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徐州,不过,徐州牧陶谦终于盼来了救兵刘备。
田楷接到陶谦的呼救,邀刘备共援徐州,刘备审时度势,决然前往。对此,大部分朋友不以为然,甚至包括收留并成全他的公孙瓒,为援助一个素不相识的陶谦,不惜与强大的青州军正面为敌,值得么?再说了,能达到救援的目的么?击败曹操的概率基本为零,这不是在申请一个殉葬者的名额么?
虽然如此,公孙瓒还是慷慨地借给了刘备几千由流浪饥民组成的部队,并派自己得力勇将赵云(字子龙)统领,开向了徐州。
但公孙瓒心里通亮,这是一笔不良信贷,十有八九会由国家给予注销负担了,但为了同窗之谊,值得。
刘备自己其时仅有步骑各半的一千多士兵,分别由他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铁哥们儿关羽、张飞率领,加上公孙瓒的援兵,总数不超过五千,替陶谦去阻挡曹操的数十万虎狼之师,无异于自杀,刘备就这么傻吗?
凡英雄做事,必然有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刘备究竟怎么想的?这一点,自喻英雄的曹操看得比谁都清楚。
曹操是何等人物?焉能不明白这其中花活?曹操内心深处暗暗叹息刘备玩得不值:想出名来投奔咱呀,这样以命求名绝非智者所为也!
曹操与刘备邂逅陈留,隐隐感到这织席贩夫绝非常人:自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却替朝廷操着如何中兴的闲心,非世间英雄谁能为之?不过英雄惜英雄那都是成了哥们儿以后的事,战场上一般是英雄宰英雄的。
既然你刘备站错了队,那就先拿你开刀吧!
刘备真是为挣这点虚名才来援陶抗曹的吗?应该说这是其中因素之一,出身寒微的刘备实在太需要出名了,那年代招兵也好,做官也罢,都是需要大家看得起的,刘备凭什么?就凭成天挂在嘴边上的皇族身份?天下姓刘的多去了。
张王李赵刘,走遍天下稠。哪个姓刘的不能引经据典地自称是皇帝的本家?更何况,单是已经割郡霸州的确凿皇族刘姓就四五个了:荆州刘表、益州刘焉、幽州刘虞……指望傍皇族身份当明星,成效不会有多大。
有侃史专家说:刘备援徐州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鸠占鹊巢也。这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谅一个不起眼的平原相怎敢对徐州牧有非分之想?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刘备呀,手头这点兵守一城尚难,别说割据大州了。
纵观刘备一生作为,便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了,说刘备一生多么忠于东汉皇朝?倒未必,老刘家的子孙们把他这个本家逼得靠编席度日,凭什么要对这个始作俑者的政权效忠呢?虽然一杆汉旗打到底,那只不过是在狗肉摊上挂只羊头罢了,为的还是忽悠全国人民。
但刘备却有个信念贯其终生:远恶趋善,坚守仁义。
就连再怎么贬刘的史家也难寻出刘备欺压良善、作恶多端的明证,最多指责几句“大耳儿”虚伪,不过笔者认为:若能将这种“虚伪”贯己一生,应该是十分难得了。
很明显,曹操在一征徐州时杀戮无辜人民的行为在刘备心里印下了一个“恶”字,而陶谦以往居官的名声及其目前弱者的地位在刘备心里留了一个“善”字,亲善驱恶,符合刘备追求的“义”字,一旦能平息战火便是实实在在地救了万千人民的生命,符合那个“仁”字,所以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
孔子曰仁,孟子曰义,“仁义”二字实是孔孟之道的精华,也是中国人思想中的灵魂,中华文化能顽强地延续至今,广播全球,傲于洋人,应是“仁义”二字的功劳。
不过,仁义能当饭吃么?能顶多少部队的战力?
这一点刘备清楚得很:慈不掌兵,仁义不能却敌,战争与仁义无缘,真想击败曹操,还是要靠士兵们血腥地拼杀,更重要的是要靠主帅的智慧。换句实在的话,就是阴谋诡计。
后世南宋英雄辛弃疾有诗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可见,在辛弃疾心目中,曹操与刘备是相提并论的,现在,这两位英雄就要实际初交手了!
实际上,这是他们躲不过的宿命,有本事的“英雄们”相互厮杀何止他们二位?初平四年时,中国的大时局已经混乱到了无法再混乱的地步,但各方诸侯小地盘却经过相互血拼逐渐安稳,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些具有实力与能力的豪强已经初显割据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