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陶谦面临曹操大军的入侵,只有依赖仗义来援的客军刘备。
刘备现在有多少部队?前文交代过:加上公孙瓒的援兵,总数不超过五千,这实在过于寒酸了,陶谦便把自己的一只用于保命的精锐划归了刘备指挥。
这是一支威名远扬的特种部队,是陶谦从自己老家带来的子弟兵:丹扬军。
陶谦是丹扬人,家乡以盛出勇卒闻名(大家还记得当年大将军何进专门去丹扬招兵吗?)这支部队规模不大,总共才四千人,由陶谦的亲信徐州名将曹豹率领,陶谦现在毫不犹豫地把这支保命精锐拨给了刘备指挥,以增强刘备部队的实际战力。
紧接着又从政治地位上给刘备来了一次突击拔高:上表给不起作用了的朝廷,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在东汉末年军阀们割据一方的年代,已形成了这样一种潜规则:以陶谦这样的地位与身份,只要公布一份推荐文告,被推荐人就算是到任了,根本就不用朝廷批准与否,你中央政府批不批那是你的事,反正这个官是当定了。
刘备没推辞,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刘备成了与陶谦身份地位接近的贵宾,刘备一下从幽州来援客军的身份变成了豫州友军,跟幽州的公孙瓒、青州刺史田楷脱离了隶属关系。
对刘备来说,此意义非同寻常,刘备仗还没打,便一步跨入了军阀的行列,大家现在都是刺史,接近“牧”那个级别了。
可是,恶仗还是不可避免地要打,曹州牧不会因为你刘备荣升刺史而变得态度和蔼的,反而会打得更狠一点。
现在,刘备指挥的是一支地道的杂牌军,总数不足万人,原属三家,而自己的嫡系部队反而是最弱小的一股,也就那么千把人,就算是拧成了一股绳也无法拦住曹军的万钧之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三股强弱不同的绳坯拧成一股?
可怕的是,刘备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三股绳坯拧成一股,因为刘备做事有他的准则:政治第一,军事第二。考虑的是仁义当先,军事上的胜负是排在第二位的——真是迂腐得连笔者都替他着急!
请看刘备的仁义作战部署:现在守的是郯城,曹操上次便是未克郯城而归,此次兵锋重到,势必得之而后快;而与骑兵为主力的强敌作战,坚城是唯一的依托,集中全部兵力于城内应该是唯一的选择。
但刘备却是这么想的:赵云所率的幽州部队是借来的,一旦有什么不测,如何向老同学公孙瓒交代?再说那赵云也是他早就欣赏的将领,不能让他跟着我让曹操给一勺烩了,去守下邳吧,那儿不是主战场,相对安全些。
刘备的这种做法感动得赵云热血欲涌,泪几出眶,只恨自己福薄,未能于投效公孙瓒之前早逢刘刺史!
曹豹所率的丹扬兵,是陶谦唯一的精锐看家部队,怎能消耗损失于自己之手?危险的野外战事不能由他们作为主力,于是便令曹豹率该部据城死守,曹豹及丹扬兵人人心里明白,这是刘豫州在照顾自己,况且守的是自家的城池,有什么理由不以热血洒城头,与城共存亡?
刘备自己仅带本部千余人与关张二将,扎营城外,屏障郯城,如同把一只羔羊送到了饿虎嘴边!
曹操对刘备的郯城防守兵力是清楚的,万人而已!小菜一碟。那刘备政治眼光虽远,却又懂得什么兵法?手下的关羽、张飞二将倒是轻视不得,其勇早有所闻,但在数万铁骑面前,一两个勇将又能顶什么事?
曹操大军顺利地开到了郯城。
前锋紧急来报:“情形不对!郯城守军并未如州牧所料,固守高城,而是当道立寨,阻住了去路。”
曹操听报简直不敢相信,于是便亲临前敌看个究竟,立马远望,心中大疑:这刘备莫非暗藏后招?或者前方那小小的营寨只是一座虚营,并无大将驻守?营内分明有人把守,士兵们也是人啊,哪能这样送战士入虎口?向闻刘备仁义,不会这么不体恤士卒吧?
这刘备打大仗没听说过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战绩,但零星小仗倒是打了不少,实战经验肯定是有的,此时的布阵难道有什么花活在等着我!必须弄清了再做举动。对,为将者应先谋而后动,万不能半世英名污在这织席贩夫手里。
于是,曹操当即吩咐曹洪出动两千轻骑,试攻敌营,发现苗头不对立即撤回,不准恋战强攻;夏侯惇率一万重步兵负责接应,另由李典、乐进指挥一万弓弩以备不测,马上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