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月8日,俄国和日本的战争开始了。托尔斯泰年轻时亲历战争,以及他对战争的思考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
他在1853年6月看到军官们酗酒的情形,于是在日记中写道:“战争真是无法形容的大坏事,喝酒是为了想抹掉因战争而造成的良心不安,我开始对战争产生了厌恶的心理。”
克里米亚战争中,曾有一次在经过一场激烈的战役后,交战双方达成休战协议,白旗高举,俄国军人和法国军人都走到战场上,开始收殓战友们的尸骸。这时,托尔斯泰看见他们互相微笑着走近,互相替对方点烟,以手势相互交谈,甚至互相拍拍对方的手臂或肩膀,亲昵地谈笑。托尔斯泰不禁自问:“既然两国的军人可以和平相处,那为什么要战争呢?这些军人都是信奉爱与奉献戒律的基督徒,他们对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又是什么感觉呢?当他们站在给予他们生命和灵魂、让他们行善的造物主面前,他们难道不会有所悔恨吗?”
到了日俄战争时,托尔斯泰心中的反战情绪高涨,决心不偏袒任何一方。他认为战争是最大的罪恶,它破坏了基督教义中最重要的“勿残杀”的戒律。战争一开始,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到各城市去动员年轻人加入战争,为了祖国奉献自己的生命。政府控制的各家报纸一方面辩护战争,极力宣扬俄国在战争中的正义性;一方面发表了很多激励性的文章,激发俄国人民对日本人的仇视心。这些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血气方刚的青年们被煽动起来,连很有理性的学者哲人们都喊着:“消灭日本鬼!”教会的牧师也忘了“勿残杀”的戒律,祈祷战争的胜利。
托尔斯泰对牧师的行为很是惊讶,基督教教义禁止杀生,佛教也是如此。然而信仰这些规条的宗教国家,却让国民燃烧起憎恨的怒火,互相冲突,互相残杀。托尔斯泰不明白国家和政府的用意何在?!
他在英国伦敦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悔改》,其中阐述了他的反战思想。
请各位反省吧,将你们现在做的工作停下来,自己问问自己:我是什么人?从哪里来?我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
如果再不自我反省,人类的生活将会陷入不幸的深渊中。如果这次战争结束后,人们仍不觉醒,那么不久的将来,战争还会爆发。
我反对战争,当我看到各报纸对战争的报道时,总是感到心神不宁,所以我不想看报,其实是根本不忍看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一种矛盾心理,那就是他一方面反对战争,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祖国打败仗。托尔斯泰将这种矛盾心理归结为自己的爱国心,他在1904年12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当我听到俄国军队在旅顺投降的时候,我哭了。因为我认为这是件很惭愧的事,在我当兵的那个年代,绝对不会打这种烂仗。这是爱国心使然,从小我就被培养得具有爱国心,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抛弃它,这完全是个人的利己主义、家族的利己主义,以及贵族的利己主义没有被解除的缘故。所有的利己主义都在我的心中活着,所以才有这种矛盾的思想。但是我内心深处还有神的法则,将那些利己主义逐渐排斥减弱。”
托尔斯泰认为自己在请求全世界人们反省的同时,也应该先自省,他渴望抛弃利己主义,爱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并具有神一般的爱心。
有一天,两位少女来拜访托尔斯泰,她们想自愿充当特别护士到前线去服务,所以来询问托尔斯泰的意见。
托尔斯泰回答说:“战争是杀人的行为,你们还是不要去参加了。”
她们说:“可是战争中一定会有伤员,我们去救护他们,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托尔斯泰反驳道:“你们说实话,是不是想去建一些功劳?如果你们真是这样想的,那真是大可不必。你们要是发自内心想要拯救可怜人的话,不妨到那些偏远的农村去,那里有许多贫穷而又不幸的困苦民众,还有许多因为生病或食物不足而奄奄一息的人。你们不妨救救他们吧!”
当时的日本国内也有同样反对战争的人。《悔改》不久后被转载到日本的一份报纸上。托尔斯泰收到一位日本学者的来信,他的名字叫做安部矶雄。当托尔斯泰知道国外也有知己时,心里兴奋不已。
他立刻回信给安部矶雄:
收到你的信后,我更加确信在日本也有许多有理性、有道德、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像我一样也坚决反对狂热的战争,并认为那是罪恶。
我对任何国家的战争都反对,所以非常庆幸有人与我有这样的共鸣……
托尔斯泰的反战思想在日俄战争中可以说是日渐完善并坚定,他在作品中提到,他认为战争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必要的,甚至自古以来它就被认为是完全不必要的;但是它却仍然时常爆发,以致破坏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侵犯了全人类的权益,阻碍了人类的进步,所以任何国家都有人反对战争。
在《生活之路》一书中他也曾说道:“被刻在石头上的摩西十诫之一——‘汝勿残杀’,所指的对象不只是人,也包括所有具有生命的物质。这句话在被刻在石头上之前,应该早已被刻在人类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