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自党的六大之后,已有近七年的时间没有参加中央举行的会议了。加之他自出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以来,一直是扮演向属下发号施令的角色,因此,他在出席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三天之中,似乎就没找准自己的位置。他忽而理智地意识到自己是向中央汇报的部属,忽而又因话不投机想习惯地摆一下架子……简言之,不仅张国焘自己觉得演得太累,而且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感到他有点可笑。然而令张国焘,同时也令其他与会者难以容忍的是,他就像是一个蹩脚的演员,在严肃的政治局会议上坚持唱独角戏,和多数与会者发生冲突。对于像博古这样直来直去的批评话语:“你那个进攻西康的计划是行不通的,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少粮少,红军不但无法在那里立定脚跟,而且没有退路,国民党军队来了,很容易把我们封锁住,这就成了瓮中捉鳖了。”他就像贺子珍回忆的那样:“他气死了,在会上暴跳如雷,大喊大叫。”但是,他对毛泽东操着惋惜的口吻说的这句话:“可惜了,那时你们已经到了汉中,为何不继续北进?”他的内心中却感到惶恐不安,因为他清楚毛泽东是在转弯抹角地批评他放弃川陕根据地。
说到张国焘放弃鄂豫皖苏区和川陕根据地,可以看出他目无中央、独断专行的军阀作风。
党有党纪,国有国法。换句话说,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方说,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大计、组织变动,必须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与认可。虽说遵义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络的情况下,由中国共产党决定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并改组了党的领导机构。但是会后,党中央也必须根据共产国际的章程补办手续,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追认。这就是在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先后派出潘汉年、陈云离开红军,潜入上海,转道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有关情况的原因。同时,也说明新当选的中央领导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同志,是有高度的组织原则性的。出于同样的规矩,鄂豫皖中央分局是中共中央的一个派出机构,作为分局书记的张国焘这样老的同志,自然清楚有关鄂豫皖苏区、川陕根据地的方针大计及组织变动,必须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与认可。即使是和党中央暂时失去了联络,只要做出重大的战略和组织变动,就必须派出专人向中央报告,并得到中央的追认。但是,张国焘却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事前与事后均不向中央报告,先后擅自决定撤出鄂豫皖苏区与川陕根据地。对于张国焘擅自决定撤出鄂豫皖苏区,事后成仿吾同志历经千难万险,潜往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找到党中央,报告了张国焘目无中央以及丢失鄂豫皖苏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关于擅自撤出川陕根据地,事后徐向前做了如下记述:
为实现川陕甘计划,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三月初,我们复挥军南进,连克仪陇、苍溪。共歼田颂尧、罗泽州部五个团,俘敌三千余人,缴枪五千余支。我军忽北忽南,敌人摸不清我们的真正企图。……
经过这段进击,我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起梓潼,北抵青川,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如按原计划向甘南进击,深感兵力不足。下一步怎么办?我就发电报给后面的张国焘、陈昌浩,催他们表态。
谁知,我们在前面打,后面可就搬了家,放弃川陕根据地。那时张国焘在剑阁。陈昌浩在旺苍坝地区,搞一锅端、大搬家。我的电报左催右催,提议把南边的部队向北集中,迂回碧口,抄胡宗南的后路,进取甘南。但张国焘死活不吭气,叫人干着急。部队只好就地发动群众,补充兵员、给养,待命行动。后来他说,那时他正注视中舟红军的动向,对西出北出,下不了决心。这样一拖拖了个把月,把我们打胡宗南的计划流产了。……由于张国焘慢慢腾腾,瞅来瞅去,忙着在后面搞大搬家,才使进击甘南的战机丧失,未达到战役的预期目的。
虽然出席两河口会议的同志,对于张国焘放弃鄂豫皖苏区,尤其是川陕根据地,没有像徐向前知道的这样清楚,但是他们从川陕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以及张国焘目无中央等方面对他提出了耐心诚恳的批评:“从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一直到陕南到川北落脚,没有向中央请示报告,擅自撤出鄂豫皖根据地……这么大的行动,没有向中央报告,是不允许的。”“在川北根据地取得粉碎敌人六路围攻胜利以后,又撤出了川陕苏区,同样没向中央报告,也是擅自撤退的。”当然,也是不允许的。
然而,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独断专行习惯已成自然,容不得任何人的批评,党的组织纪律对他似乎也不具有约束力。因此,他当即举出许多与会者所不知晓的例子,在抨击对方的同时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可是,像博古、凯丰等同志在中央工作有年,且以中央的名义发号施令,从不考虑历史形成的山头——常年相对独立作战所必需的权威等现实,绝对容不得有半点闹独立性的事情存在,所以,张国焘与博古等同志就形成了一组难以解决的矛盾。结果,在如此严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顶起牛来了,气得张国焘“在会议上暴跳如雷,大吵大闹”。
对此,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同志是不赞成的。原因也是简单的,两河口会议是解决两大红军会师之后的战略动向,是借会师出现的大好形势继续壮大革命的声威。就像是遵义会议不能解决政治路线的道理一样,两河口会议不是也不应该是清算张国焘军阀主义的会议。为着中国革命的大计,自应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因此,当对立的双方摆开架子辩论对与错的时候,毛泽东十分巧妙地引开了话题,让两河口会议沿着团结的路线继续开下去。
诚如张国焘所云:就这样,“我们的会议一面讨论,一面交换情报,侧重研讨毛(泽东)所提出的北进主张”。
就在两河口举行会议期间,中央获悉: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渡过嘉陵江之后,于是年五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临时政府”,张国焘自任主席。在张国焘亲自签署的第一号通告中,开宗明义写道:“西北革命的总指挥部中华苏维埃西北临时政府,遵奉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命令,于苏共五年(即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纪年)五月三十日在红四方面军伟大胜利,西北一万万五千万汉、番、蒙、藏、苗、夷劳苦群众热烈斗争和拥护之下正式宣告成立。”毛泽东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主席,他从未下过命令批准成立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显然,这是张国焘盗用中央的名义成立的。毛泽东作为一代大政治家,自然想到了张国焘如此而为的个人目的。可是他认为时下的主要矛盾是团结,像这类的事情只有留待他日去解决。所以,他看过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的章程之后,没有借此说过一句不利于两大红军团结的话。
诚如前文所述,博古等同志对张国焘目无中央是很有意见的。他们听说就在两大红军会师前两个星期,张国焘竟盗用中央的名义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且自任主席,真如同火上加油。加之,他们留学苏联多年,列宁的书读得很多,在审读了张国焘的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的章程之后,凯丰执笔写了一篇《列宁论联邦》,刊在中央出版的油印的《布尔什维克》上。张国焘看了秘书长黄超送来的这份内部刊物,写了如下这段话:
这篇文章的大意说,列宁曾反对“欧洲联邦”,因此西北联邦政府是违反列宁主义的;再则这个所谓西北联邦政府,也违反了中共中央的苏维埃路线,在此严重关头,居然提出西北联邦政府的名义,无异否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我看了这篇文章,非常生气,我知道中共中央一到懋功就赶着出版布尔什维克报,发表反对我的见解的文章,这绝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推测一定是中共中央曾经开会慎重商讨,决定“反对张国焘的机会主义”,才会由凯丰署名发表这篇文章。……
这几年来,张国焘何曾受过这样的指责?加之这时他觉得中央红军遭受严重损失,而自己统领的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故挺直腰杆责问党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竟如此说道:
“这篇文章是不是根据中央的决定写的?如果是,为什么不等我到了抚边,让我有机会参加讨论之后,再行发表?又为什么我已到了此地二十小时,还不拿一份给我看?难道在中央机关报上可以随便公开批评一个政治局委员的政治主张?通常是在一位政治局委员不服从多数决定,坚持自己的错误的见解,才会有这样的事。我已公开提到西北联邦政府这个问题,而其他政治局委员并没有发表批评的意见,现在却在机关报上公开登载出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据笔者推测,中央,起码毛泽东与周恩来、张闻天等不赞成在此时讨论西北联邦政府问题,更不会同意因此而影响两大红军会师后的团结。因此,张闻天的回答在张国焘看来是“相当暧昧的”。并攻击张闻天同志,“他为教条主义所束缚,仅说凯丰所引证列宁的话是对的,但也觉得这件事处理得有些不当,他吞吞吐吐的表示,现在一、四方面军急需一致行动,不宜讨论这些引起争执的问题”。
接着,张国焘又和博古在一些非本质的问题上发生了摩擦。那时,一方面军由于近八个月的长途转战,不仅减员很大,而且弹药的补充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方面红四方面军就好了许多。为此,博古的警卫员提着一块牛肉来到张国焘的住处,想与张的通讯班换些子弹。“他们彼此因言语不通,引起了争执。”张的通讯人员说博古的警卫员违犯军纪,博古的警卫员认为同是负责警卫中央领导,且以牛肉相换是公平的。结果,双方吵了起来。像这等区区小事,何劳张国焘出面解决?更无需把这样的事情写进他的回忆录中。由此引起他与博古的情感成见,并借此攻击对方则更是可笑。请看张国焘写的这段文字:
饭后,秦邦宪找我谈军中政治工作的问题……他是中共中央的一个小伙子,喜欢玩弄小聪明,仍不改当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那种“二十八宿”的神气……我多少保有点中国的传统风格,称呼各个同志往往照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以前的习惯,如对毛泽东只称他的别号“润之”,对朱德称“玉阶”,有时,还在他们的别号之下加上个“兄”字,或者“老兄”。这使秦邦宪有些不顺耳,他撇开正题,质问我:“想不到你还喜欢称兄道弟?”他并且认为这是国民党军阀的习惯,与中共布尔什维克的意识极不相称。……
接着,张国焘与博古在政治建军方面发生了争论。张国焘坦言指责:“一方面军经过长期行军,狼狈情形自不待言,纪律也很松弛”,并攻击说“一方面军几十个战士正在围攻约有十余条的牛群,他们想射杀一条以佐晚餐……引得许多藏人都在那里怒目旁观”。博古则“指斥四方面军的官长对士兵,仍采用打骂手段,这就是军阀统治的象征”等。为此,双方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随着两大主力红军会师时日的推移,相见时的热情渐渐地冷却下来。双方尤其是中上层的干部,也都以比较冷静的目光审视着对方的长处和短处。结果,就必然会发生一些可以想见的矛盾。作为中央、军委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应当采取断然的措施,刹住一切不利于团结的歪风邪气。遗憾的是,张国焘及少数教条主义者的言行却激化了矛盾,使得事态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此乃后话,留待下文详述。
就在张国焘与有关同志发生争吵的时候,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根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精神,制定出《中革军委关于松潘战役的计划》。首先,该战役计划以战略家的眼光,详细地审视了蒋介石部署的所谓“围剿”全局,并对敌情做出准确的判断之后,写下了可行的战役纲领:
我一、四方面军根据目前战略方针,以运动战消灭敌人的手段,北取甘南为根据地,以达赤化川陕甘之目的。首先进行的战役,就是要迅速、机动、坚决的消灭松潘地区的胡敌,并控制松潘以北及东北各道路,以利北向作战和发展。这一战役纲领是:
一、岷江东岸留钳制支队,在我西岸主力未接近松潘前,主要是在平夷堡、大石桥地带,钳制和吸引胡军南向,并隔阻许绍宗部从片口向镇江关前进,以便我西岸主力顺利的进行到松潘及其东北地带突击胡敌之背。这一支队应派队控制沿江的渡桥及渡船,在支队实现任务后,即就在原在地附近渡江转到西岸,跟右路军前进,沿西岸应留掩护部队。草坡方面,应以得力兵力警戒,以掩护东岸支队西移,及主力北进。
二、岷江西岸为我进攻松潘之主力,分三路北进,中心在左路及中路,以便从两河口、黄胜关迂回攻击松潘地区之敌,而坚决消灭之;并先机切断平武、南坪东援之敌的来路,取得北出甘南的道路。如胡敌坚守城堡,不利攻击,则我军应监视该敌,严防截击,并缩短行军长径,以利迅速北出甘南作战。
三、各路向松潘及其西北地区前进,如遭遇敌人,应该独立进攻,坚决消灭之,勿被其抑留,以便配合毗邻部队行动,而免各个击破。
四、夹金山、巴耶山、懋功、崇化地区留一支队,任务在掩护我军北进作战及其后方,并隐蔽我军企图。该支队应适时北撤跟进,免为敌截,同时上述地域应广大发展游击战争,以掩护梦笔山以北之我军后方。
五、后方地区经理番、卓克基、阿坝为中心,目前暂以卓克基为总后方。杂谷脑为临时后方,留养不能行动之伤病员。凡笨重不急用器械、资材应留后方,体弱的及女同志应留在后方工作。留在这一地区的支队应采游击战争方式,掩护后方并扩大自己,并加强少数民族工作,将这一地区造成苏区。以懋功支队北进时,须掩护其侧背。
根据上述战役纲领,对一、四两个方面军做了科学的配备:王树声率四方面军的八个团,暂称为岷江支队,留在岷江东岸起钳制敌人的作用;徐向前亲率四方面军十个团为中路军,经马塘等地向黄胜关前进;林彪、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率一方面军一、三、五、九军团,八十九师,共十六个团为左路军,经卓克基、大藏寺、葛曲河、色既坝向两河口前进;由陈昌浩指挥右路军,合计八个团,经黑水、芦花、毛儿盖向松潘城前进……与此同时,对发起松潘战役的通讯联络、粮食筹集和运转计划、政治保证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简言之,这是一个完满的作战计划。张国焘虽然不赞成北进计划,更不同意发起攻打松潘战役,但他看后对战役计划的本身也未提出异议。
事后追论:如果张国焘不借故拖延执行攻打松潘战役,两大红军早已完成北出四川、建立川陕甘苏维埃政权了。
为了解决两大红军会师之后的统一指挥等问题,中央政治局于六月二十九日召开常委会议。到会的有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张国焘等六人。主要有两项议程:
一、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中革军委委员;
二、听取博古关于华北事变的情况报告。据“北平的几个无线电台的消息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向北平进攻,向北平的永定门打了五炮,但不敢断定日本帝国主义是否像过去侵占东北一样攻占北平,但迟早是企图占领北平的,所以应当加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红军中间”。
对此,毛泽东是极力赞成的。他发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想把蒋介石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下。“党对时局应有表示,发表文件,在部队中宣传,反对日本”,这是“最能动员群众”的。
会议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宣言或通电。
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到此结束了。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军委领导的心中却投下了不祥的阴影。张国焘除了在会上的表演以外,在会下还做了许多小动作,引起了中央尤其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担心。就在举行两河口会议期间,陈赓向毛泽东与周恩来报告:张国焘私下找他谈话。对此,毛泽东一怔,遂又故作轻松地说道:
“讲一讲,国焘同志和你谈了哪些问题?”
“他见到我以后,连一句叙旧的话都没说,就开门见山地问:陈赓,你在一、四方面军都干过,你觉得哪一个部队好?”陈赓绘声绘色地说道。
“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毛泽东问道。
“首先,我分析了一、四两个方面军的情况,比较公平地讲了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接着嘛,”陈赓有意停顿了一下,我又说“一方面军打仗勇敢,群众纪律良好,政治工作好;四方面军打仗勇敢,政治工作、群众纪律较差。”
“我看你这样回答,国焘同志肯定会不高兴的。”周恩来从旁说道。
“岂止是不高兴哇!”陈赓生气地说,“他当时就勃然大怒,骂我在攻击四方面军。”
“你当时的表现呢?”毛泽东问道。
“我说的是事实,我不怕他。”
毛泽东听后大声地笑了,接着,他又一边笑一边摇着头说:
“恩来啊,看起来,你当年手下的这位情报科长是原则性有余,策略性不足啊!”
“主席的评语是中肯的。”周恩来说罢又问道,“陈赓,你还听到一些什么消息吗?”
陈赓自然知道周恩来问话的意思,那就是关心他当年在上海一手派到鄂豫皖苏区的干部这些年来有什么变化。陈赓听后缓缓地合上了双眼,镇定了一下情绪,低沉地说道:
“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之后,他杀害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邝继勋、四方面军总经理部主任余笃山等同志。”
“曾中生同志呢?”周恩来迫不及待地问道。
说到曾中生同志,陈赓那两只爱憎分明的大眼几乎就要喷射出怒火来。因为他们二人不仅是湖南同乡,而且还是黄埔同学。大革命失败之后,党派遣曾中生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党的六大结束之后,又于是年冬天回国,在周恩来主持的军委工作,而这时的陈赓在中央特科任情报科长。一九三零年十月,也就是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曾中生奉派赴鄂豫皖苏区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与徐向前、邝继勋等共同领导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翌年四月,张国焘、陈昌浩在顾顺章的护送下到达鄂豫皖苏区,遂与曾中生发生矛盾,而相继到达鄂豫皖苏区的陈赓又站在了曾中生一边,反对张国焘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在陈赓负伤转往上海治疗以后,张国焘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曾中生逮捕。因此,陈赓无比愤怒地说:
“据我所听到的消息,中生同志现还押在杂谷脑,时时都有生命危险。”
周恩来听后沉吟片时,看着眺望远方的毛泽东,问道:
“主席,你看该怎么办呢?”
“我看嘛,”毛泽东轻轻地叹了口气,“大的原则问题没有解决,中央暂不宜过问这类事情。”
周恩来赞同地点了点头。
“另外,”毛泽东又轻轻地叹了口气,“我想,绝不止是曾中生同志一个人啊!”
“是的,有不少中央派到鄂豫皖的干部被杀害了!”陈赓说罢又格外沉重地说,“我还听说,廖仲恺的公子廖承志同志,也被他关押起来了。”
“恩来啊,”毛泽东的声调突然变得有些怆然,“你我当年在广州,看着蒋介石他们杀害了国民党左派廖仲恺先生,难道你我今天……还要看着他们杀害承志同志吗?”
周恩来无比悲愤地叹了口气。
接着,就在两河口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军委负责同志起草《中革军委关于松潘战役的计划》时,听说张国焘单独请就要回部队的彭德怀、聂荣臻二人吃饭。这又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心中增加了一个问号。在革命队伍中,或者是同乡战友,或者是老上下级关系,莫说是在这种久别重逢的时候,就是在平常日子里,请吃一顿饭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张国焘和彭德怀、聂荣臻一并无私谊,二也没有隶属关系,为什么突然要请这二位同志吃饭呢?如果再联想到张国焘在两河口会议上的表现,以及这两天内搞的一些不利于团结的小动作,他单请一方面军两个主力军团的领导吃饭,不能不引起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警觉。其实,被请的彭德怀与聂荣臻也有着同样的警觉。对此,聂荣臻写下了这段文字:
在两河口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有这么一件事,引起我警惕。张国焘忽然请我和彭德怀同志两人去吃饭。席上,开始他东拉西扯,说我们“很疲劳”,称赞我们“干劲很大”。最后说,他决定拨两个团给我们补充部队,而实际上不过是相当于两个营的兵力,一千人左右。我们从张国焘住处出来,我问彭德怀同志,他为什么请我们两人吃饭?彭老总笑笑说,拨兵给你,你还不要?我说,我也要。往下我再没有说什么,因为我那时脑子里正在打转转。
但是,党中央对张国焘依然采取团结的方针,发展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大好形势,全力打下松潘,力争早一天北出四川,完成川陕甘苏维埃政权的创建。为此,中央决定派出由王稼祥、李富春、林伯渠,还有因事未随陈云同志去白区的李维汉、刘伯承、叶剑英等组成的庞大的慰问团,赴四方面军所在地杂谷脑,慰问广大的四方面军指战员,并帮助传达贯彻两河口会议的决议。同时,为了加强四方面军的干部力量,中央决定李维汉完成慰问任务后留下,出任苏区四川省委书记。毛泽东听后沉吟片时,问道:
“如果人家不欢迎呢?”
“那就要罗迈同志到白区当四川省委书记。”张闻天答说。
“如果人家连白区的省委书记也不让做呢?”毛泽东又问道。
“那他们也太目无中央了吧!”张闻天愤然地说道。
“要有此准备。”周恩来有些沉重地说。
“我看还是从最坏的方面着想为好。”毛泽东轻轻地叹了口气,“关键是要安排好罗迈同志的退路。”
六月三十日,毛泽东为了部署松潘战役,一清早就离开两河口出发了。周恩来心事重重地赶到北进的路口,为毛泽东送行:
“主席先行一步,待我处理完一些事情就跟上来。主席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毛泽东微微地点了点头,语气有些低沉地说道:
“还是国焘同志的问题。他表面上虽然同意两河口会议,但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我看还很难说。”
“我也有同感。他自恃兵多,视我们兵少,简直是到了‘谈兵色变’的程度。另外,中央为了统一指挥,增补他为军委副主席,可他那高傲的表情告诉我:不满意。”
“你的感觉怕是准确的。早在建党初期,他就曾利用当年北大的关系,在党内垒山头,受到同志们的批评。”
“如果他的权欲恶性膨胀,会师后的大好局面……”
“那也只好随他去吧!”毛泽东紧紧握住周恩来的双手,“还是那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我还有中央和军委,都只能做个谋事者。”
周恩来沉重地点了点头。
接着,毛泽东告别周恩来,大踏步地向着北方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