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曾经访问地处皖南山区的白茅岭农场枫树岭分场,那个枫树岭分场的女劳教大队便是现在上海市女劳教所的前身。记得当年,我曾经为她们―女劳教大队管教干部们的献身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们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将自己青春的美丽的身躯成年累月包裹在严肃刻板的警服中,以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苦口婆心、孜孜不倦、身体力行,做着这一桩细腻艰难枯燥的工作:去唤醒另一群心灵缺陷的女人们的良知,恢复她们作为人的自尊自爱。我曾经因为感动,连夜写了篇歌颂管教干部的小说,小说题为《秋山叶》,那意思便是颂扬她们如同秋山叶般崇高,把自己“零落成泥碾作尘”,却沃了土地,催发出春天的繁花似锦。十多年后,我再次采访上海市女劳教所,一是因为女劳教所连年获得各种先进集体的称号,1988年荣获司法部集体一等功;1990年评为全国司法先进集体;1991年获全国先进劳教所;1993年获司法部优秀劳动教养学校,等等,成绩显赫,令人瞩目。更是因为女子劳动教养管理所本身的形态便蕴含着十分深奥的人性的哲理,同样是女人,这群女人作为管教人员,那一群女人作为被管教人员,她们的心理历程?她们的心灵差距?她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话题。
白茅岭农场枫树岭分场女劳教中队始建于1958年,“文革”中一度中断,1972年恢复收容劳教人员,1984年原中队扩建为大队,1990年经司法部批准改为所级建制,1991年迁址上海青浦县境内,正式命名为“上海女劳动教养管理所”。
再次踏进女劳教所,令我触摸到岁月流逝的沧桑感,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女劳教所却是愈来愈年轻了―十多年前我采访过的管教干部们大都不在了,迎接我的是一群新面孔,她们是那样的年轻,都只在二三十岁之间,她们年轻的面庞上洋溢着现在社会上很少能见到的崇高的光彩,这是她们从事这项特殊工作所具备的特征。问下来,她们大都是老管教干部的后代,她们义无反顾地继承了父母们为之献身的事业,在当今社会五光十色的**中,她们是很需要有一点献身精神的!
故事之一
阿芳是江苏高邮人,家庭经济非常拮据,跟人到上海打工,因为盗窃被送进了女子劳动教养所。阿芳人所以来心情忧郁,惦念着家里13岁的儿子和六岁的女儿怎么生活?80岁的公公是瞎子,六岁的女儿从小下肢瘫痪。白天,丈夫干活去了,儿子念书去了,留下一老一小一对残疾,要找口水喝都困难。只好由女儿指点公公,公公摸索着去倒水,常常撞翻水瓶,烫痛手脚。阿芳想着想着心里懊悔,悔不该离家到这花花世界来。过了不久,儿子来信了。阿芳不识字,是让队长念给她听的。儿子信里说,妈妈我不好去上学了,爸爸没有钱交学费。棉田里要追肥,肥料价钱越来越贵,爸爸借了钱买肥料,不买肥料棉花长不好,一家人怎么活?爸爸只好叫我停学。老师说我功课不错,停学太可惜了。妈妈我想读书,可是我不能为难爸爸,我怎么办呢?阿芳接到信后哭了整整一星期,一星期中没好好吃过一顿饭,人虚得坐也坐不牢。队长对劳教小组长说:“好好照顾阿芳,这个问题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劳教里面有些做母亲的,触景生情,陪着一起哭。劳教小组长心里甚是疑惑,队长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几天后,全中队举行了“让孩子继续背上书包”的主题活动,会上,队长把阿芳儿子的来信当众宣读了,会场上一片吸泣声。队长没有多说话,带头往捐款箱中投了钱。管教干部一个挨着一个往捐款箱中投钱。劳教员们坐不住了,纷纷摸出平常小合翼翼积攒下的零花钱塞进捐款箱。阿芳震动了,声泪俱下,差点给大家跪下。全中队共募捐了800多元钱,寄给阿芳家里,队长还特地写信到阿芳儿子的学校,希望老师能特别关心这个孩子,因为他的母亲不在身旁。阿芳的儿子重新背上了书包,学校的老师大为感动,没想到管教干部连管教对象的孩子都管,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关心这个孩子呢?阿芳解教回家的时候,她丈夫带着孩子来接她,送给中队两面锦旗,儿子深深地向队长们鞠了一躬,他的爸爸妈妈对他说:一辈子不能忘记这里的阿姨呀!
劳教人员自己编排的《新路报》上,有一位劳教员这样写道:“阿芳回家了,她带走了我们大家的一份牵挂,一份关怀。曾几何时,我们只注重自己享受而从不关心别人,是特殊的园丁教育感化了我们,用她们实在的行动,使我们恢复了人的良知,懂得了什么叫爱!”
故事之二
阿萍原本是个本分的工人,因为虚荣而误人歧途。有个小姐妹的丈夫在日本,其穿着都是名牌,那气度就不一样。阿萍心里不平衡。小姐妹经常出人高档舞厅,吹嘘起来口气傲得不得了。当天晚上阿萍也到那个舞厅去了,为了省钱,舍不得乘公共汽车,步行好几站路,舞厅门票50元一张,却要装作毫不在乎的样子摔出来。第二天到厂里,阿萍也可以傲傲地说:“我昨晚一直跳到天亮!”就为了这点“台型”,渐渐地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统统出卖了。阿萍进了劳教所,她的丈夫也在服刑,她有个儿子,10岁了,正是尴尬的年龄,没人管,只好托给大伯家。大伯自己没孩子,待孩子真不错,只知道让他吃好穿好,却惯坏了孩子,常常逃课,说谎,把身上衣服脱了去换香烟。大伯急了,只好打,打也没有用,有一天,人就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大伯到处找没找着,无奈只得写信告诉阿萍。那天晚上,正巧是队长值班,把信交给阿萍,让她自己看。阿萍看着看着,就昏过去了。队长连忙叫医生急救,醒过来就是哭,哭着喊儿子的名字,寻死寻活。队长一个晚上守住她。第二天,人就有点呆呆的,傻了似的。队长马上通知了劳教所专门负责综合治理工作的宋老师,宋老师即刻与街道干部取得了联系,街道干部说,小因已经寻回来了,在外面闲**了几天,身上衣裳都换了吃的,是赤着膊回家来的。宋老师当下便自己掏钱买了饼干、蛋糕、长毛绒玩具去大伯家看孩子。宋老师首先代表劳教所谢谢大伯对孩子的照顾,谢谢街道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听说她是从妈妈那里来的阿姨,就哭了。孩子哭着说,我想妈妈,我不要住在这里,大伯打我。宋老师心里疼,对他说:大伯打你是为你好,大伯为了管你生意都不做了。你想妈妈,你就要学好。你表现好,阿姨保证一个月来看你一次,好吗?孩子点点头,哭得更厉害了。宋老师还到孩子学校去了两次。学校对这个经常逃学的孩子伤透了脑筋,一度想将他除名,看到劳教所的同志这么尽心尽意,被感动了,学校还有什么理由推却这份责任呢?队长将孩子的情况如实告诉了阿萍,阿萍拾回了一颗心,却仍是七上八落放不平。她想孩子,没妈的孩子像棵草,尽管大伯待他不错,总归是隔层肚皮不贴心。 自己不争气,弄成这个样子,孩子再废掉那可真是要了她的命。整天思前虑后,神魂颠倒。忽然有一天队长对她说:阿萍,根据你的表现,特别批准你回家探亲。阿萍惊呆了,回家?丈夫也吃官司去了,家在哪里?队长的话像春雨一滴滴洒进她干涸的心田,队长说,你可以去大伯家看儿子呀!队长也是个母亲,队长太晓得女人的心思了。阿萍终于看见了朝思暮想的儿子,娘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又是笑又是哭。后来阿萍与儿子约定,母子俩展开竞赛,妈妈要争取提前解教回家,儿子要争取做个好学生。
我在劳教所秋菊正盛的花圃边遇到阿萍,我听说她马上就要解教了,我问了她几个问题,她总是笑笑,她只说了一句话,她说:“这辈子教训太深刻了,我出去后再也不会做那种事了,否则,我还有什么脸来见队长?!
故事之三
小荷刚进劳教所时心里对管教干部充满了敌意,她觉得穿警服的女人一定是冷血动物不像个女人。事实上小荷是个心性很高的姑娘,她是回沪的知青子女。她的母亲是个中学教师,年年评上先进。她还有个弟弟,正在大学念书。原本她也是个爱撒娇的乖乖女,回上海后考取了立新会计学校,成绩优秀。毕业后分在一家饭店坐帐台,工作也称心。初涉社会,她很看不惯同事之间比吃比穿比玩的地方高档,还保持着一份清高。于是有人就叫她
“巴子”,乡下人。时间长了,她渐渐地觉得自己真像个乡下人了,于是心理便开始不平衡。毕竟年轻,抵不住那五花八门的**,又好胜争强,样样要争头份,结果是走进了死胡同。然而她却觉得自己又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像这样“混日子”的在外面太多,有的人混得还凶,什么事也没有, 自己却被判了一年半劳教,心里很不服气。收审时便有几进宫的人对她说,到了那里最好吃闷官司,不要弄得像老靠拢政府的样子,人家要骂你“沙坑”。初进所,她便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裹着冷冰冰坚硬的外壳,心里却是一片脆弱。在参加新收整训的时候,中队里做的绣花羊毛衫正急等着交货,要通宵加班。开始心里有气,却看见队长坐在她们中间一块干活,心里便舒坦点。十一点左右,队长从队部借来一只电饭煲,煮了一大锅面条,给大家吃夜宵。大家热腾腾狼吞虎咽的时候,队长仍坐在工作台前干活。小荷突然觉得队长原来是那样可亲可爱。队长是跟大家差不多岁数的女人,队长做女人却做得多么理直气壮啊。这只是一桩太寻常的小事,这在队长来说日日月月年年不知要做多少这样的小事,这就是她的工作,这就是她的生活。可对小荷来说,这却像一把火一下子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别看队长不动声色,一如往常,小荷的些微转变却没有逃过她的眼睛。七月里,队长想方设法请来小荷的母亲―那位勤勤恳恳为边疆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中年知识女性来跟全体学员见面,来谈谈她对生活的想法。母亲嚼着眼泪说: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到这里来看我的女儿!没有一个母亲是愿意到这里来看孩子的!这次我是到桂林疗养的,我只好撒谎说娘家有点事情要办,请了假来的,我不敢直说来看女儿,我怎么说得出口?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我的学生都成了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可我的女儿呢?我惭愧呀,小荷,妈没有教育好你,妈枉为一个人民教师呀!小荷扑在母亲怀里放声地哭了,这一刻她真正看清了自己的丑恶。
小荷后来把队长当作贴心人了,什么话都愿跟队长讲。小荷解教后回了边疆,回到母亲身旁。她给队长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敬爱的李队长,真希望是最后一次叫你队长,我宁愿你是我的朋友,我可信赖的师长,却再也不愿叫你“队长”,恐怕这也是您对我的期望吧?提笔给你写信,有许多话要说,又觉得无从下手。面对你,是一种羞涩的沉默,这也许便是对一个人崇敬的缘故吧。我对你又敬又畏,虽然在所里我给你添了不少让你头疼的麻烦,可我心里又多么想亲近你,跟你说说心里话呀。这一年多的时间我的收获是没有人能够体会到的,我只想感谢你,感谢所有的管教,你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人活着并非都为了享乐。我钦佩你们的敬业精神,更感动你们真挚的爱心,是你们把我送上了光明的道路……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女子,端庄清丽,我说,若是你不穿警服,在上海的马路上见到你,我一定以为你是个演员。她笑了,骄傲地耸耸肩,她的瘦削的肩上顶着金星闪闪的肩章,显示着她特殊的身份和不凡的经历。她就是上面三个小故事中阿芳阿萍小荷都提到的女劳教所一中队队长,她叫李君,今年只有32岁,却已有了14年管教干部的资历。女劳教所一中队刚刚被评上全市政法系统的先进单位,使这位外表文静秀气的女队长更具有了一种创业者的魅力。改造人的事业甚至是比造楼房办公司更艰难更辛苦的工作啊。
李君的父亲便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大城市开发白茅岭农场的元老辈,被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他们这辈人是傻子,为两劳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当初他们去白茅岭,老婆孩子的户口一起迁了走,他们的子孙便注定是农场的人了。李君并不埋怨她的父辈,她觉得这项工作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十分深奥的科学。我听说李君是放弃了高考留在劳教所工作的,可她却说:我当时是怕考不上才没有去应考的,报名也报好了,体检也完成了,现在想想,仿佛命运注定我该在这里工作。若是当时上了大学,人生道路就完全不一样了。我问她,现在是不是有点后悔。她很坦然地笑了,说,真的,从没想到后悔,因为工作担子压着,矛盾接踵而来,一副脑子都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去后悔?再说,当你看到通过你的努力许多学员改变了人生观价值观,你确确实实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许多学员出去后一直给我写信,把我当作知心朋友,过年过节总要寄许多贺卡,你的心里便得到了最大的安慰。你晓得我们干管教工作的什么时候最痛苦?便是看到二进宫、三进宫的人,心血在她们身上白花了,你说恨不恨?我十分理解她的话,我说,那也不能说你们工作没做好,现今社会上蛊惑人心的东西太多了。她若有所思地说,所以我们的工作确实很要紧的。我问她,你做了那么多年管教工作,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她想了想,说,第一点,科学管理,第二点,人格的力量。过去人们对两劳工作看法很片面,心为只要凶一点、严一点、紧一点就行了。其实,对人的改造牵涉到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李君在工作中认识到了这个问题,1986年,她便要求去政法管理干部学校读书。领导只给了三个星期假复习,没有书,就借, 日以继夜地复习,结果以高出录取线20多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了。上了两年大学,再回到劳教所, 自然看问题看人都有了新的角度。譬如她在劳教对象中发起组织了关于高消费问题的讨论便是一次高层次的人生观教育。劳教对象大都因为贪图享乐而误人歧途,有些人进了劳教所还要互相攀比,比谁在外面下的舞厅档次高,谁穿的衣服是真名牌,甚至比谁出卖肉体的价格高。她们近乎无知地把高消费看作是身价的象征,有的还说,只要人家用羡慕的目光看我,我就觉得有公主般的感觉。针对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李君从电视中录下了一档《话说高消费》的节目,组织学员观看,然后举办“话说高消费”的辩论会,在管教干部的指导下,劳教人员自编素材,展开正反辩论,实施现身说教。她们还应萃庄萃松中学之邀,组成演讲团为全校师生作现身说教演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中队还相应开展“关心我身边的人”的自我教育活动,举办了一次“让孩子继续背上书包”的募捐大会。这一系列活动对劳教人员的人格矫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李君和她的伙伴们还大胆实行“二公开一监督”的公开办事制度,将所有劳教人员的改造表现、百分考核、得奖扣分、五好个人、带组干警等以黑板报形式每月一次公布在家属接见室里,一方面有利于劳教人员及家属对干警工作的监督,增强干警责任心和管理执法的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家属配合干警进一步做好劳教的教育改造工作。家属们说:“公开办事制度,我们心里踏实了。只有社会主义监所才能做到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党的政策的温暖。”
我希望李君尽量多讲点自己工作中的具体事迹,她却说,一中队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肯定,我们全中队干警人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中队有七个人被评为局里的“个教能手”,有四人被评为局、所先进,中队劳教人员的教育转化率达80%。你应该去采访她们。还有,我们中队的四名党员是真正发挥模范作用的,加班加点、科研攻关、捐款捐物……哪桩事不抢在前边?像副队长老赵,主管生产,为了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克服家庭工作上的种种困难,放弃节假日休息,挤公共汽车跑工厂找项目,把中队生产搞得井井有条。你应该去采访她们。我们中队的工作离不开整个劳教所的配合,就拿长期在外抓综合治理的老宋来说,配合我们做好家属工作,花了多少心血?所里规定解教一年之内的每个人都要家访,解教两三年的也要抽一定比例的人家访,这就够老宋一个人跑的了,还要帮助解决解教人员的生计问题譬如房子呀、工作呀、工资呀、家庭矛盾呀,甚至有的解教人员还请老宋做红娘找对象呢。无论酷暑寒冬,老宋到处奔波,挤车、爬楼,都靠两条腿。老宋家里也有许多困难,可她说, 自己有困难时好想有人帮助,将心比心,所以人家有难处求我,我能仲手帮一把就尽量伸手帮一把,我们的身份特殊,拉人家一把人家就觉得是社会给予的温暖。这样的老同志你也应该去采访呀!
在我采访李君的时候她刚刚调离了她倾注全部心血的一中队,到劳教所管理科工作去了。这是工作需要嘛,她不无留恋地说。于是她介绍我认识了新上任的一中队队长王雪梅。那是位更年轻的亭亭玉立的姑娘,却也有了十多年管教干部的经历,也算是两劳战线的老兵了。与李君相同,王雪梅也是白茅岭老战士们的后代,且是第三代了。她的外公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举家迁往白茅岭的老公安,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一个献身于两劳事业的老兵,令人肃然起敬。我虽没与王雪梅多谈,却能感受出她所具备的坚毅与执着。从她从李君从其他许多继承父业坚持在两劳战线的年轻干警身上,我深深理解了前仆后继这个词的含义。
我望着李君王雪梅们年轻的洋溢着崇高的灿烂的面庞,我感觉到她们与她们的父母辈确实不同了。她们和前辈同样具有献身灵魂改造事业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可她们比她们的父母眼界开阔了,文化修养提高了,她们中大部分人都参加了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培训,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了大专自学考试,学习心理学、美学、家政学等更是蔚然成风。她们不仅懂得以精神的力量打动人,她们更明智地意识到知识与科学的力量,况且她们年轻,风华正茂,我相信,我祝愿,她们的步子会比她们的父母迈得更扎实,更深人,更久远。
文人骚客爱把山引万枚举。最早的《诗经·小雅》,“幽幽南山”一之态毕现,后来便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孟子》中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便吟道;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是怀抱天下的胸襟,却臀添了许多苍凉。王摩洁与孟东野都咏《南山》,“白云哗合,青霭人看无”,王诗华彩而精致,“南山塞天地,梦石上生”,孟句朴质,意境却奇崛;一鲤手右垂与寒酸界尹看山的心境自然是不同的。苏东坡(题酒林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象丰富,比喻贴切,正如他自己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
“春山叶润秋山瘦,雨山黯黯晴山
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活脱写出了山的质感与动态。诗仙李太白咏山的句子恰如群峰纷沓而至,气势澎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而我却最喜欢他的那首五绝《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份几近透明的空灵是多少忧愤苦痛的煎熬才悟出来的呢?
大山是笨拙的,不似白云那般婀娜灵巧,机智善变;大山是沉默的,不如溪泉那样莺嗒巧舌,整日价睁玲涂涂。大山阅尽人间沧桑,却有满腹的话,更向谁人诉说?如今心气浮躁的人们,谁还有“独坐敬亭山”的耐心?谁还能大彻大悟地领会大山苍老的无声之语?
大山的语言不是用耳朵听的,是用心去听的,心被世俗腐蚀,便聋了。
我在20岁那年被命运抛进大山的腹地,六个春夏秋冬两千多;日夜,与大山染苍染黄朝夕相伴,与丛林万木一起枯荣更替增长年轮。
那座大山有个很美丽的名字,叫采云山。它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山峦,跟那些赫赫大名的喜马拉雅山峨眉山五台山武夷山太行山五指山比起来.它恐怕只是一杯黄土,然而在我眼中,它也是绵延起伏、高耸入奢、雄峻瑰丽、变幻莫测!以奇峰怪石著称的黄山山脉延伸到这里,猛然间兜了个圈子,就像大海的波浪打起一朵漩涡,那高高抛起的波峰就是采云山,方圆数百里间它也是绝顶了,终年云雾缠绕,仿佛九天仙女不肯轻易让人看清它的面庞一般。
我一直想把采云山的真面目描绘下来,让世人们了解她的不凡的美丽。
我想描绘采云山的博大精深、雄浑峻拔,描绘我第一次见到她时的心灵震撼。我20岁那年决然离开正在“五七干校”的
“牛棚”里“劳动改造”的父母到山区落户,说是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真实的心情是逃避严酷的现实、不堪人格与尊严的被摧残被嘲弄。坐长途汽车凌晨从上海出发,颠簸了十多个小时,天擦黑才到农场场部。前途莫测,心情忧郁而沮丧,昏昏沉沉跟着采云生产队队长沿盘山路进山,松枝火把中四周黑幢幢的山影朝你挤压过来,令人恐惧而窒息。及至半夜才爬到采云队,山谷中几幢小小的土坯茅草屋,队长说天晚了人累了先睡觉,于是我们蜷缩在马尾松木钉成的粗糙的双人铺上昏然人梦。清晨被叽叽喳喳的鸟鸣闹醒,伙伴说,快起来,去看看采云山!于是急急地披衣出门,抬眼望去,便怔住了:好一派山峦啊,劈面而起,万马奔腾,重重叠叠,直至天际;近处是翠绿色的,远处是青黛色的,山顶是玫瑰色的,山脚是蓝紫色的,天地间锦绣斑斓,华彩绚丽,世界是多么大啊,个人是多么渺小啊!于是,郁结在胸中的块垒渐渐地消散,升腾起对未来生活的种种希望。
我想描绘采云山的坚韧不拔与恰守不渝,虽然默默无闻却是天长地久。有一年秋天,向荒山进军,烧荒开田,知识青年有**却没有经验,控制不住火势的蔓延,酿成一场山林火灾,大火从上午一直烧到半夜,全农场的人几乎都扑向火场救火了,有的迎面扑火,有的抢割防火带,还有的躺下来用身子压火,大火扑灭了,可我们的心情依然抑郁―被火舌吞噬过的山林一片焦黑、寸毛不长,真正是一座荒山了。准知几天后下了一场细雨,那焦黑的山坡上窜出了星星点点的嫩绿,眨眼间那嫩绿又连成了一片一片的青翠;有一年夏天,我们农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倾盆大雨连日连夜地下,采云山脚三条溪泉水位猛涨,酿成一片汪洋。根据气象预报,暴雨还要下,很可能再次形成特大洪峰。危言蜂起,都说采云队要被洪水淹没,更有甚者,说采云山很可能会塌方。场部领导紧急开会,决定整个采云队全部撤离采云山坳。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我们撤离采云山时的那份凄惶和恐慌,大雨谤沱,采云山默默地哭泣着同我们告别,好多女知青都哭了,我们以为再也见不到采云山了。然而半个月以后,雨停了,洪水退了,我们整个生产队又返回那个小小的山坳。桥断了,路毁了,房塌了,田荒了,却只有采云山啊,风雨洗涤之后愈显得苍翠欲滴、晶莹剔透!
我想描绘采云山像母亲胸怀一样的宽厚和温润,她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一个走进她怀抱的孩子,用她的博大她的厚重她的坚韧她的长久细雨润无声地渗透你们的心灵,唤起你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情。是采云山孕育了我的爱情,可那个年代,崇尚的是“革命”是“斗争”,谈恋爱只能偷偷摸摸呈半地下状态进行。当时我们年轻,我们渴望爱情,我和恋人便相约着待夜幕降临到大山里面去,在大山的掩护下我们可以尽情地倾诉任意地哭笑。有一段日子,我们非常委屈而悲观,周围的伙伴或读书、或招工,陆陆续续都回城了,而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却不能离开。有一日,我与恋人送走了又一批返城的知青,我们心情沉闷地登上了山顶,望着绵延起伏的群峦,我们渐渐地神清气定了,大山已经在这里待了几千几万年,我们即便与她相伴一辈子,也仅是她的几千几万分之一啊!
采云山是那样的包孕万象,蕴涵丰富·,以致我好几次铺开纸张,研好了墨,想要画她,却无从着笔。那与采云山朝夕相处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如今回想起来,竟是一派混沌,仅是些重叠而斑斓的色彩,玄妙而迷蒙的云雾了,正被苏大学士一语中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只是个多愁三,感、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俗人,心里牵挂的凡人俗事太多方杂,终究没法修炼到李滴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了!
我不再奢望什么,就把沉淀在心底的那重叠而斑斓的色彩,那玄妙而迷蒙的云雾落在纸上了,似梦似幻,好像是一步一步地走到采云山的心里面去了。
在其间一幅水墨简帧上,我题曰:“山峰阴阳相对,人生悲欢离合,小鹰学画渐悟平常之理。”那与采云山朝夕相处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全在这句话里了。
我听懂大山之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