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美国汽车工业的总产量已经超越了当时一直保持世界最高纪录的法国;到1910年时,美国汽车产量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纵观美国生产的汽车,总体上还是以价钱公道的实用车最为畅销。

实用车适合长途旅行和高速奔驰。虽然它没有昂贵的大型车坐起来那样舒适,却比较容易驾驶,而且小巧的车体使它在狭窄的路面也可以照常行驶,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太介意它的缺点,即便是买得起大型车的富人也会购买这种廉价的实用车。

1910年,福特公司将工厂迁到海兰帕克。新厂房是四层楼的方型建筑物,窗户很大,宽23米,长260米,总面积有45000平方米,在晴朗的日子,工厂内阳光普照,素有“水晶宫”之称。后来,福特公司又在这个厂房的基础上,在周围24万平方米的空地上建造了各种建筑物。

和生产N型车时一样,亨利还是决定以T型车的车台为主,不管是有车篷还是无车篷、客车还是货车,都要用这种车台来制造,而且车身统一都涂上黑色。亨利对查理斯说:“制好的汽车,要依照客户的喜好来上颜色。当然,最好还是用黑色。”

工厂对于旧的性能不好的设备总是毫不犹豫地淘汰,新设备不断地增加,而且这些机械中,很多是福特公司的技术部门自己研发设计出来的。

性能好的新机械,主要有车轮涂饰机和多角钻机孔。车轮涂饰机的用法很简单,把车轮排成六列,刷上油漆后再转动车轮,然后分开干燥即可。当时其他汽车工厂还在靠员工一个一个地涂油漆。

多角钻孔机也是福特公司引以自豪的新机器,如果要在四个不同的角度,给汽缸上钻45个洞,用这个机器只需90秒钟就可以完成。而且这种做法还可避免人工钻孔所造成的误差;钻底部时,也不需要把汽缸翻过来。

除此之外,福特公司还有钢板压轧机、传动装置试验机、散热器组合机等设备,它们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机械。

工厂迁移时,福特公司的生产仍旧照常进行。新工厂落成时,亨利也没有大肆铺张,那些请来宾或乐队演奏等庆祝活动一概都没有,在亨利看来,这些都只是形式,没有什么意义。

海兰帕克的工厂落成后,福特公司每天可生产近百辆的T型车,一年的产量高达19000辆;到第二年,年产量已增至35500辆;第三年为78000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T型车的年产量就一直这样直线上升。

亨利接下来又开始思索怎样才能达到连贯作业的理想,以提高生产量。最初,亨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获得灵感,设计出了只用动力来推动的输送带。后来有一天,亨利到芝加哥的一家肉食工厂参观,当他看到吊着一大块肉的滑车在天花板上滑动的那一刹那间,亨利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动力使输送带不停运转以运送零件。

回到公司后,亨利立刻吩咐查理斯装置搬运散热器的零件和制品的输送带。当输送带载着零件滑到员工面前时,员工就立刻把它们组合成散热器;散热器从一个输送带被移到直角交叉的另一个输送带,再运往下一个环节。

有一天早上,一向很少到工厂来的詹姆斯突然到工厂查看,亨利的发明让他感到非常惊讶,但是他认为这种设备没有多大用处,反而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便向旁边的工人问道:“这输送带是谁做的?”

工人们回答:“查理斯。”

詹姆斯非常生气,亨利知道后就赶紧对查理斯说:“詹姆斯对散热器的输送带好像不满意,他会对你发脾气的。你要小心哦!不过他气头上的话你可千万别当真。”

查理斯也不是肯轻易向上司低头的人,他用数字向詹姆斯说明输送带的必要。

詹姆斯的脑子终于转过来了:“哦,原来如此,我知道了。”于是马上请人在工厂各处都安装输送带。

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以前制造磁铁发电机时,员工把材料堆在身边进行组装,每天工作八小时的话,一天可组装35~40个。使用了输送带之后,原先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被分成了29个环节,输送带的旁边也就需要29个人。这样一来,输送带移动的速度就是个关键问题了。起初是每分钟移动一米半,这种速度太快了,工人们应接不暇,便调整为每分钟45厘米,但这又太慢了,最后才摸索出一个适当的速度,就是每分钟110厘米。

输送带的高度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开始的高度为27厘米,结果由于过低而容易让员工感到疲倦,便再妥善地予以调整,直至调整到适当高度,输送带才算大功告成。

有了输送带装置,工作效率也随着提高,磁铁发电机的产量增加了三倍。搬运工作不必再使用人力,组装所需要的零件会自动到员工的面前;也不需要再为了寻找工具和材料而忙乱不堪。经过多次的实验,输送带还成功运用到了马达、传动装置以及车台的组合工程上。

汽车各部分的连贯作业基本已经完成了,但各部分的产量增加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大量生产汽车。想要达到大量生产汽车的目标,还必须进一步把从制造零件到完成整部车的生产的所有环节都连贯起来。只有当这种连贯作业以固定的速度持续地连成一体时,亨利大量生产的理想才能实现。

这种方式要求稳定的速度,即使是弹簧那样小的零件,也要按照计划的时间准确地送达,如果一个员工在车台装置弹簧时,由于某种原因弹簧来得慢了,这时整个过程就会受到影响。只有所有环节都这样配合得恰到好处,生产才会迅速。

1912年,埃兹尔学校的老师克拉斯也到福特公司服务。他是一位31岁的优秀技师,遇事能深思熟虑,又肯付诸行动,到公司不久便成为查理斯的得力助手,很快地使连贯作业的大量生产方式成为现实。

克拉斯和员工们都戴上手表,共同在实验中调整输送带,确保每个作业工程都能紧密地结成一体。这项实验的准备工作花了一年的时间,当新的方式产生后,整个工厂的工作阵容就变得更强大有力,组合作业进行得非常迅速。每一个零件都在动,不是被吊起来送到组合现场,就是在输送带上移动。压机、熔矿炉、焊接机、钻孔机、车床等机器同时分秒不停地转动着。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 ,没有一块材料和一分劳力是被浪费的。

生产就像流动不息的河流一样。材料和原料在恰当的时间涌出,然后汇合成一股零件的河流,这条河流又在恰当的时间汇聚成大零件的大河;当各大河在河口处汇集时,一辆完整的汽车就诞生了。这条机械的大河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进度由完成十分之一辆到五分之一辆,再进为二分之一辆,最后就组装成一部汽车。

由于工厂各单位紧密地结合,输送带运转不息,所以能在没有分毫浪费的情形下完成一辆汽车。宾士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来工厂参观时,惊叹地说:“这个工厂不论在设备或作业方法上,都可说是世界第一流的。”实际上,福特公司这种连贯作业的生产方式,在工业生产史上,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因此,有人就把1913年称为“福特纪元元年”。

然而这种大量生产的方式,并不一定就代表生产的某种产品数量比过去更多,价格更便宜。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还要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采用新技术和新的机械设备。这样一来,随着设备的逐渐发达,人的劳动量也会随之减少。

总而言之,越是主张大量生产,就越需要积极更新或改良生产机械。但是人不能成为机械的奴隶,人要能够灵活利用机械,使它成为人类的忠仆。

有些人觉得生产机械化以后,对员工的需求就会减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艰苦的劳务工作减少了,效率差和复杂的情况也相应减少了,但使用机械、改良机械的人才需求却会增加。把一种作业分成许多小环节,那么每位员工就成为所负责的那个环节的专家。相比那些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亨利更喜欢录用一些毫无经验的外行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熟手。

对于福特公司的干部,亨利从来不管他们的学历如何。公司的干部大都是由员工或普通职员中选拔出来的。一次,工厂买进一台昂贵的机器,整个公司里没人懂得操作方法,查理斯感到非常懊恼。当时亨利正好在场,查理斯用失望的表情对亨利说:“董事长,这件事真糟糕。”

亨利却轻松地说:“这没什么,根本不成问题。”

“没什么?难道还要从其他公司请熟手吗?”查理斯问道。

“不是有很多人到公司来应聘吗?只要挑选到合适的,再加以适当训练,就可培养成熟手了。”

亨利·福特一直都坚信不疑,只要给予适当的培训,再加上员工个人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人。

扩大生产之后,T型车就成为有史以来最普及的车种了。在1911年至1913年的时间里,年产量从第一年的7万辆,增加到第二年的18万辆;第三年即高达26万辆,平均每小时可生产146辆(约每24秒生产一辆)。福特公司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

与此同时,通用公司在克莱斯勒这位新执行副总裁的领导下,业务也蒸蒸日上,紧跟在福特公司的后面。后来,杜兰特与克莱斯勒分道扬镳,杜兰特于1910年创立了雪佛兰公司,该公司同样以优越的技术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