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1)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大陆上基本结束。但是,“国民党反动残余在帝国主义指使之下,仍在采取武装暴乱和潜伏暗害等活动方式,组织特务土匪,勾结地主恶霸,或煽动一部分落后分子,不断地从事反对人民政府及各种反革命活动,以破坏社会治安,危害人民与国家利益。”自从朝鲜战争爆发以来,各类恶性案件直线上升,且发展到暗杀各地乃至于中央党政军负责人。毛泽东看了公安部关于敌人匪特大搞暗杀阴谋的报告,感到异常吃惊,为此,他在这份报告上作了批示。略谓:

兹将中央公安部政治保卫局六月十一日关于匪特暗害阴谋及我保卫工作报告一件发给你们。请你们加以充分注意,指导所属加强保卫工作,彻底粉碎国民党匪特的暗害的阴谋,有效地保卫一切党的领导同志、工作干部及党外民主人士,是为至要。

毛泽东作出上述批示之后,又请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听取有关国民党匪特大搞暗害阴谋活动的情况,并研究、作出针锋相对的措施。首先,毛泽东开门见山地对罗瑞卿说道:“今天,我和总理请你来,是想听听近期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全国范围内的治安情况。”

罗瑞卿取出有关材料进行汇报:自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残留在大陆的政治土匪、国民党特务以及各种反动会道门势力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机会到了,于是便纷纷从阴暗的角落里跑出来,进行各种反动活动。他们炸毁桥梁,破坏工厂矿山,烧毁仓库器材,抢劫粮食财物,残害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甚至组织武装骚扰和暴乱事件。一九五○年下半年始,河北交河县发生反动地主反攻夺地事件九十三起;福建省发生十九起反革命武装暴乱;广西各地干部被杀三千多人”。等等。最后,罗瑞卿说道:“更不能容忍的是,他们还把暗害的矛头对准了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听后震怒不已,他极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说道:“恩来,我们手软是不行的。从目前形势发展来看,你我从苏联回国之后,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个镇压反革命的文件是很不够的!”

“是的,”周恩来严肃地指出,“看起来,我们必须坚决地肃清一切公开的和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才能建立与巩固革命秩序,才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顺利地进行生产建设与社会变革。”

经过缜密的研究,最后决定由周恩来主持召开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会议,明令颁发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文件。接着,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于七月二十三日发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首先,文件重申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七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严厉惩罚一切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国民党反革命战争罪犯和其他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对于一般的反动分子、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在解除其武装、消灭其特殊势力后,仍须依法在必要时期内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但同时给以生活出路,并强迫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假如他们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必须予以严厉的制裁。”接着,明确作出如下对反革命分子处理的决定:

一、对一切手持武器、聚众扰乱的匪众,必须坚决镇压剿灭,并将其主谋者、指挥者及罪恶重大者,依法处以死刑。

二、对以反革命为目的而杀害公职人员和人民、破坏工矿仓库交通及其他公共财物、抢劫国家和人民的物资、偷窃国家机密及煽动落后分子反对人民政府的一切活动、组织或谍报、暗杀机关,应彻底破获并逮捕其组织者及罪恶重大者,依法处以死刑或长期徒刑。

三、对怙恶不悛的匪特分子和惯匪,依法处以长期徒刑或死刑。

四、凡勾结、窝藏上述三项重要反革命分子而情节重大者,依法处以长期徒刑或死刑。

随着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结合着国内、国际尤其是朝鲜战争发展的大势,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俗话说天灾人祸经常是结伴而来,正当朝鲜战争猝然爆发、国内敌人借机闹事的时候,淮河接连两次大决口,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极大的损失。为此,毛泽东与周恩来经过商议,决定派政务委员曾山赶赴受灾地区视察。据曾山的报告说:他看到“津浦铁路两旁一片汪洋,一眼几十里都是如此,沿路数百里的河堤全部失去作用,村庄被淹没崩塌,怀远县县城的城墙也看不到了,许多灾民挤在一块高地上求生,干部情绪低落。这次被淹没的耕地达三千一百万亩,冲塌房屋几十万间,灾民九百九十五万人,其中断炊的已达一百零九万人”。毛泽东看了曾山在政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后,他的脑海中全都是滔滔洪水和流离失所的灾民,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不久,毛泽东又收到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致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的电报,详细地报告了有关淮河决口造成的损失。“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二十县淮南沿岸七个县,均受淹,城市因受淹而迁徙者约二十三万人。被淹田亩三千一百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全无收者二千二百余万亩,房屋被冲倒或淹塌而已报告者八十余万间,死四百九十九人……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

毛泽东看到“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地方,他不忍再看下去了!这时,他的眼前完全化作了水急浪高的滔滔洪水,渐渐地漫过房屋,只有大树的树冠还露在洪水的上面。不知何故,他似乎看见了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坐在树杈上哀号求生。就在这时,一条毒蛇游来,一口咬住中年妇女的腿部。随着一声尖叫,她连同怀中的孩子一起失落在洪水中……毛泽东终于又从幻化的思维中回到了现实来,他那滚动欲出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滴在了这份电报上。接着,毛泽东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下边,重重地画了两道横杠。

毛泽东毕竟是一代大政治家,很快就从同情人民的情感中解脱出来,并进入了理智的思索。他按着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从历史到现实、从历代帝王得天下到失天下的层面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首先,毛泽东认为洪水成灾与蒋介石集团的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蒋介石执政的二十多年中,由于水利长期失修,加上连年战乱的破坏,尤其是像黄河花园口人为决堤,给人民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仅一九四九年不完全的统计,“全国被淹耕地达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亩,减产粮食二百二十亿公斤,重灾区灾民达一千万人。其中,华东地区被淹耕地五千余万亩,占全部耕地的五分之一,减产粮食七十余亿公斤,灾民一千六百万人。”实事求是地说,蒋介石兵败东南数省,与洪水成灾、失去民心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毛泽东从大禹治水兴天下,到蒋介石失修水利等原因而败退台湾,对“水兴国家兴,水害国家败”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毛泽东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并应付国际和国内的突发事变,必须考虑从根本上解决洪水年年造成的灾害,唯有如此,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心一意地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否则,其他一切革新都会因为洪水成灾而付之东流。

为此,毛泽东在曾希圣发来的电报上作了批示:

周(恩来):

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毛泽东

八月五日

周恩来在收到毛泽东上述批示之后,两次主持政务会议,讨论治淮问题。在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报告了有关情况之后,周恩来提出了治理淮河的五项原则:“统筹兼顾,标本兼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分期完成,加紧进行;集中领导,分工负责;以工代赈,重点治淮。”同时,他还明确指出:“总的方向是,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水为主。从水量的处理来说,主要还是泄水。”“这次治水计划,上下游的利益都要照顾到,并且还应有利于灌溉农田,上游蓄水注意配合发电,下游注意配合航运。总之,要统筹兼顾。”接着,又经毛泽东批准,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一场根治淮河的群众运动已经处在酝酿之中!

毛泽东深知根治淮河是一项大工程,而且还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如何才能做到在治淮过程中少走弯路呢?他决定亲自动手,大搞调查研究。与此同时,他还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治淮河服务。在这期间,毛泽东与邵力子先生畅谈治淮大事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天,毛泽东驻步丰泽园的门前,恭候邵力子的到来。有顷,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陪着邵力子驱车来到门前,毛泽东走上前去,亲自扶邵力子走出轿车,热情地打招呼:“欢迎,欢迎,先生和将军都很准时呵!”

“主席是珍惜时间的人嘛。”邵力子答。

“军人第一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第二是以时间的准确为生命。”傅作义也作了适合将军身份的回答。

“好!那就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进屋畅谈治淮吧!”

邵力子或许是读书人出身的缘故,他走进菊香书屋下意识地往桌上一看,只见上面摆着文房四宝以及刚刚写好的条幅,感到有些好奇地问道:“主席正在写字?”

毛泽东边答说“是啊!”边请邵力子与傅作义落座,待到秘书给这两位客人献上茶水之后,毛泽东突然说道:“我久知邵老是前清的举人,早年又与当代草圣于右任老等人在一起靠卖文为生,所以,我做了个字谜,想请你这位清朝的举人给解一下。”

邵力子听后愕然,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以。他禁不住地黯然自问:“毛泽东为何做字谜请我解呢?这又与治淮有什么联系呢?……”他几尽本能地看了看同样感到好奇的傅作义,只见傅微笑着冲着他摇了摇头。从傅作义的表情分析,似乎是蛮有兴趣地看着将要发生的一切。

就在邵力子与傅作义用眼传神的过程中,毛泽东走到写字台前,双手拿起墨迹未干的那张宣纸,很是恭敬地放在邵力子面前的茶几上,带有自我调侃的口吻说:“我这是应了那句老话,孔夫子面前卖弄字画,请看!”

邵力子微然起身,俯首一看,只见宣纸上赫然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治淮。邵力子看罢一怔,他清楚毛泽东出的这幅字谜,是属于续字谜,也就是说在“治淮”二字的后边必须续出同样的两字,合作一词,表达一种完整的意思。就在这刹那之间,邵力子却犯了难,因为毛泽东写的“治淮”二字不仅是意义深远,更重要的还代表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想要续上二字绝非易事,故情不由己地蹙就了眉头。

毛泽东放好这幅治淮字谜之后,旋即回身,走到自己的座位上,习惯地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又有些自我欣赏地缓缓地吐向空中。接着,他才漫不经意地看了邵力子一眼,似有意提醒道:“邵老啊,我这可是个续字谜啊!”

“这,我知道。”邵力子蹙眉沉吟片时,又自言自语地说道,“续字谜,这治淮二字的续字……”

毛泽东或许是认为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抑或是他不想把这位前清的举人考得太狼狈,先是朗朗大笑,后又伸出右手指着自己的书桌,说道:“邵老,这续字就是这两个字嘛!”

邵力子经毛泽东手指书桌一点化,顿悟大笑自语:“方案!”

坐在一旁看热闹的傅作义目睹了这一切,当他听邵力子脱口而出“方案”二字以后,他于这瞬间又把毛泽东的原字谜“治淮”二字与邵力子续的二字“方案”合起来,原来这四个字是“治淮方案”。到这时他才于恍然之中明白了毛泽东出此续字谜的真谛。同时,他看到年长的邵力子虽不及毛泽东的才识,但其悟性或曰聪明而言还是比自己胜出一筹的。好在他此时此景的身份是将军,而不是举人或秀才,所以,他随着朗朗大笑的邵力子也忍俊不禁。

这就是毛泽东与人交往或曰与友人谈工作的一种方式,把双方倾谈治淮这样一件大事,竟然是从如此写意的方面写出开篇,真是令人慨叹不已啊!待到邵力子、傅作义恢复常态之后,毛泽东方言归正传:“邵老续得好!今天我请二位来,就是为了治理淮河的方案,听听你们的意见。”

傅作义或许是在阎锡山、蒋介石手下当差当的时间太长了,他听了毛泽东的话后,认为自己是水利部部长,自应第一个介绍情况。所以,他一板一眼地说罢水利部制订治淮方案的过程后,又郑重地说道:“我们水利部正在总理的领导下,进一步研究、完善治理淮河的方案。”

“我已经看了总理有关治理淮河的报告。”邵力子接着傅作义的话题说道:“我是过来人,所以我赞成总理说的淮河年年闹灾的直接原因,是当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下,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造成的。这是因为黄河的泥沙破坏了淮河原有的蓄泄洪水的能力。”

“邵老一言中的!”毛泽东有意把话题一转,很是诚恳地说道:“当年,邵老做西京王的时候,我长征一到达陕北,就听当地的老百姓美传您是当代的大禹。”

说到邵力子做西京王,那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宣布第二次下野,把邵力子外放陕西,坐镇西安,代蒋控制多事的西北地区。也就是邵在西安执政的五年之中,他曾带领陕西人民治理过黄河,而且很见成效,被当地老百姓传为当代治水的大禹。也正是因为邵力子有这样一段特殊的从政经历,毛泽东才要听取他对治淮的意见。自然,邵力子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当他听毛泽东如此赞誉他治理黄河的功绩的时候,他又谦虚地连连说道:“百姓过誉了!过誉了。”

“我看是有它的道理的。”接着,毛泽东又坦然说道,“我当时听后也感到新奇。事后才听人告诉我,当年邵老重视黄河水利,亲自主持修了泾惠和洛惠两大渠,建了龙门闸和风陵渡工程。我想这就是老百姓至今还流传邵老治水故事的原因吧!”

“主席过奖了!”邵力子非常客气地说,“那时,我任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治理黄河是我的责任。再说,我做的那点区区小事,怎能与今天共产党和主席想根治淮河的工程相提并论呢,何足挂齿矣!”

“邵老那时的作为,现在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啊!”毛泽东在历数了邵力子在治理黄河的成绩之后,又说道,“今天,我请邵老来的目的有二:一是想听听您的意见,再是邵老您能离京去实地考察,那是最好不过的。话再说回来,这也就是我写的那个续字谜的谜底。”

邵力子从政数十载,自孙中山到蒋介石等政坛要人都时相过从,有的还私交素笃。但是,他却未遇见过像毛泽东这样做工作的领袖人物。因此,他心悦诚服地说道:“请主席放心,我立即准备成行。”

“不,不。”毛泽东急忙摆手制止,“现在淮河正在抗洪、救灾,不是邵老这样年纪的人去的时候”。

“那我何时成行呢?”邵力子问道。

“再定。”毛泽东凝思片时,“到时,我一定为邵老写一幅字:一写要把淮河治好,以壮行色!”

“请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主席的期望!”

至此,毛泽东请教邵力子的工作就算做完了。他看了看作陪的傅作义的表情,又十分客气地说道:“傅将军,你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水利部部长,请将军集思广益,再拟定一个全面的兴修水利方案。”

“我尽快落实主席这一重要指示。”

“我哪有那么多的重要指示哟,”毛泽东微微地摇了摇头,“这些天来,由于淮河水祸如此严重,使我想了很多问题,看来,要想改变我国的贫穷面貌,首先就要大兴水利建设。我们这些人,如果能把几千年来的水患化害为利,那可是造福于民、功德无量的大事啊!”

毛泽东送走邵力子、傅作义之后,他的思路遂又集中到朝鲜战争方面来了。从战略上讲,毛泽东对朝鲜战争的态势作了两种估计:一是速决,再是持久。而立足点应当放在持久上。但是,朝鲜人民军自打战争爆发以来,以破竹之势乘胜前进。他们继战争打响的第三天六月二十八日解放汉城之后,又于七月二十日攻占大田,生俘美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威廉.迪安。到八月中旬,即解放了南朝鲜百分之九十的地区,将美伪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一万平方公里的狭小的地域。如此速胜的战争态势不仅令世人刮目相看,就是毛泽东也感到有些惊奇,使他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自问:“美国人会以失败告终吗?如果说结论是相反的,那么美国人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反败为胜呢?……”

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毛泽东赞成苏联提出的关于和平调处朝鲜问题的提案,要求在朝鲜停止军事行动,自朝鲜撤退外国军队。为此,我国政府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致电联合国安理会,表明上述结束朝鲜战争的立场。但是,毛泽东也十分清楚:所谓自朝鲜撤退外国军队,就是要求美国自南朝鲜撤走参战的部队。美国人当然不会答应。为此,毛泽东作为一代大军事战略家又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自问:“既然美国不会撤兵,它下一步棋将如何走呢?对一江相隔的中国又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也就是美伪军被压缩到洛东江以东一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并使战争成胶着状态的时候,八月下旬,美国侵朝空军开始不断侵犯我国东北领空,轰炸扫射我安东(即丹东)、辑安等城镇、乡村。毛泽东一边请周恩来连续致电联合国安理会及联合国秘书长,就美国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美国侵朝空军侵犯我国领空等罪行提出控诉,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制裁美国政府武装侵略中国领土的罪行,一边又再次发出这样的自问:“美伪军为什么滞迟于这狭小的地区呢?这又与下一步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是什么关系呢?……”

无独有偶,朱德总司令也为朝鲜人民军的胜利捏着一把汗。为此,他与毛泽东这位老搭档一道议起了朝鲜战场的态势。首先,毛泽东指着挂在墙上的朝鲜的军事地图,说道:“老总,这些天来我一直关注朝鲜战争的进展。不知为什么,随着朝鲜人民军向南朝鲜推进,我连觉都睡不安稳了!”

“我虽然没有像主席那样睡不着觉,可我也为这种胜利提着个心。”朱德赞同地说道。

“你能说说提着个心的理由吗?”

“当我听说朝鲜爆发了战争之后,我的直感与主席是一样的,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可是战局的发展出乎我所料,北朝鲜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南朝鲜绝大部分的地方,你说这正常吗?”

“有道理。”

“从我们自己的经验说,人民是胜利之本。南朝鲜虽然也是高丽人,但他们毕竟不知道北朝鲜是怎么一回事啊!”

“更何况在李承晚集团的宣传下,很多人尤其是南朝鲜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把共产党当成洪水猛兽。”

“这就说明,北朝鲜就是在一夜之间占领了南朝鲜,也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不可能在短期内巩固这速决的胜利。就这个意义上说,时下北朝鲜人民军置身南朝鲜打仗,是属于无后方作战。这种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

“这正是我担心的啊!”毛泽东伸出右手,在三八线一带画了一道横线,“一旦美国人从朝鲜半岛中央登陆,就会把朝鲜人民军切成两半,首尾不能相顾。如果战局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随着朝鲜战局成胶着状态,不仅是毛泽东与朱德这些军事战略家在关注朝鲜战局的发展,就连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的属下也在天天讨论这件大事。一天,他们得出了结论:美军有可能在朝鲜仁川登陆。同时,还总结出了美军在仁川登陆的六条理由:

一、美军和李承晚军在洛东江以东地区集中了十几个师固守,那么狭小的一块地方挤满了那么多兵力,不进攻,又不撤退,想干什么呢?无非是想以此吸引住朝鲜人民军的主力,使其不能走,也无法机动;

二、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美军在日本原有两个师,最近又成立了新的机动兵团,按道理,它要么去增援洛东江,要么就在日本布置防务,不然朝鲜丢了怎么办?因此,只有一种理由,他们正在日本搞登陆训练;

三、麦克阿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直都在太平洋地区指挥岛屿作战,因此登陆作战是他的擅长。而今他处于败势,为什么不发挥这个优势呢?

四、时下美、英等国正将他们的舰队向朝鲜增调,是为了解决战争所需的军事供应吗?显然不是;

五、朝鲜人民军把敌军压到洛东江后,使敌人形成了密集防守的阵势,他们不仅天上有空军支持,而且地面上又构筑了大量的工事。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人民军是难以啃下这块硬骨头的。这样,敌人如从侧后使用机动兵团袭击,那朝鲜人民军就有被吃掉的危险;

六、朝鲜半岛是个狭长的地带,从南到北,战略补给线就一条,实事求是地说,朝鲜人民军**,把补给线拉得太长了。另外,汉城是南北补给线的中心和枢纽,铁路、公路都要经过这里。在其他港口登陆,一是离洛东江战场不是太远就是太近,二是与交通中心汉城也构不成战略优势。我们研究的结果,只有仁川具备这两条优势。……

毛泽东听了上述分析之后,认为上述“这些判断有道理,很重要”。因此,也更加坚定了美军有可能登陆的决心。另外,他清楚任何战役的实施是与指挥官的天赋、个性有着直接关系的,为此,他问道:“你们能谈谈敌人的统帅麦克阿瑟的性格吗?”

“据外电报道:这个人是个倔强的老头,他下的决心谁也不能改变。另外,他还是一个从不认输的好战分子。”

“好!好!他越倔越好,越好战越好,骄兵必败。”

由此,毛泽东不仅认定了美军在仁川登陆,同时他还为未来战争的走势定了调子:骄傲的麦克阿瑟必败。接着,他又说:“很快结束战争是不可能了。战争肯定是持久的、复杂的、艰苦的。但目前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可能,因为美国还未准备好。”

周恩来是一位十分实际的政治家,为此,他又沉稳地谏言:“主席,既然我们赞成美军在仁川登陆的判断,那我们就应当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首先,说我们自己的事,也就是说立即命令我东北边防军做好准备,随时迎击北犯、入侵的敌人。”

“我算了一下,只要东北边防军在九月底以前开到鸭绿江,并做好一切作战准备,我们就会取得主动。”

“时下是准备时期,一切由你下命令。”

“主席,事关重大,我们应当立即把美军有可能在仁川登陆的消息通知朝鲜的同志。”

对于朝鲜战争的发起和进展,毛泽东自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他听后微微地摇了摇头,说道:“我看,这仅仅是出于道义而为的事了。”

对此,周恩来自然明白毛泽东这句话的内涵。他想了想又说道:“还是那句老话:说不说,是我们的事;听不听,是人家的事。”

“好!就按你说的办。”毛泽东沉吟片时,又郑重地说道,“话再说回来,重点还是关注我们自己的事。从某种意义上,只有关注好了自己的事,对人家的事才会有帮助。”

“对,对!”周恩来十分赞赏毛泽东这句话,因为从战略的高度作出了某种预测,因此,他又请示,“主席对我们自己事的意见呢?”

……

“你立即通知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密切关注敌人在仁川登陆的同时,要做好一切准备!”

随着朝鲜战局的发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忧虑逐步加深。为此,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局会议,向党中央报告有关朝鲜战局有可能逆转的情势。当讲到美军在仁川一旦登陆的后果时,他提醒与会的同志:“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用志愿军,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周恩来完全赞成毛泽东的意见,也是在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进一步分析:“如果美帝将北朝鲜压下去,则对和平不利,其气焰就会高涨起来。要争取胜利,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因素,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变化。我们不能不有此远大设想。”

读者从毛泽东、周恩来上述的发言可知,一旦朝鲜战局发生逆转,中国为了预防唇亡齿寒的军事态势出现,早在这时就议论到了派兵帮助朝鲜的事情。自然这次会议中心是:“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为此,毛泽东于会后给高岗发去《关于边防军务必在九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的电文。略谓:

(一)八月十五日送来你在边防军干部会议的报告收到了,这个报告是正确的。(二)萧劲光同志来告有关边防军的各项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三)边防军完成训练及其他准备工作的时间可延长至九月底,请你加紧督促,务在九月三十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毛泽东责成周恩来副主席主持召开军委会议,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的情况。参加会议的有朱德、林彪、聂荣臻、罗荣桓、萧劲光、萧华、杨立三等二十一人。周恩来在会上指出:“我们对于朝鲜,不仅看为兄弟国家问题,不仅看为与我东北相连接有利害关系的问题,而应看为是重要的国际斗争问题。”根据朝鲜战场的态势发展,速决大体上是不可能了,因此,“不能不设想第二种情况,即战争的长期化。”他要求与会的同志,“根据这种情况检查我们的准备工作。”同时,他还指出:“我们的装备对付国内敌人是够了,但对付美帝国主义是不够的。”他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求:“一切都要准备,不要成为‘临急应战’,而要有充分准备,一出手就胜。”

毛泽东作为一代军事战略大家,他清醒地知道成胶着状态的朝鲜战局,只是美国采取大的军事行动如仁川登陆前的一种假象。这种战争态势的表象是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的。当他想到美国军队一旦在仁川登陆的后果时,很自然地认为单单成立一个兵团的东北边防军是不能应对的。因此,他又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洽商,决定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为此,他给时任军委会副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发去电报:

德怀同志:

为了应付时局,现须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已经集中了四个军),但此事可于九月底再作决定,那时请你来京面商。

毛泽东

八月二十七日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精神,又召集有关会议,他要求东北边防军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项是训练,一项是补充。接着,他于九月三日给毛泽东、刘少奇写信,报告了近日拟定的《关于加强边防军的计划》,他在这一《计划》中准备将东北边防军兵力逐渐增加到十一个军三十六个师,分为第一、二、三线部队,连同特种兵部队、后勤部队共约七十万兵力。该《计划》还对兵员补充、步兵师武器调整、弹药补充、炮兵增强、战车组织、空军、后方勤务等项事宜作出详细的部署。毛泽东当天阅后批示:“同意。”

毛泽东的确不愧为一代战略预测大家。如果他和周恩来不先于美国在仁川登陆之前就作出上述部署,朝鲜战局发生逆转后的态势真是不堪设想的!正因为毛泽东巧夺先机于美国,才为我志愿军从容入朝打下了必胜的物质、兵员等方面的基础。

毛泽东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的真谛。所以他清楚一旦中国军队介入朝鲜战争,其战场上的对手主要是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在毛泽东看来,美国军队主要有两大长处:一是美国的经济实力雄厚,再是武器装备优良。和敌军相较,我军相对而言在这两个方面却是短处。为预谋未来和美国作战,他又向陈云请教:“陈云同志,请实事求是地告诉我,现在国内经济情况到底怎么样?”

陈云如实介绍:全国的经济运转正朝着好的方面转化,通货膨胀也得到了相应的抑制。时下,苏联援建的一批大的项目就要陆续上马,再有两年,国民经济就会得到恢复。但是,作为政治家的陈云不能不发出这样的自问:主席为什么突然问这些事呢?

毛泽东边听边微微地点点头,陈云报告一结束,他蹙着眉头说道:“也就是说,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了?”

“也可以这样说吧!”

“如果美帝国主义强迫我们在朝鲜再打一场大仗,你说我国的经济能支撑得住吗?”

这实在有点太出乎陈云所料了!他听后愕然一怔,没有当即表示态度。实际上这沉默不语就是一种态度:不赞成打。

对此,毛泽东当然清楚,但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你必须明白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毛泽东要到朝鲜去打仗,而是说美国还有跑到台湾去的蒋介石,要把这场战争强加在我们的头上的话,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我明白了主席的意思,那就是一旦我们被迫要打这场大仗,我们在经济战线上,能不能像淮海战役那样再组织第二阶段的战役,支持这场战役。”

“我就是这个意思。”

这的确给陈云出了一道不好解也不想解的难题。但是,他作为毛泽东的战友、分管全国经济的主帅,又不能不来解这道难题。他沉吟良顷,十分沉重地说道:“我的态度,一、最好不打这场仗,因为我国人民太需要一个和平环境,进行休养生息;二、如果敌人强加给我们打这场仗,我们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也能支撑得住!”

“陈云同志,”毛泽东激动地站了起来,“有了你这番话,我毛泽东就放心了!”

正当毛泽东在积极筹划应变战略的时刻,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身份给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写了一封公开信,强烈要求联合国辩论美国入侵我国台湾问题。很快,周恩来外长就收到了赖伊的回信,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议,需要中国派出一个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召开的有关辩论大会。

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件事情,这是我国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之常任理事国门外之后,第一次以合法的身份登上联合国讲坛。所以,他高兴地对周恩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嘛!代表团的团长人选定下来了吗?”

“还没有最后确定。我个人的意见,想选一位武将当团长。”

周恩来答说。

“可以嘛!你想选哪一位武将啊?”

“伍修权同志。”

“很好。”

“同时,我想派一位秀才给伍修权当顾问。”

“人选呢?”

“乔冠华。”

“也很好!乔冠华又名乔木,不仅英文好,而且还是有名的国际政治评论家。”毛泽东说罢转念一想,又说道,“代表团成立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写一篇有分量的发言稿。要做到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与此同时,伴随着朝鲜战局的发展,我国西藏问题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那时,以阿旺松绕为首的分裂分子控制着西藏的实权,为了抗扰解放军入藏扩军备战,在拉萨、昌都建立电台,用汉语、藏语和英语向世界广播,进行分裂祖国的宣传。另外,他们还借用朝鲜战局讨好美国和英国,公然表示支持所谓“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为此,他们还有意将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昌都、那曲、丁青及金沙江西岸一带,决心堵死和谈大门,以兵戎相见。

昌都为西藏东部重镇,是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要想和平解放西藏,必须拔掉昌都这个钉子,消灭昌都及其周围的藏军。为此,中共中央西南局为攻占昌都于八月二十日给毛泽东发来作战计划:“昌都之战,我们决定使用十八军四个主力团及两个营,战斗部队共一万三千人。此外,还有一个工兵团约两千人为战役的预备队。我们考虑,只要八月底能修通到甘孜的公路,十月上半月占领昌都是办得到的。早点占领昌都,有利于早点促进西藏的政治变化,而且前进一段,可使进占拉萨的军事政治准备确实一些……”

在毛泽东的战略棋盘上,尽早解放西藏是上策。时下,他考虑到朝鲜战争可能出现的变化,就更希望早一些解决西藏问题。所以,他读罢西南局上述电文之后,即于八月二十三日致电西南局,明确提出:“力争今年占领昌都明年进军拉萨。”同时,还指示西南局:“你们可以照此计划作积极准备,待本月底下月初判明公路已通至甘孜无阻,即可实行进军,期于十月占领昌都,这对于争取西藏政治变化及明年进军拉萨,是有利的。”“如果我军能于十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北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

中共西南局根据毛泽东上述指示精神,于八月二十六日下达了《昌都战役的基本命令》,要求我军消灭“藏军主力于昌都及其以西恩达、类乌齐地区,解放昌都,打下明年进军拉萨、解放西藏的基础”。由此,我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吹响了进军昌都的号声。

在毛泽东看来,只要我人民解放军进抵昌都,胜券必操我手。因此,他此时此刻的战略重点依然是放在朝鲜战场上。恰在这时,毛泽东与周恩来等所担心的事终于出现了:美帝国主义在经过积极筹备之后,于九月十五日乘朝鲜人民军后方空虚之际,以美军第十军所属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及炮兵、坦克兵、工兵部队等七万余人,在二百六十余艘舰艇、近五百架飞机配合下,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并继续向汉城、水原方向进攻。与此同时,正面洛东江战线,美伪军十师在美军第八集团军指挥下,也于九月十六日发起反攻,从此孤军深入南朝鲜洛东江一线的朝鲜人民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

针对美军在仁川登陆的事件,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首相立即进行战略退却,并向中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倪志亮介绍了朝鲜战况,以及准备转入长期作战的战略思想。为此,倪志亮即时电告中央,向毛泽东、周恩来如实地报告了朝鲜战场的情况。

虽然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对于美军在仁川登陆很早就有所预料的毛泽东、周恩来,听后还是感到异常震惊的!当天,他们二人研究了倪志亮发来的有关电报,审慎地推演了战争态势可能出现的变化,决定由周恩来起草、后经毛泽东修订,于九月二十日给倪志亮发去了《朝鲜战争的战略指导》电文:

九月十八日电悉。请转告金日成:我们认为你的长期作战思想是正确的。朝鲜军民的英勇是令人感佩的。估计敌人在仁川方面尚有增加可能,其目的在于向东延伸占领,切断朝鲜南北交通,并向三八线进逼。而人民军必须力争保住三八线以北,进行持久战方有可能。因此,请考虑在坚持自力更生长期奋斗的总方针下如何保存主力便于各个歼灭敌人的问题。在目前主力暴露于敌人阵前,相持不下,消耗必多,而敌人如果占领汉城则人民军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因此,人民军主力似宜集结机动,寻敌弱点,分割歼灭敌人。在作战上,必须集中兵力,每一次作战以少数兵力及火力分路钳制多数敌人,而以多数兵力(三至五倍)及火力(二倍以上)的绝对优势,围歼被我分割的少数敌人(例如一个团)。作战最忌平分兵力,最忌只能击溃或阻止敌人而不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只要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哪怕每次只歼灭敌人一个团一个营也好,积少成多,就可逐步将敌人削弱下去,而利于长期作战。如果美军火力配备强,一时难于突入分割,则宜考虑先以李承晚伪军为对象,集中主力,每次歼灭其一二个团,每月歼灭其一二个师,半年后即可尽歼伪军,剪去美帝爪牙,使美帝陷于孤立,然后各个歼灭之。在持久战的原则下,必须充分地估计到困难方面。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和使用,必须处处作长期打算,防止下级发生孤注一掷的情绪。敌人要求速决害怕持久,而人民军则速决既不可能,唯有以持久战争取胜。以上所陈,系站在朋友和同志的立场提出,供你们参考。是否有当,尚祈考虑见复。

周恩来起草并经毛泽东修订的上述电文,的确是一篇有关朝鲜战争战略思想的指导大纲,也是毛泽东持久战军事思想在朝鲜战场上的运用。因此,金日成收阅这份电文之后立即回电:同意这些建议。然而,一种战略思想的实施或曰从我强到敌强的转化,并不是战场指挥官所能理解的。同时,再加上美帝在仁川登陆,完全改变了朝鲜战局的态势,猝然变动战略指导思想是很难的。因此,朝鲜人民军遭受巨大损失已是在所难免了!

与此同时,美军自仁川登陆起始,就一再公然侵犯我国领空,并于九月二十二日在我国安东(丹东)市区投下重磅炸弹十二枚,我国东北的安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毛泽东面对猝然逆转的朝鲜战场以及我国东北可能遭受侵略的局面,他一边关注朝鲜战局的变化,一边不露声色地做好自己国家的事,尤其是国内军队的调动及重新部署等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就在美军从仁川登陆后的第二天九月十六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命令相继发出了《关于同意对广东、广西的军事部署》、《关于广西我军注意不要超出国界》、《关于抗议美机对我军侵袭》等电报。迨至九月二十五日,毛泽东正式向全国人民发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的号召。由此可知,毛泽东这时已经在有意识地勾画“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这两篇大文章,只是尚未明确地提出这样的口号而已!

诚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势,国内外的敌人,尤其是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是不会睡觉的。他们一定要借机进行各种破坏活动。据史记载,这时的蒋介石父子真可谓是其乐融融,很久以来没有这样的高兴了!蒋经国看着笑口已开的蒋介石,有意地问道:“父亲,此时此刻的毛泽东会在想些什么呢?”

“就像你我父子去年那样,被猝发的韩战搞得焦头烂额,国无宁日。”

“父亲是怎样看待麦帅(即麦克阿瑟)在仁川搞的这次登陆行动呢?”

“其价值可以与艾森豪威尔当年搞的诺曼底登陆相比。”

“那苏联若是参战呢?”

“那就必然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我们呢,也就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光复大陆。”蒋介石沉吟片时,又摇了摇头说道,“不过,我看老奸巨猾的斯大林是不会这样蠢的。”

“若是毛泽东命令他的部队入朝呢?”

“那我就谢谢他了!”蒋介石得意地笑了笑,“经儿,十月一日就要到了,你现在主管情治部门,是到了给毛泽东出难题的时候了”。

“报告父亲,”蒋经国取出一份材料,“这是毛局长正在实施的轰炸天安门的计划。”

蒋介石阅罢摇了摇头。

“父亲,据毛局长说,这次轰炸天安门行动,完全是由美国人策动的。”

“这我清楚,可我并没有你们那样乐观。”蒋介石虽然嘴里这样说,可他的内心还是在祈祷此次轰炸天安门的行动能成功。接着,他又问道,“还有什么消息吗?”

“父亲,你的老朋友陈嘉庚先生完全倒向毛泽东那边去了。”

“这我清楚。我念当年他为支援中山先生革命,为支持我抗战,在海外华侨中募来了很多钱,所以我一直未动他。”

“可他现在又帮着毛泽东向海外华侨募捐,并且还大骂我们把台湾出卖给了美国。这样下去,对我们是很不利的。”

蒋介石微微地点了点头。蒋氏父子所说的由美国人策动的轰炸天安门行动的内容是什么呢?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前三天九月二十七日,李克农所属部门通过空中电波,破译了台湾发来的消息:说是在十月一日这一天,北京将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然而到底是什么事情?无从知晓。为此,周恩来严令有关部门务必在国庆前夕破案。事有凑巧,公安部长罗瑞卿也在这前后紧急向毛泽东、周恩来报告了一条十分可疑的消息:“我北京市公安局在九月十八日也就是美军在仁川登陆后的第三天,截获了一封寄往日本东京洲产业株式会社的航空信,奇怪的是这封信中还装有十封信。”罗瑞卿说罢取出这装有十封信的大信封,放在桌上,说道:“主席,总理,你们看一看,很有些文章。”

接着,罗瑞卿从其中一封信中取出一张草图,仔细一看方知:这是一张天安门略图,前面画有金水桥。图中绘有两个箭头指向天安门:一个指向天安门中央司令台上的一个小人,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到现在水还是达不到这里。”第二箭头指向天安门楼顶,旁边也写有一行小字:“从日本买来的消防压水机,能超过这个愿望。”当毛泽东与周恩来看罢这张天安门草图之后,罗瑞卿又从信封中取出一封信交给毛泽东,说道:“主席,这封信是这张天安门草图的注解,说国庆节那天,毛主席和中国知名人士都要登上天安门,检阅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游行。”

毛泽东看罢这封信,又对照这张天安门草图看了看,顺手把信交给了周恩来,十分风趣地说道:“你是这方面的专家,你一定能看出这其中的玄妙。”

周恩来自国共第一次分裂之后,就亲自领导、组建了我党有名的特科,而后多年,又一直领导我党隐蔽战线上的对敌斗争,是我党情报战线上的统帅。因此,他是这方面最富经验的专家。他对照信和天安门草图看了许久,又把李克农报告的情报汇总在一起,明确地说道:“综合以上情况分析,这封信所揭示的内容,很有可能与截获的台湾情报有关。因此,这是一起带有政治阴谋性质的案件。罗部长,找到寄信的人了吗?”

“全部掌握了!”罗瑞卿说罢有些为难地说道,“但和这封信有关的都是外国人,我们可以下逮捕令吗?”

“当然可以!”毛泽东说罢又补充道,“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在中国的地盘上,这些外国间谍,利用国庆节搞阴谋暗杀,还不准中国人逮捕他们,这样的事情一去不复返了!”

“主席,再过三天就是国庆节了,同志们考虑到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有的建议取消庆祝活动。”罗瑞卿请示道。

“不行!”毛泽东断然地否决了,“恩来,立即通知彭真同志,今年的国庆节,不仅要搞大规模的游行,而且我和你还要带头上天安门。一句话,一定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节搞得红火、热烈!”

毛泽东是一代大政治家,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政治。在他看来,隆重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不仅可以大长中华民族的志气,而且还是在向仁川登陆的美国“示威”:不要忘了,还有一个新中国屹立在东方。

也就在发现敌人预谋炮轰天安门的第二天九月二十八日,在仁川登陆的美军把朝鲜人民军截在南朝鲜的同时,重新占领了汉城,并向三八线快速推进。一夜之间,朝鲜人民军失利的各种情报像雪片似的飞到周恩来的办公室。作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阅罢顿感态势严重,立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朝鲜军情甚为严重》的信:

主席:

根据连日情报、外讯及倪志亮来电,美李敌军已分路北进,按其所到位置(见图,略),朝鲜西路军似已被敌隔断,东路军亦尚未集结到忠州以北。而美帝国主义已在公开表示将进军三八线以北。从倪志亮二十七日电看来,三八线以北已无防守部队,似此情况甚为严重,敌人有直驱平壤可能。

周恩来

九月二十九日夜

毛泽东读罢周恩来这封信,也感到朝鲜问题严重了!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态势下,朝鲜人民军只有倾全力自保,不可能再有力量阻止美李敌军北进。一旦平壤陷于敌手,美军将会很快打到鸭绿江边。到那时,唇亡已无法挽救,齿寒也就变成了现实。为此,他与周恩来紧急会商有关朝鲜战局的发展。

当他们二人研究了有关敌我双方的态势以及美军下一步的战役计划之后,周恩来说道:“汉城失守之后,三八线绝不是美李敌军的终点。这样一来,被截留在南朝鲜的人民军的处境就很不妙了!”

“据我的判断,我们的日子也很不好过了!”毛泽东的出发点是清楚的,他依然是在考虑中国在未来朝鲜战争中的地位。因此,他有些愤慨地说道,“这是因为,美李敌军是一定要乘胜越过三八线向北方进军的。按照这样的速度,我看用不了一个月,战火就会烧到鸭绿江边了。”

“斯大林会坐视不管吗?”

“不管是肯定的。”毛泽东说罢喟叹摇首,“据我的推测,他还会利用我们自身的利益,要求我们出兵朝鲜。”

“这问题可就真的严重了!”

毛泽东与周恩来由此陷入了凝思之中。有顷,周恩来或许为了转移一下话题,取出一份材料,说道:“主席,这是克农同志送来的报告,说是蒋介石派飞机轰炸了厦门大学,有不少学生宿舍和教学楼遭到了破坏。”

“陈嘉庚先生受没受伤?”毛泽东边看材料边焦急地问。

“没有。”周恩来等毛泽东阅罢材料后又说,“我请他来京参加国庆节,可他执意要去南洋募集重修厦门大学的资金。”

“真是难得他有这样一颗报国之心啊!”

恰在这时,秘书把罗瑞卿引进菊香书屋,周恩来迎面问道:“罗部长,破案了吗?”

“报告主席,总理,全部破案了!”罗瑞卿边说边从公文皮包中取出一大沓材料,往桌上一放,“请看吧,这就是破获此案的全部卷宗!”

毛泽东的思维与一般人是不相同的。他没有审阅有关案宗的材料,却有意地问道:“有他们的相片吗?我想见识见识。”

“有!”接着,罗瑞卿拿出一沓照片,指着其中的三张,介绍道,“这个人叫李安东,是意大利人;这个叫山口隆一,是日本人;这个人叫马迪儒,是罗马教廷派到中国的传教士。”

“他们三人谁是主犯?”毛泽东问道。

“李安东和山口隆一。”罗瑞卿说罢又补充道,“当然,这个马迪儒也是主犯,受李安东的指挥。”

“对他们的审讯结案了吗?”周恩来问道。

“全部结案了。”罗瑞卿又取出一沓材料,“这是全部的审讯记录,请主席和总理审阅。”

“我就不看了。”毛泽东冲着罗瑞卿摆了摆手,“简单地说,他们是怎么交代的?”

对此,罗瑞卿报告:据他们自己的交代,李安东与山口隆一是多国间谍,时下受雇于美国和台湾。他们根据美国人的指示,为积极配合朝鲜战争和台湾反攻大陆,要他们利用我们庆祝第一个国庆节的时候,制订一个炮轰天安门的方案。我们缴获的那张天安门草图和那封信,就是寄给他们主子的具体实施计划。我公安人员突然闯进李安东的住处,在李的房内起出一门八二迫击炮,是蒋军自北平撤退前夕留下来的。细看炮位,正好对准天安门城楼;同时,我们在马迪儒主持的教堂里,也起出了大批的武器,有迫击炮、手枪、步枪,还有大量的炮弹和各种子弹。接着,罗瑞卿又取出一张公文纸,说道:“这是全部起获的武器清单。请总理审阅。”

周恩来接过这份清单,认真地阅罢,又严肃地问道:“他们交代了炮轰天安门的动机了吗?”

“交代了,”罗瑞卿看了毛泽东一眼,“他们都直言不讳地说:仇恨共产党,仇恨毛泽东。想利用主席在十月一日登上天安门的机会,用迫击炮轰击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听后笑了,他再次看了看这三位外国人的照片,很是幽默地说道:“我毛泽东真是无上光荣,为这些上帝的宠儿所仇视!幸喜的是,我们信仰马克思,比他们在罗马供奉的上帝厉害。”

“是啊,”周恩来有些后怕地说道,“如果我们不是托马克思的福,上帝的这些臣民,国庆那天,真的把迫击炮弹打到天安门上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接着,毛泽东与周恩来、罗瑞卿又很自然地从朝鲜战局议起与国庆有关的一些事情。最后,毛泽东说道:“恩来,鉴于美国在朝鲜咄咄逼人的架势,我建议你利用国庆宴会的机会,向中外正式表明我们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