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诸葛亮给大家做留学行前指导(1 / 1)

到英国去 赵刚著 1027 字 12天前

主持人:今天的网上留学行前说明会,我们很高兴地请到了名满天下的大咖——诸葛亮老师。

诸葛亮:网友们好,叫我亮亮就行。

主持人:亮亮?好萌的名字呦!

诸葛亮:来这次活动前我很纠结,担心网友嫌我年纪大会吐槽。其实我也是80后,出生于公元180年嘛。

主持人:是这样啊!诸葛老师,您可是颜值高的老鲜肉了!最近在忙些什么?

诸葛亮:从国务院退下来以后,我一直在为《诸葛亮集》的第10万次再版做校对工作,同时,我也在深入研究体制外教育的发展走向,特别是英国留学。

主持人:好赞!留学对您来说可是个新的领域呀。

诸葛亮:新?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我虽然没有留学,但十五六岁那会儿就“游学”去了(“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形式差不多,换个环境求学呗。

主持人:哇,您也算是骨灰级留学生了!

诸葛亮:差不多。我最近在英国考察时发现,很多英国大学都强调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 “读”出个学位来!老师安排了长长的书单让中国同学广泛阅读,而且平时作业中如果参考书目(bibliography)少,就可能不及格。其实,英国老师的要求,我在游学那会儿就掌握了,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不拘泥于某个侧面。

主持人:您说的就是思辨能力吧?

诸葛亮:对,主要是掌握要领,然后加以比较、分析。我当年读先秦诸子百家的书比我的同学快多了,一般都是一目十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但我从中读出了很多人字斟句酌却没有发现的角度。比如老子的观点强调性情的修养,以静制动,但到了紧急关头难免会误事;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他的优势,但不要忘了,一味地严刑峻法,很难使人信服,无法教化人民(“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诸葛亮集·论诸子》)。

主持人:您太高大上了!这就是“批判继承”吧?

诸葛亮:应该也给你点个赞!我在南阳隆中游学的时候,虽然连年战乱,但学术环境与现在的英国很像,非常宽松,特别是在荆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荆州学派”(引自《三国名将》方北辰著)。我看了很多书,对道家、法家、纵横家等各派学说都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意识。如果还能有机会留学的话,我也很想重温当年的那种学术自由。

主持人:我觉得您点到了留学的一个重要收获,即思辨能力真的很重要,这种体验和训练,可以让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打开思路,做出客观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诸葛亮:当然,仅仅是读书还远远不够。

主持人:您那个时代的人不都是靠读书走上仕途的吗?

诸葛亮:那你out了,没那么简单。动手能力也很重要。

主持人:在留学过程中,就是实习、实践之类的事了。

诸葛亮:是。我当年就是半耕半读,读书“不求甚解”,种地倒是一丝不苟。别以为在国外刷碗、送外卖这样的体力活儿就可以马马虎虎,还是得用心。我听说一个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中餐馆打工时,除了卖力气之外,还为餐馆优化了送餐的路线和范围,没用多长时间,生意越来越红火,挣了大钱,这个学生还成了餐馆的股东。

主持人:真不错,很有经营头脑。

诸葛亮:把所学付诸实践才算是学通了。

主持人:我说您怎么能发明连弩、木牛流马呢!真是一通百通。

诸葛亮:都是过去的事了,但思路还是可以借鉴的。

主持人:诸葛老师,刚才您提到了读书方法、实习实践等,那么去英国留学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吗?

诸葛亮:朋友圈。

主持人:您是说中国学生不善于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事?

诸葛亮: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没有国外朋友的交际渠道,留学的意义就打了折扣。都能在国内解决的话,还何必出国。既然出国了,就要与国外的同学多交流才行。我上次考察时,收集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中国学生很善于与国外同学打成一片,并且与他的一个外国室友成了好朋友,偏巧这个室友还是个希腊富二代,两个人借助彼此的渠道做成了一笔生意,捞到了第一桶金。

主持人:又是拼爹的案例。

诸葛亮:是海外版的拼爹。除了与国外同学搞好关系,咱们中国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很重要。毕竟能留在英国工作、生活的几率不高,回国工作、创业才是主流,中国同学的关系网有时比海外的更有用。

主持人:您一定深有感触。

诸葛亮:中国还是一个关系社会,这么多年都没有本质的变化。我当年还不是因为与老同学徐庶关系好,又认识司马徽、庞德公等老前辈,这才与已故国家领导人刘备主席联系上的。老刘在国内朋友圈方面绝对是高手,别看他游学时从不好好学习,可架不住颜值高、情商高,先编了“我是皇二代”的段子,很快就把关羽、张飞搞定了,还拿到了张世平、苏双的天使投资,连曹操、袁绍这样的老炮儿都不敢小瞧他……

主持人:不好意思打断您,诸葛老师,有网友发帖吐槽说您正在跑题,时间也差不多了,咱们下次再聊。