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四世精神错乱了,担任摄政王的威廉亲王已是60岁的老人了。摄政王一向站在反俾斯麦的立场,所以大家都以为他摄政后会疏远俾斯麦。但军人出身的摄政王不徇私情,关心国事,他知道俾斯麦的能力,所以召见了俾斯麦,派俾斯麦为驻俄大使。这项任命实际上是把俾斯麦放逐到了国外,因为在普鲁士,所有的外交官中法兰克福大使的地位最高。

俾斯麦根据过去8年的经验,详细报告法兰克福的会议情况,并强调普、奥难免一战的事实。他坚决地说:“这些问题迟早要用火与剑解决,此外别无他法!”他的语气深深感动了威廉亲王,而他的见解不久后便成为了普鲁士的外交方针。

俾斯麦在俄都住了3年,其中一半时间在旅行或住在柏林,他在外交界的才能也日渐被世人所重视,大家都认为任命他做首相的日子不远了,俾斯麦也使出了各种政治手腕,在摄政王身边建立自己的势力。

俾斯麦借着驻俄3年的机会开始研究俄国,俄帝是普鲁士摄政王的外甥,俄帝的母后是威廉亲王的姐姐,所以俄宫内充满了亲普之情,在加以克里米亚战争时,普鲁士保持中立态度,所以俄国上下对俾斯麦很感谢而大表欢迎。在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的28年间,也一贯主张绝不与俄为敌的政策。拿破仑及威廉二世都是因为与俄为敌而灭亡的,俾斯麦当时就明白与这片茫茫的大自然做斗争,是徒劳无功且极为危险的。

俾斯麦前往俄都时,法国与萨丁尼亚联军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国内的舆论都认为应该援助同文同种的奥地利,但俾斯麦反对,他认为这是普鲁士打倒奥地利的大好时机,而现在普鲁士最需要的就是法国的友好中立。

摄政王及一般有识之士都认为俾斯麦是众多外交使臣中的佼佼者,大家一致认为由俾斯麦出任首相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事实上,首相的人选曾数度更替,却始终没轮到俾斯麦,这一切是王妃从中作梗,同时,俾斯麦的亲法政策也引起了摄政王的不满。

1861年1月,卧病的威廉四世崩逝,摄政王以63岁高龄登上王位。新王处境艰困,因为军人出身的新王一直希望扩充军备,但大多数议员和皇族反对他的政策,唯一支持他的是陆军司令。

这种情况下,新王在即位当天就想退位,陆军司令暗中为新王物色能处理此难局的适当人选。他想到了儿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俾斯麦:“今天能够辅助国王达成扩充军备目的的只有俾斯麦。”所以他为新王提建议,召回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但新王却顾忌宫中的反对势力,只同意俾斯麦担任内相之职。

陆军司令立即拍发电报,催促俾斯麦回柏林。俾斯麦知道是出任内相,感到非常失望。他便写信回谢了陆军司令的好意,俾斯麦赌气没有回柏林,在他慢条斯理回到祖国后已失去了这个机会,新王连任他为内相的念头都打消了。不过当俾斯麦在温泉胜地巴登拜谒新王时,恰恰是新王在逃避一次暗杀危机,行刺的动机是因为国王无意统一德意志。善于把握机会的俾斯麦趁新王意志动摇之时,提出了他前年就已计划好的统一方案,并详细说明。

他的方案是将采纳自由主义者的部分建议,实行议会制度统一德意志。过去德意志诸邦君主极力反对德意志统一的原因是害怕丧失君权,而保守主义者的矛盾是想既保有君权政制又想国家统一,自由主义者则主张削弱数十位小邦君主的君权,建立德意志议会,让普鲁士国王做新德意志的元首。10年前,俾斯麦曾认为这是民众革命而极力反对,但如今他采纳了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建立德意志议会,由各邦推选的代表组成上议院,由人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下议院。这个统一德意志的方案打动了新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