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前两天,天祥忽然病了,一直发高烧,起不了床,连东西也吃不下。革斋先生急得每天买药煎药,又不准季万帮忙,怕耽误他的功课。
到了殿试的那天,天还没亮,二弟就来推醒文天祥:“大哥,醒醒,我们要准备上殿了。”
发着高烧的文天祥勉强起身赶往考场,考场上人很多,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他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明晰了。
主考官发下题目纸后,文天祥打开御试的题目,大约有六百字左右的一篇“策问”,看完题目,文天祥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
他写着:“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蛊之也;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文天祥还对此作了阐述,特别在第一个问题论述中,从皇帝到各级官吏权贵对人民予取予求,贪得无厌,弄得民不聊生的景况,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斥。
南宋宝佑四年文天祥状元及第榜
关于人才士习,兵力国计,他也有中肯的见解,他认为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的败坏。对兵力和国计问题,他认为是互相关联的。他说宋蒙开战以后,应处处屯兵设防才是。临急调兵,必一得一失。兵力不足,国家必然败弱。要变弱为强,就得招兵蓄锐。今日朝廷兵缺财乏,真的没钱养兵?不是,他指出这是国家没计划,从来没有制订保证军需的政策,而皇室、大臣大兴土木挥霍无度,造成了国库的沉重负担。
最后他建议皇帝严肃纲纪,整饬吏治,排除外戚和宦官干政擅权,听取公论,奖励直言。
到了中午,殿上来了个太监,传旨赐食,每一个应试的人都分到一碗羊肉泡饭,另外有两块“太学馒头”。
吃过午饭以后,大家继续奋斗。差不多到了下午两三点,文天祥已经完成了一篇万言以上的对策论文,他将卷子交上去,便退出考场。
殿试以后,文天祥的身体很快恢复,但是父亲却病倒了。那时已是春末夏初,天气十分炎热,医生诊断说文天祥的父亲是中暑了,便开了一些凉药,兄弟俩尽心尽力伺候在旁,只盼望父亲能有些起色。
文天祥的那篇《御试策》的确是一篇优秀论文,体现了他在哲学和政治方面的思想观点。文章直言论政,从自强不息、改革不息的观点出发,向朝廷提出了不少建议,对朝廷的缺点和错误也提出了善意的规劝。文章有理有据,切中时弊,提出了对策,显示了文天祥的满腔热情、非凡的胆量和出众的才华。
考完之后,考官开始阅卷,试卷上的姓名是密封的,看完后排好名次。几天后,被录取的试卷送到理宗手里。理宗一篇篇读着,读到文天祥的策论时,理宗不禁拍案叫绝道:“写得好!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王应麟于是打开密封条,“文天祥”三个字跃入眼帘。理宗觉得十分吉利,笑道:“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他拿起御笔,在文天祥的卷子上写上四个字:“头名状元。”
五月二十四日是集英殿揭榜的日子,当堂揭榜,宣布今年的状元、榜眼、探花,以及所有考中的进士。
二十四日大清早,文天祥跟着大伙立在殿下,等着皇帝驾到。
理宗到了之后,主考官开始唱名。当主考官就要宣布状元的时候,四下里静寂得没有一点声音,只听主考官念道:“文天祥。”立刻,一列一列的卫士传下去:“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这种连声高呼的仪式,叫做“绕殿雷”,形容当时呼声的响亮。
接着,文天祥来到殿上。皇帝仔细看着这位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的青年,又得知他的年龄仅仅21岁,非常满意。等到榜眼和探花都公布后,皇帝又钦赐三人敕黄和御馔。
吃饭的时候,状元、榜眼和探花,各人另赐御酒五盏,饮酒以后,依例要各自赋呈“谢恩诗”一首。
吃喝完毕,殿上又传旨赐下新进士的朝袍和朝笏。朝笏就是朝见天子时所拿的手板。每一个进士都可以领到黄绢衫一件、淡黄绢带一条,还有绿罗公服一领、牙笏一面。领到的人便把旧衣服脱掉,披上新衣服,结上新带子,然后再到殿上去谢恩。
然后,他们披红戴花,骑上高头大马,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繁华的街道上。路旁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贡院旁边有个“状元局”,为当日同榜进士集合的场所,由本科状元来主持一切,这里所需要的经费,大多由国库开支,除了供应这批新进士各种消费外,还有就是刊印“同年小录”。新晋的状元也要住在这里。
文天祥在状元局待了一会儿,因为心中老是挂念着父亲的病,所以就趁着休息的时候溜回来探望。正好遇见大夫,天祥便问他道:“我父亲的病怎么样了?”
“不要焦急,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文天祥这才放下心来。然而,想不到的是,刚成为状元的文天祥,在京礼贺还没有完毕,父亲就在客栈不幸病故了。
六月一日,文天祥兄弟奉柩返里,扶丧回乡。五十多天以后,才到达庐陵境内。他这一回去,就是三年。按宋朝制度,父母身故都要回乡守丧三年,方能回到官场,不论官职大小,一视同仁。
宝佑六年(1258年),文天祥服丧期已满。有人劝他上书宰相求官,但他毫不在意。这两年来,随着对朝廷内部认识的逐渐增多,文天祥已经不那么热心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