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1)

古人定下的规矩:“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就是说男子二十岁了,可以举行冠礼,并赐予字。从这时候开始你就是成人了,该就业了,再啃爹妈就说不过去了。

现在阿瞒也到了就业的年龄,老爸曹嵩准备给刚取字孟德的曹操找个官来做,跻身于汉朝的管理体制内,做一名旱涝保收、外快肥丰的朝廷命官,这是曹操的老爸早就替他想好了。

这与儿子曹操填的志愿正好吻合,曹操那时候绝没有将来进入汉朝中央做官的想法,能混上个市长便心满意足了。他后来在带上魏王王冠后颁发的十二月己亥令中说:“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也就是说,阿瞒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好郡守,相当于现在一个合格的市长吧。

东汉时做官也必须拿到一张文凭,叫“孝廉”,那时候还没发明科举制度,更没有什么本科、硕士、博士之类,连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没举办过。

怎么办呢?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由各州郡的一把手负责向中央推荐,要求的条件很简单:孝敬父母,廉洁奉公。

这有点儿小问题:“孝”字还好考察点,父母证明,如有舞弊嫌疑,那还有四邻八舍的数不清的活口呢,“廉”字怎么界定?官还没影儿呢,难道还有傻瓜自己提前声明:“本预备官员,上任之后,贪是免不了的!”

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傻瓜说的是实话,但总不会因为哥们儿实在就让他做官吧?

所以,现任官员们也只好举行考试,考什么?看谁“孝敬”本官员的铜钱多呀!至于“廉”么,你要先廉自己,把兜里的金银广施,那就自然孝廉俱全了。

所以,东汉末年到处传唱这样几首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对于“孝敬”钱这样的小事,势大财粗的曹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朝里有人好做官,“孝廉”身份对于曹操来说,连个三寸高的门槛也算不上。

一切都那么顺利、那么合情合理又合法地一路平趟过来。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二十岁,被荣举“孝廉”,接着便凭资历参加了工作,暂屈就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地面不大好管,但洛阳北部都尉级别相当高,相当于一个副县级别的首都公安局长吧。

啥时能熬成个市长?别急,初入仕途,来日方长,都是圈内人,进步有何难?前程辉煌看得见!

成了“孝廉”就意味着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当官就意味着权力,权力就意味着荣华富贵,事情就这么明白,这么简单,这么顺理成章。

可你如果真的认为升官发财就这么简单,那就只能说明你自己的头脑简单。

就算你拿到了“孝廉”文凭,那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官的。

首先你要上边有人,其次你还要准备好成堆的铜钱,反正空手套不来白狼。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两点曹操都具备,所以,二十岁的年轻副县级干部横空出世不足为奇!

前面说过,二十岁时曹操的远大理想是当一个人民的好市长,现在万里长征开始了第一步,任重道远!

估计那时的曹操是不服气任何人的,至于后来他遇到了皇叔刘备,一时兴起,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那也就是往刘备嘴里塞一颗蜜枣,说说而已,已经把当时的皇帝攥在了手里,而且兵多将广的曹丞相,难道还当真瞧得起这织席贩夫的不成?

曹操没打算指望老爸的提携,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相当的自信。

曹操要是安心指着老爸的提携来升官,那也就不是曹操了。

遥遥仕途,曹操要靠自己的才智打拼前进,漫漫风雨,曹操要凭个人身手一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