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作品(1 / 1)

战争并没有影响文艺界的活动,相反,这期间的出版界 更加活跃了。 1915 年,《人生的枷锁》在美国、英国、加拿 大相继出版。在加拿大,这部书不算畅销,而且因为篇幅过 长,印制费用十分惊人,后来经由一位年轻的审稿人大力推 荐,才得以出版。

《人生的枷锁》第一版在大西洋两岸共印 5000 册,打破 了毛姆以往出书的纪录。毛姆写这本书原本是想解除过去悲 伤记忆对自己的束缚,但在三十年之后,有人请他为盲人朗 读并录制这部书的第一章时,他却因为悲痛过度而不得不中 断。看来这部书的出版并没有令毛姆释怀。

毛姆所采取的是德国 19 世纪时教育小说的方式,故事 的主人公从童年开始,经过了各种遭遇与经历,在重重挫折之后,终于改头换面,成为上层人士。这是毛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卸下面具。爱德华式的绅士不见了,机智的戏谑不见了,为博取名媛浅笑的俏皮话也不见了,这里有的只是残 酷和痛苦的现实生活。在现实中,有的只是没有快乐的成功、 伪善的宴会邀请、毫不关心的喝彩,还有各种枷锁——身体 缺陷的枷锁、生长环境的枷锁、女人情爱的枷锁。小说的主 旨便是他要挣脱枷锁,解放自己。

《人生的枷锁》的问世真是选错了时间。由于战争的关 系,英国已经很凄惨了,前线的那些战士们此时并不需要这 类沉重的作品,此刻他们要的是轻松的读物。批评家们似乎 也觉得,在大家需要毛姆的时候,他却让人们失望了 ! 他本 应继续发挥令人发笑的特长,而不是用悲戚冗长的故事来叫 人难过。还有一些杂志和报纸批评书中男女主人公的个性令 人不敢恭维,或责备作者过分强调“现实中灰暗而卑鄙的一 面”。

而美国出版界对它的评价也并不高,称它是“一个可怜 的傻子感情用事地自我奴役”,甚至有人批评它“不健康…… 口味病态”等。

幸好有位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西奥多·德莱 塞拯救了《人生的枷锁》。德莱塞称《人生的枷锁》为“天 才之作”,说毛姆是位“杰出的艺术家”。他说:“这是一部 完美的作品,我们喜爱它,但一时又无法理解,然而我们不 得不承认它是艺术品。”自出版以来,《人生的枷锁》就不曾停版过,并且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在于主角敢于承认

自己的弱点,这个弱点 是大部分人都有的。毛 姆也认同这是他最好的 一本书,同时很高兴它 在许多教育机构中被列 为指定读物之一。毛姆 小说家的名声又重新确 立了。

有人问毛姆:“为什 么你不写另一本《人生的枷锁》呢?”

“因为我只活过一生。”毛姆回答。

1916 年,毛姆开始了他的南太平洋之旅,这是他头一 次到西半球之外的地方去旅行,这次旅行又增长了毛姆的见 闻。他游历了火奴鲁鲁、斐济岛和塔西堤等。在一处总是阴 雨连绵的岛上,他根据一位汤普森小姐构思了《雨》这个故事。

为了写有关高更的书,毛姆在大溪地搜集资料,无意中 在野地里发现了一处茅屋,高更曾在此住过,病后曾在此作画。

毛姆从租用的车子上下来,沿着窄路走到屋前。五六个 孩子正在门廊上玩耍。有个想必是他们父亲的人从屋里走了 出来,毛姆把来意告诉了他,他便请毛姆进去。

屋里有三扇门,每扇门的下部都是木板,上部的玻璃则以细长的木片固定在一起。这儿的主人告诉毛姆,高更曾在玻璃板上画了三幅画,但是有两扇门上的画已经被淘气的孩 童毁掉了,这剩下的画是**的夏娃,手中拿着苹果。毛姆 问男主人是否愿意割爱。

“那我就得再买一个新门了。”男主人说。 “你出个价吧,200 法郎怎么样?”毛姆说。最后毛姆以200 法郎的价格买下了那扇留有画作的门。怕那家主人反悔, 毛姆和朋友当即将门卸了下来,装到车上拉走了。这幅画画 得很轻,只是草图而已,但是很令人喜爱,后来毛姆把它装 饰在伦敦的写字间里。

毛姆常在极不舒适的情况之下旅行,他对乡野村夫的言 语的热心程度不亚于他对大人物的注意。名流们谨守着自己 的隐秘,小心着自己的言语,而南太平洋的居民却无所顾虑 地畅所欲言,他们甚至不知道还有“害羞”这回事。

1919 年年底,毛姆再度前往南太平洋,途经芝加哥, 在当地与杰拉尔德·赫克斯顿会合。在芝加哥时,他去参观 了屠宰场。在一本新读的小说中,毛姆首次感受到,在火车 车厢中的中西部人是可以了解、可以接近的。杰拉尔德·赫 克斯顿已经成了毛姆的秘书,对毛姆而言他真是个不可替代 的伙伴。赫克斯顿享用着毛姆的金钱,帮毛姆打稿子,对于 打听丑闻特别有一套。他不只机灵,同时还有一套自己行事 的方法。他们一起前往中国、马来诸邦与中南半岛。英属殖民地的人们对他们非常欢迎,当地的人们在单调的殖民种植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乐子来兴高采烈和狂欢作乐。毛姆后来在书中对许多当地的人物进行一些负面的描述,人们因此痛 斥他对于殖民地的热情接待不知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