。

老子慈祥、诚挚地告诉孔子说:“你所说的古圣先贤早已作古,只怕连骨头都已腐朽成灰,现世只不过留下了他们的一些话而已。古人所谓‘良贾深藏若无。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一个善于经商的生意人,他不会把所有的货品都摆出来亮相,而只是陈列一小部分,看起来好像存货不多的样子。同理,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君子,外貌上看来,是会有点愚钝的。因此,我奉劝你,你的理想固然没错,可是万不可带有骄气或操之过急,否则的话,白白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而已,你自己斟酌吧。”

老子这番训诲,对孔子来说,可谓受益匪浅。

这次游历洛阳,孔子和敬叔在各地参观了几日之后,就一起去拜访老子。

孔子已不复初见时的急陈和自负,而是更加稳重而谦和,他向老子请教礼、乐和道德方面的知识。

老子说:“二位远道而来问我礼、乐之事,说来惭愧,礼和道德,我还知道一点。至于乐,自从尧、舜、禹、汤以来,古乐、今乐,实在太过繁杂,乐是宴饮祭祀时的必备,我不是乐官,所以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不敢随便回答二位。不过,我有个好朋友,他叫苌弘,他家世代为朝廷乐官,他本人也极其精通音律。以后有机会,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到时候你们可以直接问他。”

孔子拱手作礼相谢,然后询问老子:“今礼与古礼相比,怎么样?”

老子微微叹气,说道:“今礼自然不及古礼。周公辅佐成王所制定的古礼,在周朝隆盛时,上至君王,下到平民,都谨遵恪守,无敢不从。可是自从迁都洛阳以来,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自称雄,古礼一天天泯没,到如今更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了,真是令人惋惜遗憾啊!”

孔子继续问:“古礼都包括哪些礼制呢?我知道的太过零散,不能融会贯通,还请夫子指点一二。”

老子先阐述了礼制的重要性,他说:“礼制是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从前禹、汤、文、武在位时都能秉礼治国,所以国家昌盛,百姓安乐;而幽王、厉王则正好相反。由此看来,礼制问题实在应该受到君王的重视。”

接着,老子开始详细解释各种礼制,其中有一项郊社引起了孔子的浓厚兴趣。因为当时鲁国遵奉周公遗制,只在春季举行社祭,而没有在冬季举行过郊祭。

郊社指两种祭祀形式,郊祭祭天,一般在冬至于国都南郊举行;社祭祭地,一般在惊蛰于国都北郊举行。目的都是祈祷风调雨顺,农事丰收。

在古人的观念中,南方为阳位,所以在南郊祭天;天圆,所以南郊的祭坛筑成圆形,称为“圆丘”。北方为阴位,所以在北郊祭地;地方,所以北郊的祭坛筑成方形,称为“方丘”。祭天地自古以来就是天子的特权,历来都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如果因事不能亲祭,可以派人代劳,但还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

郊社举行的间隔时间,历代各有不同,有的一岁一祭,有的三年一祭。国家有大丧时,可以暂停其他祭祀活动,却不能停止郊社。每逢郊社,包括皇帝在内,凡参加的王公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都必须先行斋戒。由皇宫通往南北祭坛的大道,也要预先清扫干净,而且沿路要点燃火炬。

孔子又再请教说:“以前我在家乡的时候,曾听郯子说过,居家有礼则长幼分,闺门有礼则三族和,朝廷有礼则官爵尊,田猎有礼则戎事闲,军旅有礼则武功成。如果这五样统统无礼,将会怎么样呢?”

“将会像盲者没有人搀扶,胡乱瞎闯一样,又好比一个人在昏暗中摸索,会进退失据,手足不知所措,那可是极其危险的啊!”

老子知道孔子是一位虚心求知的年轻学者,因此,对于他的发问,每每不厌其烦,详细地予以阐释,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孔子结束这次拜访,向老子辞行时,老子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了一番话,他说:“有钱人为别人送行时,多半是会赠送钱财的。我不是有钱人,只有一些学问和道德上的虚名罢了,就送你几句话作为礼物吧。我知道你一直在钻研古人的东西,其中也的确有借鉴意义,但就像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说的那样:古人已死,连尸骨都已腐朽成灰。希望你不要一味地死守着古人留下的那几句话,而是应该加以活用。毕竟时代不同,情况有异,我想你是懂得这层道理的。

“此外,世间很多有聪明才智的人,他们能洞察先机,揣测别人的想法,却往往招来杀身之祸,不得善终。这是因为他们常常喜欢批评别人的是非、好管闲事。还有一些滔滔雄辩、头脑灵活的人,他们也总是处在烦恼之中,甚至无法保全自身。这是因为他们喜欢谈论别人的长短,揭发他人的隐私。

“所以,在家的时候,要尽量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爱护幼小;出去做官的时候,要尽忠职守,施行仁政,善待百姓。君主能采纳你的诤言,当然最好;如果不能采纳,那就算了。听则仕,不听则退。我所要说的,也就是这些了。”

孔子很感激老子的忠告,他表示会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后来,孔子曾回忆起他与老子的几次交谈,他对弟子们说:“我们都知道鸟善飞,鱼善游,兽善走。善走的兽类可以用网或兽夹来捉它,善游的鱼类可以用钓绳来捕它,善飞的鸟类可以用弓箭来射它,唯有乘风云而升到天上的龙,是奈何不得的。自从我见到老子以后,我觉得他就是龙一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