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 / 1)

不一刻众人聚齐,听曹操略讲军情,竟然集体反对出兵!

大家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十几年没谋过面的旧友,又是袁军中的高级参谋,突然在曹操最需要的时候,携带如此重大机密来投诚,怎不令人生疑?一旦是袁绍用计,全军将速败!最明显的疑点是:袁绍能不知道军粮是全军的**?护粮焉能不派精兵?就算许攸真心来降,一切都如其所述,又怎能对付淳于琼等六将的万人大军?

对于能集结出动多少部队,大家心里都有数,绝对超不过敌押运军的数字,这种冒险仗,当然还是不打最好;这时荀攸说话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正是冒险一战的时候!

可惜支持荀攸意见的仅有贾诩一人,这两人其实并不是在冒险支持曹操的意见,而是理解曹操目前的处境:不冒此险,无异于待毙不久的他日,与其束手,何妨行险求得一逞?

曹操断然支持了少数派的意见,所有将领仅留曹洪一人与谋士们坚守大营,其余将领,包括自告奋勇愿意带路的许攸,随曹操本人率军立即出动,全部打上袁军的旗号,力争天亮前赶到乌巢。能出动的机动部队能有多少呢?步骑各半,总数五千兵而已!

《孙子兵法》言:倍则攻之。意思是说,我军倍于敌军,才可以攻打。但现在曹操竟然以五千步骑去偷袭人家的一万强兵,是敌军倍于我军,如此侥幸用兵,胜机何在?

况且乌巢距官渡四十余里,曹军偷动,需从寨后绕出二十余里,骑兵力量单薄,不能孤军疾行,而步兵徒步六十里后,必将疲乏不堪,即便行军快速,到达预定战场也肯定天已大亮,袁军之淳于琼部却正好以逸待劳,以万军战五千,胜负概率不堪细思!

尤其是徒步长途行军的士兵竟然还要负重赶路,负何重?干柴呀!去烧敌军粮车,敌军临时歇兵宿营之地,又哪来的引火柴草?所以每名突击队员必须随身自背干柴一捆,以作火种,可谓未战先苦,劳极再战。

五千兵行军浩**,夜静音更远播,保密几无可能,一旦袁绍警觉,举师围歼,那所有参加夜袭之人员就等于踏上了不归路,这是真正的孤注一掷,是先将自己置于死地,能否后生?生机缥缈!

曹操身为全军主帅,涉险前敌;将领、谋士们并无一人劝阻,不是将军们觉得临死也要扯上曹操垫背,而是此刻的将士们太理解主帅了!振奋全军士气,舍此无他途!若要曹操在家坐等胜率极小的战果,那其实更加累心,对于曹操来说,实不如亲临前敌厮杀舒服痛快。

一般来说,一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上了最前沿,绝对不是什么好事,那只能昭示:局势已恶化到了极点!主帅在以命博胜机!

那现在也应该感受到了曹操的处境,曹军其时恰如将千钧系于一发,绝地能否逢生?谁也说不准!

风息人少语,夜半月无情。

茫茫前路暗,闪闪短刀明。

将军心沉重,战士血欲凝。

魂随征人去,梦里喊杀声!

绕过袁绍大营已五里之遥,曹操耳听将士们磕磕绊绊的行军脚步,心如火燎!这样摸黑前行,天亮也难至中途!天光大亮之后,那沿途的袁军又岂是瞎子!就算不来阻截,只要回报袁绍,自己连同这五千将士也就算送入虎口了!

既然已经冒险,索性让他险上再险!已经孤注一掷了,还有何顾虑?立即传令,全军点燃火把,不要顾虑声响嘈杂,一切我都不管,我只要天亮到乌巢就行。

霎时,数里大队成了一条蜿蜒的火龙,行军速度何止加快了一倍?目标:乌巢!

沿途袁军设防相当严密,关卡暗哨,层层道道,不管谁来询问,都是一个答复:是大将蒋奇所部,连夜奉命助防乌巢。还啰唆什么?不想要脑袋了?执行紧急军务之时,遇阻杀无赦!

俗话说:灯下暗!曹军人人火把高举,照亮的是上方袁军的旗号,而火把下的士兵却是黑压压一片,又有军师许攸随军,至于袁军当天的口令?——许攸这高级参谋当然没有不知道的机密,沿途袁军没有人敢盘查什么令箭、路引。

再说了,骄横的蒋奇士兵能让哥儿们盘验么?只怕是还没靠近,一个大嘴巴就先挨上了!算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走你的阳关道,俺睡俺的回笼觉也!

皇天不负意坚人!天已大亮了,乌巢也到了,到了立即突击袁军辎重营寨的关键时刻!跋涉一宿,没有人觉得困苦,是心情紧张忘了吗?应该说也有此成分,但主要原因却不是紧张,而是突然间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一阵战鼓骤然响起!原以为那防备松懈的淳于琼军竟然好似有备!随着战鼓如雷贯耳,淳于琼率大军杀出了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